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拾贝: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作诗技巧浅议(作者 周波)

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并特别又强调:“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要创造出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艺术品,最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正能量的世界观。同时,也需要有高度的艺术技巧。艺术技巧是创造优秀作品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正因为生活是作品技巧产生的本源,所以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作者并没有有意识地运用某种技巧,但由于对生活有独到的理解与感受,结果在作品中天然地呈现出某种技巧,甚至相当优异的技巧。

要提高文学作品创作的艺术技巧,特别是写诗,还需要向古典文学作品学习,既要掌握渊博的书本知识,也要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知识。曾经有过流行的说法:要写出好作品(好诗)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指的是广泛地接触生活。

一个作家,一位诗人,既需要有直接的经验,也要有间接的经验。以诗圣杜甫为例,他的那些伟大诗篇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生活底子厚以外,读书多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那个朝代,有人问王安石:“老杜诗何故妙绝古今?”王回答说:“老杜固尝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王安石把读书多看做杜诗“妙绝古今”的唯一原因,应当说是不全面的。但是谁也不能否认,读书多是杜诗“妙绝古今”、成“百代之宗”的一个重要原因。

杜甫究竟读了多少书,我们无法知道。不过,从他的诗里可以看出他读的书确实不少。在他的诗中,光是指名道姓讲到的前朝古代的人物就有上百。他对那些前朝古代的人物和事迹,信手拈来,任意驱使,叙事、抒情、咏古、喻今、比人,运用自如,毫不费力。例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五》写道:“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这是一首歌颂诸葛亮的诗。诗圣杜甫一下子引了伊尹、吕尚、萧何、曹参四个历史上的名相作比,认为诸葛亮的人品才略超过萧、曹,与伊、吕不相上下。总之,仅从杜诗“用事”之广,足以看出杜甫的学识渊博。杜甫之成为“诗宗”,得力于读书;韩愈之成为“文宗”,也得力于读书。至于高尔基、鲁迅的学问的渊博,更是众所周知。高尔基经常教导初学写作者向古典学习技巧。在回答“要不要向古典作家学习?”这问题时,高尔基非常肯定地说:“我的意见是:不仅要向古典作家学习,而且也要向敌人学习,只要这敌人是聪明的。”

我们今天的新的生活,新的思想感情,需要有更多更好的技巧来表现。古代许多诗人都主张精思、苦吟,主张“旬锻月炼”,主张“百炼为字,千炼为句”。他们在艺术实践中也确实肯下功夫,真正做到了精思、苦吟、勤写、多改。前人这种勤学苦练地艺术实践精神,是很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今天的作家、诗人(写诗者)也很需要培养一种精思苦吟、日锻月炼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从生活和书本的源流里吸取来的技巧营养,化为自己的血液,从而创作出既有高度思想性又有高度艺术性的优秀作品来。

作于2021.3.2.上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