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效不好,要想到“经络疲劳”

针刺疗法与经络的疲劳现象

作者/柳学俭、王居易

针灸临床工作者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一些貌似简单的疾病虽经多方治疗,而病势不减,一些久治不愈的患者,针感迟钝,得气困难,甚或出现气逆,病情加重等异常反应,有如《伤寒论》中的“变证”和“坏病”。

众所周知,针灸的调虚实、和阴阳作用,有赖于经络运行气血,抗御病邪,传导感应等生理功能的正常。若久治仍不能奏效者,除去辨证、配穴、手法等一般性的原因以外,经络系统自身的功能状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灵枢》对针刺疗法与经络的功能状态的关系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刺节真邪》云:“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言外之意,某些难治之证是由于经络失调引起的。

《九针十二原》、《终始》、《经水》 等篇则进一步指出:针刺失当可导致“精泄”“致气”(气滞之意) “伤气”“失气”“脱气”“数刺而气不至”等经络虚衰的现象。《逆顺肥瘦》亦云:“上工平气,中工乱经,下工绝气危生,不可不慎也” 。

《行针》篇不但记载了“或数刺之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而病亦甚”等临床现象,而且做了深刻的分析,“其多阴而少阳者,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之乃知。其气逆与其数刺病亦甚者,非阴阳之气,浮沉之势也。

此皆粗之所败,工之所失,其形气无过也。”这些论述表明,古人清楚地认识到:某些内外因素可以导致经络的功能失调,使经络的反应能力减弱,或数刺乃知,或久治不愈,或治则病亦甚。

现代生理病理学把因能量消耗过多而需要休息,把因运动过度,刺激过强,作用时间过久,而使细胞、组织、器官的机能或反应能力减弱称之为疲劳。参考这个定义,我们把多种因素引起的经络气血的过度耗伤,经络机能的减弱,称之为经络疲劳现象。

此种状态下的经络必先有自身的休息与恢复,才能发挥对其他系统的调整作用。在经络疲劳的基础上,可以引起经络系统功能的紊乱。为叙述方便,我们简称为经络的疲劳现象。

经络的疲劳现象只涉及个别经脉时,称为经络的局部疲劳现象,若涉及整个经络系统,则称为经络的整体疲劳现象。

导致经络疲劳的原因,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类。外源性最为常见,多为医者的失治、误治,“用针不审”所致。或刺激量过大,疗程过长或浅深失当,或手法不精。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不适当地应用综合疗法,如艾灸、耳压、按摩、拔罐、穴位注射、埋线、割治、敷贴、中药、西药、气功等等,也是导致经络疲劳常见原因。

内源性一般为患者自身障碍所致,不知保养是最主要的原因,此种人一旦发病,甚难调治。

经络是否疲劳,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判断:(1)病人大多有多方求医,久治不愈,甚至越治病情越重的经历。(2)针感失常或数刺乃知,或刺之而气不至,或针刺后症状不减,反而加重。(3)正气虚,对疾病的易感性强,如:反复感冒。

认识经络的疲劳现象,有益于防止“变证”和“坏病”的出现,同时有益于提高临床疗效。如果经络系统已经显现疲劳,则不要急于治本病,应首先调整经络自身的状态,再缓而图之治其本病。

如《灵枢·刺节真邪》所云:“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后水可行,地可穿也。”经络的功能正常了,再用微针调其血气,则其势如高屋建瓴,疗效必然提高。应用手法候气,使气至病所,再行补泻手法,是先调经络后治原发病的一个例证。

针刺间隔时间的长短,应以经络功能状态为依据。功能状态良好,间隔的时间可以缩短,若经络已经处于疲劳状态,间隔时间则应延长,使其恢复到最佳的功能状态。
根据古代医家的有关论述和我们的临床实践,提出下列5项措施,避免和纠正经络的疲劳现象:

(1) 每次治疗之间和每个疗程之间一定要有充分的休息。我们认为,慢性病患者每周针2~3次为宜,疗程间休息2周;急性病患者每周针5次,疗程间休息1~2周。

(2)对于局部疲劳,用针灸本经或局部经脉的原穴的方法纠正之。对于整体疲劳,多采用针灸大穴的方法来调治。如:合谷、三阴交、内关、足三里、大椎、身柱、百会、太冲、中脘、气海等。这些腧穴可调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气。

如曾治某女,27岁,患坐骨神经痛2月,被某医针刺30余次,病势未减,反而加剧。起初我们用常法治疗4次,病情未见改善。

后发现患者有经络疲劳现象,乃改变治法,取消局部取穴,而只针合谷、三阴交和内关、足三里,隔日交替应用。经4次治疗,患者状况大为好转,坐骨神经痛的症状亦开始减轻。以后再改用环跳、阳陵泉等穴位,治疗6次,病告痊愈。

(3)对于经络疲劳状态较重、体质较虚者,改用药物调治,待机体状况改善后再施以针法。

(4)针药并用,对于单用针难以耐受,单用药又鞭长莫及者,采用二者结合以调之。虽调以针,但用穴少,手法轻;虽配以药,但剂量小,作用缓。用二者之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5)一切有利于消除经络疲劳的方法均可选用,如气功、导引、按摩、疗养等等,但切忌滥用。

我们根据古人的论述和自己的实践,提出了经络疲劳的概念和防治方法。希望能对广大针灸工作者有所启发,也希望广大针灸同道关注这一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针灸的理论与实践。

读者问:老师您好!我最近在自己身上练针,可能是我本来就有气血虚的缘故,再加上行针的时间长(主要是每次都想扎出热感),结果导致植物神经紊乱,忽冷忽热,气虚症状加重。不知还能否再进行针灸治疗,选取什么穴位好?

回复:首先我们要向您表达敬意!能够在自己身上进行针刺练习,是很令人尊敬的行动。您的留言,王居易老师和团队几位老师都看过了。这种情况,通常停止针刺,休息三天就能好过来。

调整好了,不影响以后的针灸治疗。如果是需要进行针灸的调整。您可以参考《经络医学概论》第三章经络气化的第一节,在52页,有一个专题讲述经络疲劳和紊乱,里面有具体的方法和案例。

(0)

相关推荐

  • 针灸久治不愈或是经络疲劳的问题

    2021-07-13 14:39 针灸有时会遇到久治不愈的情况,针感迟钝,得气困难,甚至出现气逆,导致病情加重. 针灸具有调虚实.阴阳的作用,有赖于经络运行气血,抵抗病邪,传导感应等生理功能的正常.如 ...

  • 循经感传浅议

    循经感传 经络现象循经感传是指以针刺.艾灸或其他方式等刺激穴位时,具有酸.麻.鼓胀.沉重等感觉,并沿着古代经典医学书籍中记载的经络路径传播的现象."循经感传"一词于1979年全国针 ...

  • 针治脏腑病,你考虑全面了吗?

    针治脏腑病,你考虑全面了吗? 胃痛,针灸原来还可以这么治 针灸治病,按照以往大部分人的想法,针灸就只能够治疗颈肩腰腿痛,而对于其它类别的疾病,疗效不好:大部分患者也不会想到生病就来寻求针灸治疗. 其实 ...

  • 墨菊有约:针灸疗效不好,要想到“经络疲劳”

    针灸临床工作者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一些貌似简单的疾病虽经多方治疗,而病势不减,一些久治不愈的患者,针感迟钝,得气困难,甚或出现气逆,病情加重等异常反应,有如<伤寒论>中的"变证 ...

  • 【转载】金针秘传针验摘录+针灸精华汇集+神奇的经络穴位组合 人体上下对应穴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党和毛主席十分重视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全国掀起整理和挖掘"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 诸多名医的经验和家传秘方也无私贡 ...

  • 夏季针灸疗效最好

    盛夏时节,天气炎热,受天地影响,人体的阳气亦升浮在体表,此时血易泄,气易行.由此说,夏天针灸最方便调动气血,使气至病所而产生疗效.我临床观察到,夏天针灸的疗效会优于冬天,晴天优于阴雨天(我一般建议患者 ...

  • 中医疗效不好的真正原因(2)

    很多大医家都说,辨证论治是中医区别于其它医学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医临床学的灵魂.然而,现在真正严格坚守辨证论治的医家,却越来越少了. 学经方的大都知道,桂枝汤被称为伤寒第一方,不仅仅因为它是<伤寒 ...

  • 中医疗效不好的真正原因(1)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一直被尊为中医的经典.在这本书里,药物剂量单位有数十种,比如斤.两.石.升.斗等,这些汉朝单位与现代单位虽然名称相同,但实际数量却有很大差异.就拿其中最常用的斤和两 ...

  • 经络疲劳的现象,你遇到过没有?

    经络疲劳的现象,你遇到过没有? 2021-06-17 21:44·医学普及课堂 有时候我们治疗会遇到这样一类病人,针刺得气感很差,治疗效果自然也不会好,这种情况可能就是经络疲劳或是紊乱造成的.以前遇到 ...

  • 针灸“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针灸是怎样治病的,中医认为,针灸最主要的作用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针灸的这种调整作用跟一般的药物治疗作用不同.比如人中穴,当大脑机能处于高度抑制 ...

  • 深刺风府穴的秘诀:提高针灸疗效的12种针灸手法

    风府穴在针灸里面向来是个常用穴,可以用来治疗癫痫等神志疾病.但在针刺中也常常把它列为危险穴位之一,教材里面多强调"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不可深刺,以免损伤延髓".在教学及临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