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多想,去行动

本文共有 5000 字

如果觉得页面很长

那是因为留言很多

优秀的人大多都有一个特征,就是行动力非常强。
但现实中,许多人往往会有一种心态:
我不是不愿意行动,但我觉得还没有准备好,我想等一切都准备好了,再去行动。
这就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要么,错失良机。比如,有一个难得的项目机会在你面前,你心想「我还没准备好,等下次吧」。
可是,哪有那么多的「下次」?很多时候,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不会再有机会了。
要么,就是一直都在「准备」的路上,永远没有开始的时候。比如:我想转行,那我得先考个证;要考证,那我得有充分的时间去学习;要有充分的时间,我得先把手头的事情做完……
然后呢,就一直在忙手头的事情。过了一年、两年,仍然还在「准备」的路上,遥遥无期。
很多时候,我们的计划、目标,就是这样被我们兴冲冲定下来,又被我们抛诸脑后、不见天日。
实际上,这很可能就是降低我们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原因。
1994 年,心理学家 Gilovich 和 Medvec 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发现:
从短期来看,人们更容易为「做错」的事情感到后悔,并会想办法去补救、纠正;
但一旦把时间拉长,不论强度上还是数量上,「没做」的后悔程度,都会远远超过「做错」。
「做错」的后悔,可能持续几周、几个月;但「没做」的后悔,可能持续许多年,乃至于成为记忆里一个永久的遗憾。
为什么呢?很简单:一件事情做完了,那么它所带来的影响就终止了,哪怕结果不够好,你也可以不断去调整它、优化它;但一件事情没有做,并且再也没机会去做,我们就会对它存在「不确定的损失厌恶」,也就是说:
我们知道自己「损失」了,但又不确定「损失了什么」,于是,我们会不断地给这种损失加码,不断地把各种可能的后果,往这个篮子里装。
这种感受是最难接受的。
所以,如果你也面临「做,或不做」的困扰,只要你的确对两者的利弊都考虑得非常全面、清楚,而它们的确又不分轩轾 ——
那么,优先选择去做,也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至少,你会不那么容易感到后悔。
但是,即使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也很难摆脱「准备好了再行动」的迷思。
那么,如何摆脱这种观念呢?如何让自己具备更强的行动力呢?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种观念。
保持着「准备好了再行动」心态的人,往往会有这么一种认知:
  • 如果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就会让别人觉得我「不够优秀」;

  • 我无法接受自己「不够优秀」这件事;

  • 因此,我必须等一切准备好,确保能得到满意结果,再行动。

正是这种认知,导致我们容易束手束脚,对选择和决策采取「回避」的策略,从而错失一个又一个机会。
那么,这种认知合理吗?
不难看出,它其实是存在许多问题的:
1)得不到满意的结果,一定意味着「不够优秀」吗?
2)别人认为我「不够优秀」,就意味着我真的不够优秀吗?
3)我一定要做到「非常优秀」才可以吗?
4)只有一切都准备好,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吗?
那么,我们不妨对每一个问题,都来分析一番。
1. 得不到满意的结果,一定意味着「不够优秀」吗?
这实际上是一种「结果导向」的思维。
我在很多文章里都强调一个观点:结果导向,是一把双刃剑。
在职场里,强调结果导向是好的,很多时候它意味着自主性和空间,你可以按你自己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去行动,只要能满足对结果的要求就可以。
但同样,很多时候,过于强调结果导向,也很容易陷入「KPI陷阱」里面。
什么是 KPI 陷阱?简单来说,就是用数字来衡量结果,用结果来衡量一切。比如:
  • 你想减肥,于是想办法锻炼、减值、节食,在一段时间内瘦了几十斤 —— 这种减肥方式有效吗?

  • 你想学习一个领域,于是背概念、刷题、猜题,临时抱佛脚过了考试 —— 你真的学到东西了吗?

  • 你读完一本书,做了一份精致详尽的思维导图,把内容浓缩总结出来 —— 这种阅读方式有效吗?

用网络词汇来说,这其实就是「做题」的思维嘛。
但生活是做题吗?不是的。生活是一个系统。它关注的不是你得到了什么结果,而是你如何对这个系统施加作用力,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引导它变得更加灵活、流畅,向着你想要的方向去运转。
以上面的例子为例,更好的方式是什么呢?
  • 通过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让自己保持更均衡的营养摄入、更多的日常锻炼,并习惯这种模式。

  • 以考试作为一个开始和框架,不断去学习和汲取新知识,并放进这个框架里面。

  • 从书里拎出一个知识点或思维方式,应用到生活中,改变自己原有的行为和思考模式。

也就是说:不是关注结果,而是关注「我发生了什么改变?」
所以,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才说:好的目标是什么样的?不要去量化它,而是通过设计一个最小化的模式,慢慢去优化它,使得它更加接近你想要的样子。并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它给你带来的改变。
你一定要理解:量化目标,关注结果,其实是一个「无奈」的办法。正是因为我们难以衡量成果,所以才需要退而求其次,通过量化结果、追求结果,来大致地模拟「成果」。
但在生活中,你完全不需要这套方式。因为你自己就是你生活的中心,你完全可以关注你每一天的变化、成长、状态和感受,不需要通过「结果导向」这种降维的、无奈的办法去实现。
所以,我想说的是什么呢?把「结果」跟「优秀」解绑。
并不是说在所有事情上,你都要做到最好,才算是优秀。不是的。真正的优秀还可以包括:
  • 有足够的勇气去探索和尝试新事物(尽管结果未必好);

  • 让自己每一天保持成长和进步(允许犯错的存在);

  • 比起「以前的自己」做得更好(而不是跟外界相比)。

简而言之: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关注成长而非「衡量」,你所感受到的阻力,会小很多。
2. 别人认为我「不够优秀」,就意味着我真的不够优秀吗?
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总是需要相信「我是优秀的」「我是有能力的」,也就是具备一定程度的自尊水平。否则,我们就会陷入对自我价值和存在意义的怀疑里面。
正常情况下,这种自尊水平是适中的、理性的:我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也清楚自己能取得什么样的表现,基于这种清晰的理解,我对自己的「优秀程度」会有一个理性、客观的认知。
但是,如果从小成长在一个追求好结果、不允许犯错的环境里,我们就容易被塑造出一种脆弱的高自尊状态。
也就是说:我们会将这种评判标准「外化」。我们会认为:
我自己觉得自己优秀是不够的,我需要得到外界的肯定,让外界也认为我「优秀」,才可以。
这就导致了,我们总是很关注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认为别人总是在关注自己,对自己抱持着很高的期望。一旦满足不了这种期望,就会损害自己的形象,从而损害自己的「存在感」。
但实际上,这完全是「中心化效应」在作祟罢了。
大家都非常忙,不会有人持续关注你,更不会有人持续对你抱持着一种高标准和高期望。
什么是中心化效应呢?在我们的认知里,我们的世界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我们每天想什么、做什么、产生什么样的思考和感受,我们自己都一清二楚,并且,我们会把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放在最首要的位置,通过它们来认知和理解外面的世界。
那么,久而久之,我们就很容易认为:别人跟「我」一样,能感受到我的一切想法,产生跟我一致的认知,会像「我」关注自己一样关注我。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如果说你对自己的关注是100%,那别人对你可能只有5%。也就是说:当你的表现是50%时,你自我感知是「负50分」,在别人的感知里,可能只是「负2.5分」而已。
也就是说:你自己庞大的内心戏,在别人的感知里,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波澜,甚至对于他对你的认知和评判,很可能都不会产生波动。
所以,一个简单的建议就是:
把自己从别人的目光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去思考「我想要什么」「我认为怎么样」,而不是「别人想要什么」「别人需要怎么样」。
在自我实现和他人期望之间,保持一个平衡,而不是过度地倾向于哪一方 —— 这样,才能让你更持久地走下去。
3. 我一定要做到「非常优秀」才可以吗?
这就是完美主义的通病。
完美主义最常犯的毛病,就是把标准设置得过高,并且,要求自己在各方面、各领域,都向该领域自身可及范围内的「最好」看齐,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及格线。
从某种角度来说,完美主义能提供动力,这没错;但与此同时,完美主义也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因为它通常会忽略两个事情:
1)你对比的标准,往往并非来自一个个体,而是来自不同领域的多个个体。
举个栗子:你身边的朋友中,有人年薪50万,有人生活清闲自由,有人婚姻和睦、家庭美好……你对比自己,觉得自惭形秽。
问题是:这些来自同一个人吗?不是的,他们是不同的人。生活清闲自由的人,可能收入仅供温饱;年薪50万的人,可能过着007的生活;婚姻和睦、家庭美好的人,可能在工作上谨小慎微,一点错都不敢犯……
2)你设置的标准,往往是远高于平均值的。因为只有远高于平均值的标准,才容易被你看到。
媒体也好,我们自己的圈子也好,总会有一个「聚光灯效应」:关注那最顶尖的1%,忽视剩下的99%。
久而久之,我们就很容易产生一个错觉:觉得一定要跟这1%看齐,我们才算是「成功」的,才算是不拖后腿。但事实上,人的能力和表现分布,本来就是一个正态分布。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1%,那这1%就不是1%了。
简而言之:我们的成长环境,很容易把我们对事物的阈值不断拉高。它会一遍又一遍地向你灌输:「做得好」是不够的,你必须「做到最好」才行。
这当然是不合理的。
事实上,一旦你转变思维,接受「事物的评判标准是连续且多元的」,很多心理压力也就会迎刃而解。
一方面,并不是所有事情都是非黑即白,只有 100 分跟 0 分之别。在它们之间,还可以有60分、70分、80分……
我们完全可以无须追求「最好」,而是追求「比较好」。
另一方面,事物并非只有一个衡量标准。工作是否满意,并不是以收入作为唯一指标的;生活是否幸福,也并不是以「看起来是否光鲜」来评判的。
比起外界的评判标准,更多地去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也许是一种让你摆脱压力和束缚的方式。
4. 只有一切都准备好,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吗?
实际上,并不存在「准备好」这回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因为你一直在成长、在变化。你今天的「准备好」,等明天再看,也许就又变成「不够好」的状态了。
所以,如果你一直在等待「准备好」,那就意味着你几乎永远都没办法去行动。
举个栗子:17年底的智识营1.0,当时我觉得已经非常棒了。但19年回头看,觉得问题非常多,于是大刀阔斧调整,升级到2.0。
但才过了一年,我又开始觉得2.0不够好了,能挑出一大堆毛病,于是,开始筹划做3.0……
既然总是会感到「不够好」,那为什么不从现在就开始行动呢?
所以,我的做法,不是说等到课程打磨得毫无瑕疵、没有进步空间了,再上线。而是告诉学员:课程后面可能还会优化升级,但我会把一切优化升级,全部同步给大家。你随时可以看到最新的版本。
同样,你去做一件事情,也许当下没有办法做到最好,但你能够留出提升、改进的空间,后面慢慢地去完善它,修补它,也是可以的。这是一种更好的策略。
再者,我们的大脑设计,本来就不是让我们在某一个「最好的状态」去行动的 —— 反过来,我们的一切行动,都是在对它进行训练,帮助它不断地实现「更好」。
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不在于让大脑用最好的状态去解决眼下的问题,而是:将眼下的问题作为训练材料,不断强化和训练它,使得它可以解决未来更多、更不确定的问题。
举个例子:你要等到状态最好的时候再去处理最困难的任务吗?不是的。你必须把它安排到每天的时间表里,强迫自己去攻克它。状态好就多做一点,状态不好就少做一点,这样才能不断锻炼你对复杂问题的耐受力和应对能力。
所以,如果你一直在等待「最好」而不去行动,那只是白白错过了让大脑变得「更好」的机会。
简而言之:在我们的一生里,解决哪一个问题、做成哪一件事情,其实都不是我们的首要目标。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是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自己得到成长。
对于当下任何一件事情来讲,我会建议「追求满意解」就可以了。
具体包括:
1)整体满足及格线,不出错,达成最基本的要求。
2)在平均期望的基础上,再争取做出亮点,而不是追求完美。
3)留出改进、提升、完善的空间,让自己可以不断迭代优化它。
用这种心态去行动,你的压力会减少很多。
最后,简单说一下。
很多时候,我们欠缺的是什么呢?其实是一种「头脑一热」的能力。

当然,这篇文章不是让你不去思考,而是,尽量减少自己在行动之前的权衡和犹豫。告诉自己:

  • 不要太注重结果,只要让自己多迈出一小步,就可以了;

  • 不要太关注别人的看法,自己的感受才重要;

  • 不要把标准设得太高,要注意多元化和连续性;

  • 没有「准备好」这回事,每一天都可以是最合适的一天。

有时候,想得越多,也就越倾向于「不行动」「不犯错」。这当然是好的,但也很容易给我们留下遗憾。
所以,我的建议是:少权衡,多规划。
与其一直权衡利弊、考虑得失,不如多想一想:这件事情我可以怎么做?如何才能实现我的目标?我可以事先准备些什么,来避免不好的结果发生?
也就是:把注意力从「要不要做」「会不会出问题」「结果会怎么样」,转移到「怎么做」上面。
这才是一个更有意义、更有建设性的思路。

——  闲聊时刻  ——

1)「做有用的事情」,是我一直以来的信条,也分享给大家。
与其停留在对结果的担忧、焦虑和恐惧,不如去思考「如何行动」,用规划和预案,来取代自己的反刍,这才是「有用的事情」。
哪怕最终没有去做,或是结果不如预期,你也可以从中获得收获。
2)希望你在看完这篇文章之后,能够去落实一件「一直想做但一直没有做」的事情。
不妨把它写到评论区里。让大家共同监督你。: )
2020 年也快结束了,预祝新的一年,每个人都能有一个更充实、更丰富的未来。
也欢迎大家多给我留言、在看、分享,给我一个反馈喔。: )

也可以读读这些文章:

缺乏行动力,怎么办?

为什么每天都那么累?

敏感的你,我想对你说

(0)

相关推荐

  • 能否打造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节奏,才是高手和菜鸟的区别

    主播:赛男 这本书是由知名脑科学家斯里尼·皮利所写.在以往的晨读中,我们曾分享过书中部分内容,这次我们继续分享书中关于太过专注的弊端. ① 『专注的无果』 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从大学辍学后,一 ...

  • 脑科学最新研究:拖延症是人类进化的结果,用“5秒规则”好解决

    想要工作能力提升,想要减肥,想要健身,想要去旅游,想要创业,想要这想要那--但结果是,总是停留在"想要这想要那"的过程中. 这就是典型的拖延症‍ 拖延症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个缺陷,这 ...

  • 当下见道

    以真实相出游戏法.--苏轼 如果, 你对正在做的事情, 无法感受到自在和轻松, 而更多的是一种负担或挣扎, 那么是应该作出改变的时候了. 不过, 需要改变的, 不是你正在做的事情, 而是你做事的方式. ...

  • 放弃间歇性自虐,过上自律人生的秘密

    <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这样写道: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 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 我们钦佩王健林一天的行程表,向往彭于晏的完美身材,羡慕他们开了挂的人生.我们也希望能 ...

  • 越智慧,越变通

    柏拉图说: "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坚持正确的,是一种智慧. 放弃正确的,是一种遗憾. 坚持错误的,是一种死板. 面对不断风云变幻的 ...

  • 你没成功,可能是你太刻苦了

    你好,我是方小小~ 专注个人成长和赚钱副业~ 这是我的第177篇原创文,感谢关注~ 用了8个小时读完了<认知觉醒>这本书,书中有很多的观点都刷新了我的认知.今天分享其中的3个我觉得很棒的观 ...

  • 退休后想去各地租房子旅游,不喜欢打卡游,有什么好推荐吗?

    在一个城市暂住几个月的深度旅游,我们可以称之为"住游".这种方式,能够深刻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人文.民俗.自然风光.餐饮文化.这里推荐的一些自己亲身体验过的一些地方.为了让旅 ...

  • 2021年我特别想去西北玩,尤其是想去青海湖、茶卡盐湖、莫高窟、月牙泉、七彩丹霞、祁连山这些景区玩玩...

    七寸光年LV.22 现在青海和甘肃的景点都开放了的,可以去旅游了,我去年和朋友走了青海 甘肃 敦煌大环线,找的的当地导游带我们玩的,全程很开心:今年还想去,已经预定好了,题主想去的话,建议也提前咨询预 ...

  • 最适合慢生活的八大城市 你想去哪个?

    我们早就习惯穿梭在忙碌的街头 忘记停下脚步看看生活 我们也总是习惯走在旅行的路上 而忘记出发的最初目的 8座适合静下心来慢慢感受的城市 1 想看海,去青岛 阳光.大海.沙滩...青岛是一个被上帝宠坏了 ...

  • 南津关大峡谷去了又去,去了还想去

    南津关是长江三峡的起始点.中国大陆一二级平台的分界点."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南津关自古就是"雄当蜀道,巍镇荆门"的天然关卡. 南津关大峡谷距离荆门城区14 ...

  • 去新疆自驾游的30条建议!​如果你想去新疆,赶紧收藏

    有人说, 爱旅行的人可以分成两种: 一种是去过新疆的, 另一种是计划去新疆的! 对于新疆, 我们有太多的幻想. 高山.草原.沙漠.绿洲. 戈壁.牛羊.木屋.花海. 森林.冰川.湖泊.雪山. 民族.音乐 ...

  • 8个最适合读大学的城市,各省同学都想去!

    你想报考的大学在哪个城市? 你觉得怎么样呢? 整理8个最适合读大学的城市, 你最想去哪个? 1.北京 | 关键词:首都.京城.大气学府 北京,我国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交通.旅游和国际交往的中心. ...

  • 真想去古装剧里打工

      国产职场剧,有这么个悖论:   只要发生在现代,不论你是公关还是翻译官,总有真干这个职业的观众说你业务不过关:而一旦故事被移植到古代,哪怕是小厨娘,大家都会津津乐道喊一句真香.   职场生活在现代 ...

  • 给想去苏州的姑娘20条建议

     另一半星球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姑苏城流浪的蛙蛙 苏州!姑苏! 说起来,苏州真的是一个适合女孩子去旅行的地方. 且不说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这里的赞赏. 单是它的诗意,就让人恍然忘人间. 苏州从 ...

  • 忽然,想去苏州了

    外卖红包 美团/饿了么/最高/66元 作者:星球菌 来源:另一半星球(ID:TravelTV) 苏州,凭什么是江南的极致? 江南六大古镇, 苏州有三-- 周庄.同里.甪直 江南四大名园 苏州有二-- ...

  • 西安23岁护士身材火辣却被喷太色情?网友:想去打针

    来源:肌肉网(ID:jirouw) 在大家的印象中,女护士是不是这样子的? 她们是对待病人体贴入微.对待工作严肃认真的白衣天使. 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许多护士除了在工作岗位尽职尽责之外,对自己的身材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