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9年北京保卫战,为何于谦不依托城池坚守,反而出城列阵迎战呢
公元1449年,明朝正统十四年,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土木之变,明英宗率领20余万京军主力出关迎战瓦剌,结果因为准备不足、指挥混乱、轻敌冒进导致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虏,跟随皇帝一起出征的朝廷百官被团灭,消息传到京城,一片哗然,同时伴随着对瓦剌的恐惧,整个大明王朝一片混乱。
第二件就是北京保卫战,这是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以来,瓦剌人第一次攻打明朝的京城,而且是皇帝被俘虏、京军三大营主力尽失的情况之下,尤其显得重要,这关系到明王朝的生死存亡,明朝只能胜不能败,否则大明江山将会不保,最终北京保卫战在于谦等人的正确领导下,打败了瓦剌军,解除了威胁。
明英宗朱祁镇
在北京保卫战之前,负责监国的郕王朱祁钰被大臣拥立为皇帝代替被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钰就是明代宗,或者称为景泰帝,而明英宗则自动成为太上皇,这一步的关键作用就是迫使瓦剌人俘虏的皇帝明英宗失去作用。
为了抗击瓦剌,便于统一指挥,于谦被明代宗朱祁钰从兵部侍郎的官职升为兵部尚书,相当于从国防部副部长升为正部长一职,于谦就是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在战前于谦做了一系列的准备:
1、调兵。
由于在土木之变中,20余万京军三大营再加上其他军队全军覆没,所以北京城实际上已经空虚了,只有少量的守城部队,为了迎战瓦剌大军,于谦从邻近北京的河南、山西调兵,还从南京、浙江调兵,以充实京军,最终导致北京城的京军人数超过了20万。
于谦担任兵部尚书
而且地方上还源源不断有兵员被派到北京来,同时于谦还派出大臣到地方上招募士兵,以充当预备队,要知道当时大明朝的人口有5300多万,再加上当时的明朝国力强盛,招募士兵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所以在兵员上,明军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瓦剌军。
2、调粮。
于谦吸取了土木之变中明军惨败的教训,号召军民将通州储存的粮食全部搬入北京城,这些粮食足够整个北京军民吃上一年,这完全解决粮食的后顾之忧。
3、收集武器、修筑城墙。
于谦从南京调动盔甲、兵器合计126万件运输到北京城,装备部队,还派人到土木战场收集明军丢弃的2万余只火铳、44万枚火箭、800门火炮运输到北京,可见瓦剌人根本不要明军的火器,只在乎冷兵器。
与此同时,于谦命令工部日夜生产火器、兵器与盔甲,以备后续消耗使用,另外,于谦发动军民日夜修筑并加固城墙,于谦已经作了战争长期化的准备,实际上瓦剌的实力不足以支撑长期战争。
北京城
4、安抚人心。
大战在即,人心安定是最重要的,于谦一方面将祸国殃民的太监王振的党羽全部诛杀,一方面打击南逃的将士,严厉惩罚贪生怕死、玩忽职守的将士,安抚百姓与将士共同抵抗瓦剌人,鼓舞士气。
5、战略部署。
于谦否决了副将石亨坚守城池的战略,而是提出在城外列阵迎战瓦剌大军,瓦剌人的特长就是野外作战,因为瓦剌人善于骑射,机动性强,这是明军的弱点,如果把明军放在城外跟瓦剌人在野外作战,那明军不是会失败吗?于谦为什么要这么做?
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提振明军信心:坚守城池是消极防御,出城列阵迎敌是主动出击。
明军太需要一场胜利来提升信心了,土木之变一下子损失了20万明军,在巨大的失败面前,如果继续防守作战,对于信心来说也是一种打击,激励将士的士气有很多方法,与敌人面对面硬碰也是其中一种,在视死如归的信心之下,才能打赢胜仗。
明军神机营士兵手持火铳
于谦认为如果坚守城池,这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方法,不利于明军提升信心,躲在坚固的城池后面,越是不想打仗,而出城列阵迎敌算是一种主动出击,类似于破釜沉舟的激励作用,这叫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不能打败敌人,那就只能被敌人杀死,于谦这是激将法。
二、于谦想最大限度地利用火器部队。
明军的强项实际上是火器部队,京军三大营中的神机营就是明朝强大的火器部队,这可是热兵器,在冷兵器时代显得杀伤力巨大,是明军最先进的武器,但是明军的火铳射程为几十米到200米,而明军火炮射程为500米~1500米。
如果明军坚守城池的话,火铳就失去了作用,因为不在射程之中,只能用火炮轰击敌人,但那个时候的火炮命中率超低,杀伤力也低,所以于谦让明军在城池下方列阵迎敌,前排用火铳击打敌人,中排用弓箭手射击敌人,城池上再用火炮轰击敌人,形成一个立体防御网,这个杀伤力就大大提升了,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火器部队打击敌人。
墙壁上的火炮
明军的火器数量是超级多,至少可以装备数万部队,光从土木之变前线捡来的火铳就有2万只,还不包括后来生产制造的,再加上火箭和火炮,火器部队就能发挥强大的杀伤力。
三、迷惑与诱骗敌军。
出城列阵迎战瓦剌人,看起来是用明军的弱点来对阵瓦剌人的强项,实际上是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诱敌之计,瓦剌人在土木之变中打败了数倍于自己一方的明军,心中是有一股骄傲之情的,当他们看到明军居然以弱击强,明显就更加骄傲和轻视了,于谦就是想让瓦剌人产生轻敌和骄傲的情绪,这样就能打败敌人。
另外,于谦命令明军在与瓦剌人交战时,采用了大量的诱敌深入之计,当瓦剌骑兵冲进城池时,埋伏在城池两边很多民房中的火铳就立即开火,在如此近的距离内,瓦剌骑兵伤亡率超高,这是瓦剌人被打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明军在北京城下列阵迎敌
此外,当时的北京城有9座城门,分别是:城东的东直门和朝阳门,城南的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城西的阜成门和西直门,城北的德胜门和安定门,瓦剌人主要攻击的是城北和城西的城门。
瓦剌人起初弄不清明军的主力在哪个城门,但也先也很狡猾,他把瓦剌主力部署西直门外后,挟持明英宗到德胜门,然后又派主力攻打德胜门,于谦亲自在德胜门迎敌,采用诱敌深入的方法,先让士兵佯装败退,吸引瓦剌人追击,然后进入伏击圈后,神机营士兵藏着城门的民间内,用火器轰击瓦剌骑兵,在近距离攻击时,火器有着巨大的杀伤力,所以瓦剌人在德胜门被打得大败。
随后瓦剌军队攻击西直门,同样攻不下,明军同样是引诱敌人靠近城门的民房,用火器部队狂轰瓦剌骑兵,瓦剌人再次失败,与此同时,明朝的边军及地方军也在源源不断向北京支援而来,再加上城外也有明军骚扰,瓦剌人终于败在了北京城下,伤亡惨重。
明军火器部队
明朝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也因为瓦剌首领也先犯了两个错误:
1、土木之变后没有趁机攻打北京城,反而拖了二三个月。
土木之变时,瓦剌人击溃了20万明军,俘虏了皇帝明英宗,之后,也先带着明英宗居然退到塞外休整去了,要知道如果也先趁土木之变大胜时趁机攻打北京城的话,那将是明朝的灾难,当时的北京真是一座空城。
也先是在7月中下俘虏的明英宗,而明代宗朱祁镇是9月6日才登基为帝,包括于谦向全国调兵,运输粮食、修筑城池,都是在这宝贵的二三个月时间内,也先在塞外休整了一个月,然后又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十月才到达北京,这个时候于谦都准备得差不多了。
瓦剌首领也先
所以也先犯了一个大错误,没有趁胜杀向北京城,那个时候的北京城还很空虚,而且还措手不及,如果也先当时就杀向北京的话,明朝真要迁都了。
2、骄傲轻敌。
也先及瓦剌人在土木之变中取胜并俘虏明英宗后,明显是骄傲轻敌了,也先用骑兵冲击城池,并挑战明军的火器部队,无异于以卵击石,此外,也先也没有要明军在土木之变中丢弃的火铳、火箭与火炮,也没有毁掉这些兵器,最后于谦居然派人把这些捡了回来,再次使用,如果也先知道这个,估计肠子都要悔青了吧,这还是瓦剌人骄傲轻敌了。
从明朝北京保卫战的结果来看,明朝全胜,而且大量杀伤杀死瓦剌士兵,于谦出城迎敌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yiguozhijun_li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