【悟道了玄医道传承:痛经】
痛经
一、概念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
二、诊断要点
(一)诊断依据
1.有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证的病史,或有经量异常、不孕、放置宫内节育器、盆腔炎等病史。
2.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以小腹疼痛为主,可放射到腰骶部、大腿内侧及阴道、肛门等处,影响日常工作和学习,甚至剧痛昏厥,但无腹肌紧张。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经净后自解。以青年妇女较为多见。
(二)疼痛程度分级
轻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明显,伴腰部酸痛,但能坚持工作,无全身症状,有时需要服止痛药。
中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难忍,伴腰部酸痛、恶心呕吐、四肢不温,用止痛措施疼痛暂缓。
重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难忍,坐卧不宁,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必须卧床休息,伴腰部酸痛、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呕吐腹泻,或肛门坠胀,采用止痛措施无明显缓解。
(三)鉴别诊断
应与发生在经期或于经期加重的内、夕卜、妇诸科引起腹痛症状的疾病如急性阑尾炎、结肠炎、膀胱炎、卵巢囊肿蒂扭转等鉴别。若患者有短暂停经史,又见腹痛、阴道流血,应与异位妊娠、胎动不安或堕胎等妊娠病证鉴别。尤其是患者疼痛之性质、程度明显有别于既往行经腹痛征象时,或腹部触诊见肌肉紧张或反跳痛体征者,更需审慎,注意详问病史,结合妇科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做出诊断与鉴别。
三、辨证论治
(一)治疗原则
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以调理子宫、冲任气血为主。治疗分两步:经期调血止痛以治标,平时辨证求因而治本,标本急缓、主次有序地分阶段调治。对子宫发育不良畸形或位置过度倾屈、宫颈狭窄等所致的经行腹痛,又当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二)首先当识别痛证的属性
1.辨时间痛在经前或经期之初、中多属实;痛在月经将净或经后多属虚。
2.辨部位痛在两侧少腹病多在肝,痛在腰际病多在肾。
3.辨性质掣痛、绞痛、灼痛,拒按属实证;隐痛、坠痛、空痛、绵痛,喜揉喜按属虚证;刺痛、灼痛,得热反剧属热证;绞痛、冷痛,得热减轻属寒证;痛甚于胀,持续作痛,痛有定处属血瘀证;胀甚于痛,时痛时止,痛无定处属气滞证。
4.辨月经月经后期、量少、色暗、黑如豆汁属寒;月经先期、量多、色紫红、质稠、有块属热;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清稀属虚;周期正常或延后,色暗红或紫暗,夹有血块属实。
5.兼证气滞血瘀出现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紫暗或瘀斑,脉弦;寒凝血瘀出现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暗苔白,脉沉紧;湿热瘀阻出现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等症状;气血虚弱出现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等症状;肾气亏损出现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健忘失眠,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等症状。
6.用药时机原发性痛经之实证一般从经前3〜7天左右开始用药;虚证可用丸药缓以图之,经期改用汤剂,连用2〜3个周期。继发性痛经平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经期调血止痛。
(三)分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
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则痛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代表方:膈下逐瘀汤。
基本处方:红花9g,桃仁9g,赤芍6g,川芎6g,当归9g,丹皮6g,乌药6g,枳壳6g,香附6g,甘草9g,延胡索3g,五灵脂6g。
2.寒凝血瘀证
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或见延后,量少,经色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暗,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代表方:少腹逐瘀汤。
基本处方:肉桂3g,小茴香10g,干姜3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5g,五灵脂10g,蒲黄10g,延胡索15g,没药10g。
3.湿热瘀阻证
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经量多或经期长,色暗红,质稠;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代表方:清热调血汤。
基本处方:生地黄2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5g,桃仁10g,红花10g,丹皮10g,黄连6g,香附10g,莪术10g,延胡索15g。
4.气血虚弱证
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代表方:圣愈汤。
基本处方:党参20g,黄芪20g,熟地黄15g,当归10g,川芎10g,生地黄20g。
5.肾气亏虚证
证候:经期或经后1〜2天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经色暗淡、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健忘失眠,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止痛。
代表方: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
基本处方:巴戟天15g,杜仲20g,续断15g,乌药10g,艾叶10g,当归10g,熟地黄15g,白芍15g,益母草15g。
(四)急症处理
1.生姜3片、红糖50g,煮水500m1,每日分3次服。
2.食盐1000g、米醋100m1,放锅内炒热,分装两包,轮流热敷小腹部。
3.以暖宫贴热敷小腹部。
4.阿托品、654-2等解痉剂肌注;也可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如布洛芬(芬必得)400mg/次,每日4次;酮洛芬25〜50mg/次,每日4次。
I四、中医适宜技术治疗
(一)针刺疗法
针灸于月经来潮前7天开始治疗,月经来潮第1天为止,连续3个疗程。并联合中药辨证施治,中药于经前1周开始服用,月经来潮时停止。
1.体针
取穴:中极、三阴交、地机、十七椎、次髎。气滞血瘀加太冲、血海;寒凝血瘀加关元、归来;气血虚弱加气海、血海;肾气亏虚加肾俞、太溪。
操作:常规针刺,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
2.耳针
取穴:内分泌、内生殖器、肝、肾、皮质下、神门。
操作:毫针刺法,中等强度刺激,每日1次。
(二)推拿疗法
取穴:气海、关元、中极、血海、足三里、合谷。
操作:揉、推、拿、摩腹法,每种手法在5分钟左右,手法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加强局部血液循环,从而使滞留于胞宫中的瘀血消散,气机通畅,气血运行恢复正常,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三)中药足浴疗法
艾叶30g、生姜100g、白酒1000m1。煎取药液,不去渣。每次泡脚的时间要坚持30分钟以上,且持续3个月为佳。此外,泡脚时脚应在药中不停地活动,让足底接受药渣轻微的物理刺激,同时用手擦揉脚趾,这样泡脚治疗痛经的效果会更好。
五、药膳食疗
(一)红花酒
具有养血养肤、活血通经的功能,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
原料:红花200g,低度酒1000m1,红糖适量。
制法:红花洗净,晾干表面水分,与红糖同装入洁净的纱布袋内,封好袋口,放入酒坛中,加盖密封,浸泡7日即可饮用。每日1~2次,每次饮服20~30m10
(二)月季花茶
具有行气、活血、润肤的功效,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
原料:夏秋季节摘月季花花朵,以紫红色半开放花蕾、不散瓣、气味清香者为佳品。
制法:将其泡之代荼,每日饮用。
(三)姜枣红糖水
具有温经散寒的功效,适用于寒凝血瘀型痛经。
原料:干姜、大枣、红糖各30g。
制法:将前2味洗净,干姜切片,大枣去核,加红糖共煎。暍汤,吃大枣。
(四)姜艾薏苡仁粥
适用于寒湿凝滞型痛经。
原料:干姜、艾叶各10g,薏苡仁30g。
制法:将前2味水煎取汁,将薏苡仁煮粥至八成熟,入药汁同煮至熟即可食用。
(五)延胡益母煮鸡蛋
具有通经、止痛、补血、悦色、润肤美容的功效,适用于气血虚弱型痛经。
原料:延胡索20g,益母草50g,鸡蛋2个。
制法:将以上3味加水同煮,待鸡蛋熟后去壳,再放回锅中煮20分钟左右即可。饮汤,吃鸡蛋。
(六)韭汁红糖饮
具有温经、补气的功效,适用于气血两虚型痛经,并可使皮肤红润光洁。
原料:鲜韭菜300g,红糖100g。
制法:将鲜韭菜洗净,沥干水分,切碎后捣烂取汁备用。红糖放入锅内,加少量清水煮沸,至糖溶后兑入韭汁即可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