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莉莉投稿 | 走进虹口,感受人文脉搏

沐浴在春风,面带微笑,行走在希望中。让阳光照进现实的生活,徒步走进虹口。路线:虹口足球场→鲁迅公园→甜爱路→山阴路→多伦路→1933老场坊→国际客运中心,北外滩,白玉兰广场→犹太人纪念馆→提篮桥监狱→霍山公园。

首站是鲁迅公园。鲁迅公园是上海主要的历史文化纪念性公园之一和中国第一个体育公园。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内山书店是鲁迅晚年在上海的重要活动场所,现四川北路2050号,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开设。

这是鲁迅公园内的鲁迅纪念馆一角。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鲁迅纪念馆内的年画陈列室,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中国有两处以生产木板年画著名的地方"南桃北柳"——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这幅是桃花坞的作品。

山阴路上的大陆新村,是鲁迅故居所在地。鲁迅于1933年迁居于此,1936年在这里与世长辞。

山阴路上的新村里,居民的信箱都各有特色,别具一格。

山阴路上的恒丰里,年味十足(注:本文作于2018年3月)。

一幅幅的对联,一个个的灯笼,是希望的味道。家人平安,幸福,一切如意。

来到了上海最浪漫的甜爱路,路口设一只特别的爱心邮筒,从这座爱心邮筒投出的每一封信函,都将被盖上一枚英文爱的邮戳,让收件人通过这个邮戳感受一份爱心与浪漫,留作永久的纪念和收藏。

这就是爱心邮筒寄出时的邮戳。

这里就是内山书店的原址,现在是工商银行。

走着走着,来到了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近代历史遗址,我们沿着鲁迅,茅盾、瞿秋白、丁玲等的足迹走走,停停,看看。

一处有伊斯兰西班牙风格的建筑

多伦路曾经叫窦乐安路,因为有一个叫窦乐安的英国传教士,在当时虹口公共租界地块上,象征性地花了些钱,买下了这片土地,在这里干起了招商引资的营生。于是窦乐安路因此得名。

名人墙

小楼风格各异,中华艺术大学、上海艺术剧社,名人故居、海上旧里,积淀成今天多伦路上浓厚的文化气息,使人流连忘返。真可谓"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

丁玲雕像

鸿德堂,该堂为极少数采用中国古典式建筑风格的教堂。

鸿德堂旁边的鸿德书房,内山先生在门外躬迎待客。愚以为,若内山书店今后能得以重见天日,则幸甚。

路边那些栩栩如生的街头铜像向人们描绘着当时文人的风采。

让人迎面就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婉蜒地把人们引向尘封许久的历史深处。

我们离开多伦路,徒步活动继续着,下一站,1933老场坊。1933老场坊原来是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1933年,由工部局出资兴建,著名英国设计师巴尔弗斯设计。

这是牛道,实行人畜分离的制度。便于动物行走的牛道经过特别的防滑设计。

据史料记载,建造这个宰牲场光建筑和设备就花费白银330多万元,全部采用英国进口的混凝土,墙体厚约50公分,两层墙壁中间采用中空形式,在缺乏先进技术的30年代,巧妙利用物理原理实现温度控制,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依然可以保持较低的温度。

全世界这样格局规模的宰牲场也只有三座,而1933老场坊是唯一现存完好的建筑。

1933老场坊的建筑融汇了东西方特色,整体建筑可见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而外方内圆的基本结构也暗合了中国风水学风水学说中 "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

八角形和四边形的伞状柱帽是该建筑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楼上是空中舞台 ,全部用钢化玻璃制成,透明炫目。

位于中心圆2层到3层之间的旋梯一人宽左右,优美的弧形旋转出大的角度,当初屠宰动物的地方,动物到此处一般会惊慌失措,为了避免因受到惊吓伤到人,特别设置了大弧度旋梯供工人逃生。

下一站,我们要徒步前往北外滩。。

路上的风景也不错。

客运综合楼外形如"水滴"状,这些都已经成为上海一个新的地标性建筑。将给这颗北外滩的明珠增添一缕光彩。国际客运中心码头,别名一滴水。

上海邮轮母港建设的重要标志,揭示"邮轮经济"迈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黄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位于黄浦江西岸,靠近外滩,拥有880米长的黄金沿江岸线,毗邻两条上海地铁线并与东方明珠电视塔隔江相望。

白玉兰微微初开,花儿朵朵向上。上海市市花白玉兰,象征着一种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精神。

路边的小花也争相开放。

这里是位于北外滩的建投书店,上海最美的书店,由中国建设银行投资。四层的主厅,拥有正对黄浦江的巨大落地窗,还有整齐排成两排的古典阅览室书桌,这一切的情景,让人仿佛走进了霍格沃兹的魔法世界。

窗外是悠悠的黄浦江,可以遥望小陆家嘴的美景,也可以欣赏停泊在不远处的游艇。

恰好可以拿一本喜欢的书,喝喝咖啡。

一座城市的书店印刻这座城市的人心与灵魂。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位于虹口区长阳路62号,由摩西会堂旧址和两个展示厅组成的犹太人纪念馆,是"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见证和纪念犹太难民在上海这段历史。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是座三层的房子,红砖斜尖顶,白色的窗棂上有蓝色的拱纹,罩着窗顶,然后又向两头延开去,点缀成红墙上的条条蓝纹。

三楼设有图片展览厅,陈列着反映当年中欧犹太难民在虹口生活的照片。 阁楼曾为俄籍犹太人列文斯基先生一家的住房。

希特勒疯狂排犹、灭犹时,逃亡上海的欧洲犹太难民大多都居住在虹口,摩西会堂成为当时上海犹太人举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摩西会堂旧址是上海仅存的两座犹太会堂旧址之一,1928年由俄罗斯犹太人修建,二战期间是在沪犹太难民们经常聚会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

这是犹太人纪念馆对面的白马咖啡店,一杯犹太文化苦成的咖啡,1939年,来沪避难的犹太难民鲁道夫·莫斯伯格和亲友在长阳路盘下一座小楼,开办了这家"白马咖啡馆",使成为当时犹太难民们日常聚集场所之一。

对犹太难民而言,包括"白马咖啡馆"在内的数家咖啡馆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重温欧洲生活方式,一度令提篮桥地区拥有"小维也纳"之名。

这家充满传奇色彩的咖啡馆曾见证了二战期间犹太难民的上海岁月。

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以革命史迹、花园住宅为特色,展现了上海的百年沧桑和海派文化,是上海城市文化沉淀的精华。

上海徒步光影shtubu—你,真的很有品位和眼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