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史宗风|江西萍乡杞木李氏敦睦堂散记(6/6)
赣湘边界一望族
——江西萍乡杞木李氏敦睦堂散记
六、杞木李氏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李氏在赣湘边界的萍乡杞木这个地方繁衍生息700余年,列祖列宗和各代族人不畏艰辛、勤奋拼搏,克服各种困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萍西的一大望族。因“三维”中的二“维”迁徙四川奉节,“十舒”中的“前五舒”迁徙到湖南湘潭,据留在杞木的一“维”五“舒”入七谱的人数测算,自如陵公始至今七百余年间,杞木敦睦堂李氏的子嗣(含夫、妻、子、女)人数可能达十万余众。
但是,与相对庞大的人口数量相比,杞木李氏总的人口素质还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数百年来,杞木李氏能称为国家栋梁之才的人物相对偏少,能在历史上留下影响的人物更是凤毛麟角,能对家族和地方的发展打下深刻烙印的人物屈指可数。
虽然,杞木李氏从1802年修成一谱以来,二百多年间共编修了七次家谱,留下了相当珍贵的家族发展史等资料,但是,除了家谱之外,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长廊里,极少出现杞木李氏人物的影子。这样的状况,与望族的名份多少有些不太相称。
此外,数十年来对传统文化的颠覆性的破坏,也对杞木李氏的文化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主要表现在:一是建国初期“土地改革”“划成分”时,族人中的互相“揭发”,导致杞木李氏不少人被错划为“地、富、反、坏、右”,受到打击和排挤;二是“文革”时“反封建、破四旧”对家族传统文化的破坏,多半是文盲半文盲的族人自己干的,将老祖宗留下来的几十座祠堂、上万卷著作、无数珍贵文物和证件、证书,以及数十处长廊、牌坊、古树等名胜古迹毁于一旦,造成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使杞木李氏本来就相对薄弱的文化遗存变得更加稀有。
鉴于此,我辈后人更当深刻反省,吸取惨痛教训,举一反三,鼓励族人重视教育,提高素质,精诚团结,为西平李氏文化的发展、为杞木李氏的繁荣昌盛尽心尽力。
(正文完)
注:
1.本文关于家族史的资料主要来源于《西平杞木李氏七修族谱》第一卷和第八卷。
2.笔者简介:李雪志,谱名日耀,源公第21世孙,杞木谱“日”字派,西平谱第45世,世界谱第138世,“世”字派,名“世耀”。世系为:如陵-县-景昌-源(1)-秉健(2)-维藩(3)-百福(4)-元青(5)-达(6)-宣(7)-纲(8)-根有(9)-铎(10)-舒昌(11)-常禄(12)-之琏(13)-啓道(14)-学鸿(15)-成桥(16)-应陆(17)-(曾祖)有贞(18)-(祖父)光远(19)-(父)宗仲,字保朝(20)。出生于杞木夏家源,成年后从军,先后在福建、广州服役,有28年军旅生涯,2004年随第一军医大学集体转业,现居广州。
(本文原载于“西平堂李氏文化研究会会刊”《家风》第三期第79~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