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用牡丹投资需要 — 谨慎
笔者这几年走访了全国各地不少油牡丹种植基地,不得不提醒各位企业家慎重考虑!尽管牡丹特别是油用牡丹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但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先说一说油用牡丹现在发展的瓶颈。
一、认识还不到位
由于牡丹产业尚属全新产业,不少人对发展牡丹产业持怀疑态度,对牡丹的价值、作用等还不甚了解,对消费牡丹产品的认同度不高,即使在主产区,仍有农民群众在是否选择牡丹产业问题上等待观望。因此面临先上马的企业可能成为先驱,也可能成为先烈。
发展油用牡丹并不是见风使舵,霸王硬上弓盲目发展。油用牡丹很难被投资者认可,这并不是产业不好,而是缺乏其知识的补充,政策信息的阅读,种植户需要做的就是围绕农业时事动态,拓宽油用牡丹的认识和了解,阅读最新的油用牡丹政策以及消息实时跟进进度,不要被油用牡丹产业发展抛远。
二、产业发展“脖子长”,财政支持不足
油用牡丹栽植后第3年才开始结籽,5年后达到盛产期,前期的种苗、栽植、管理等投入较大,目前主要靠生产者承担,农民和企业从事牡丹种植存在顾虑。尽管个别地方财政采取多种方式予以扶持,但力度不够,亟需建立长效的多元投入机制。因此投资企业必须考虑多元化的收益和持续投资,牡丹产业不是短时间收益的项目。投资者必须慎重。
三、生产经营方式粗放,标准不统一
由于缺乏有效引导,牡丹生产经营方式较为粗放,产业发展层次低位徘徊,存在生产者之间无序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现象。已有的商品牡丹生产、销售缺乏统一的等级标准规范,造成规格、质量、包装、概念不一致,不能满足牡丹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国际化竞争的现实需要。因此需要龙头企业在行业内树立标杆,完善种植--加工--市场等环节的标准规范,简单理解这个行业目前比较混乱,有待时间大浪淘沙。
四、无良企业扰乱市场
油用牡丹种植不是每个地区都可以,首先无霜期长短,降雨量大小,土地酸碱性,风力大小都直接影响成活率和产量。没有试验数据及合理的推论,盲目种植,不得不说风险很大。特别是个别企业贪图利益,对种植区域,种植时间、品种,价格、苗龄、规格、种苗质量和种苗成活率严重不符责任的宣传,甚至还有假苗。因此发展种植一定要选择信誉有保障、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合作,让自己种植安心。
五、产品销售无力
随着全国各地油牡丹种植户的丰产期接到而来,大批的牡丹籽却无人问津,曾几何时为了卖苗签订的保底收购价格10元/斤,也都石沉大海,18年牡丹籽的收购价才5元/斤。大大打击了种植户的积极性。
很多企业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先把工厂建设起来,甚至连着工厂、基地和园区一下子全部建起来。但全国油用牡丹深加工企业新建了一批,又倒下了一批,长时间厂房设备闲置,深加工企业面临倒闭会转做其他。最终谁是先驱谁是先烈现在很难判断。
原因是什么呢?还是牡丹籽油等产品市场销售遇阻,产品销售不好,自然收购的牡丹籽也就少,收购的牡丹籽少了,种植户只有低价出售,或者任其荒废,杂草丛生。
先建厂将会使企业面临非常大的资金压力,对于长期的运作是很不利的,而最重要的是产品的销售渠道问题。
而且,食用油行业的代工厂相对是比较成熟的,企业自建工厂的必要性不是很大,在销售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再自建工厂会比较稳妥。
因此牡丹产业发展警惕反复。
因为重资产拖累的企业比比皆是:
云南某企业引进国外产品,自建基地种植、自建工厂加工,三年投入接近两个亿,然后才发现市场建设和品牌建设还没有做;
福建某企业自建工厂,刻苦研发数年,终于在某个商品上做大了成本和技术行业领先,先后投资近三亿,最后由于资金压力太大难以为继,被行业外进入者轻松控制。
陕西多处企业基地种植几万亩油牡丹,建设牡丹籽油加工厂,本以为自己种植、自己收购、自己生产、自己销售会为产业发展带来更大力度的利润,却不知全国各地95%的油厂属于半停滞状态,要么给别人代加工,要么卖苗,自身成产的产品很难销售,至此,企业搭上几千万后,草草结束,损失惨重。
这样的案例有很多,企业首先应该想清楚发展战略,进行市场建设和品牌建设,有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后再进行重资产投入。
油用牡丹:市场和种植是完全不同的领域,但以目前来看,牡丹籽油卖出去还得依靠自身力量,种好牡丹躺着等人来收牡丹籽可能你要损失很多,或就此终结牡丹事业。
高端小众 养生油道
欢迎留言
遇到的问题及困难
以及对市场发展前景的规划
在这里,读懂中国油牡丹产业!
▽
更多学习信息
尽在各省牡丹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