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 · 甲骨惊天下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啊,特此纪念。
文字绝对是文明最重要的标志,中国考古界和历史界几十年来辛勤寻找夏墟,并且基本认定二里头是夏代都城,但因为翻遍了土地也没找到一个能被释读的字,国际学术界仍然不承认夏代为信史,只承认中国文明上溯到商代,只承认中国历史起自公元前841年。
因此,殷墟的发现就是从甲骨文发现开始的,商代的历史重构也是从甲骨文开始的。

商代灭亡,殷地就成为废墟,在地广人稀的古代,这里被视为不祥之地而少有人居,直到800多年后,史书中才记载项羽驻军于洹河边的殷墟,紧接着就是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硝烟散去后,这里又沉寂了1600年,直到明朝初年,陆陆续续有人在此定居和农耕,大概因为居住的人不多,所以起个地名叫小屯。

大概也就是从那时起,小屯的乡民们时不时从地里翻出一些龟甲和兽骨。这些骨头的主要成分是钙和钾,有一定镇静和止血作用,所以中医统称为龙骨,磨成粉来入药。于是,作为副业,捡到的龙骨卖进了药铺,吃进人的肚子。这段无奈的历史有个无奈的名称,叫“人吞商史”。
就这么吃了几百年,从大明朝吃到大清朝,从康乾盛世吃到了戊戌变法,终于在1899年,王懿荣这位国子监祭酒,也就是国立大学兼国家研究院一把手,第一次从中药材里发现了文字,并认为应是“殷人刀笔文字”。
不过,至今关于他是从前门外哪家药店发现的甲骨文还是一团乱迷,因此也有说法认为是文物贩子范维卿向他提供的刻有文字的甲骨。不管怎么样,这个伟大发现伴随着第二年的庚子国难又一次暂时沉寂,改任京城团练的王校长用保家卫国的悲壮方式终结了自己的学术和生命。

辛丑太平后,《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接手了王懿荣的甲骨,而且收集整理了更多的甲骨和文字,而且从中陆续发现有“大邑商”的字样,甲骨文的归属越来越明显。不过,最终为甲骨文断代的还是后来在颐和园殉了大清的学术天才王国维,他从甲骨上认出了一堆天干地支的文字,而且发现这些文字组成的名字,竟然跟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里记载的历代商王名字基本一致,于是终于确认这些古老的文字就是商代的文字,正式命名为甲骨文。
这种出土材料上的文字记载与文献记载相印证的方法,被王国维命名为二重证据法,也成为今后印证历史真实的唯一不二方法,只是经常被有意无意的曲解了。

不过,因为知道甲骨文价值而奇货可居的文物贩子垄断了甲骨的来源,要让王国维这样的书生来问出甲骨文的出处也就是殷墟所在不大可能。于是,后来成为大汉奸的罗振玉开始大显身手。
1908年,罗振玉设宴灌醉了范潍卿,终于从文物贩子的酒话中听到了安阳小屯这个名字。结合古文献的记载,学者们认为洹水南边出土甲骨的小屯村就应是史籍中的殷墟。

此后,先是民间学者,后是民国政府,在小屯开始了大规模的甲骨收购和考古发掘,终于弄清了甲骨文的来历,也确定了殷墟的位置,发现了商代宫殿和王陵遗址,证明商代不再是神话传说和史书中无从考证的记载,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
尘封三千年的王朝由此重现于世,曾被质疑的中国古代历史得以重构。
这就是一片甲骨惊天下。

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派考古队对小屯进行八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专门在安阳设立考古工作站,持续开展了几十年的考古工作。自1930年以来,先后有了三次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分别是1936年小屯村东北地YH127甲骨堆积坑、1973年小屯南地H17甲骨堆积坑、1991年花园庄H3甲骨堆积坑。

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1936年出土的编号为YH127的甲骨坑,就位于现在的殷墟核心区内,原址建成了仿商风格的陈列馆,是殷墟内的一个重要参观点。

YH127也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甲骨最多的一坑,共17096片,大部分是龟甲组成的,上面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结果,以及商朝的天象、历法、家业、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社会内容。

YH127坑中存放了大量的刻字甲骨,而且窖坑的形状非常齐规整,甲骨摆放的也非常有序,经过整理还发现全部属于商王武丁时期的,这说明这个甲坑是当时的商人有意集中储藏的。

在坑中还出土了一件人骨,据推测他可能是这批甲骨的保管员,随甲骨一起殉葬了。因此,YH127甲骨坑被世界图书馆学会和世界档案馆学会一致认定是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库。

当时考古工作人员发现甲骨坑后,考虑到野外分解甲骨片不安全且时间长,就决定把整坑搬运到市内进行分解。他们首先让工人们把YH127甲骨坑整体放到特制的木箱里,用绞架车把甲骨坑托到地面。然后由64个工人抬到了火车站,送往南京。最终在南京和杭州室内耗时半年多的时间,分解出了17096甲骨片。
从这张拍摄于1936年甲骨坑的照片上,了解甲骨坑的发掘搬运情况。右边那个民工在紧张工作时,不经意地抬起了头,成功地抢入了镜头,与HY127一起永载史册了。如果当时他有20岁,如果他能成功躲过1942和1962,那他现在应该正好一百岁了!

《尚书》中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说明古人认为商朝时已经有了记录成册的典籍。在YH127中正好发现了改制的龟甲,就是将龟甲经削磨并将两端削成近圆形,使龟甲呈鞋底状的椭圆形,而且中间还钻孔,这样商人就可以把龟甲用绳子穿订成册,形成典籍。
中国的古代文献是令历史学家非常依赖又非常头疼的,因为文献里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信息,但又凭文献本身无法证明,而且经常同一事件不同文献互相掐架。因此,考古成为鉴别史料真伪的唯一途径。通过YH127的发现,证明《尚书》并不是完全由后人伪造的,里面仍然保留了大量历史的真实信息。

在YH127坑中,还发现了最大的一块大龟版,长44厘米,宽35厘米,据鉴定应该是来自马来半岛的一种近海海龟,这也是甲骨文出土以来发现的最大一块龟版,被称为“武丁大龟”。
在YH127出土多块记载龟甲来源的甲骨文,提到很多龟甲来自遥远的南方。由此可见,在3000年前的商代,中原已经和东南亚地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不过很遗憾,YH127坑出土的所有甲骨,都在1949时被运到了台湾,目前在台北故宫保藏,现在看到的,除了窖坑以外,都是复制的。这些来自马来亚的龟甲肯定想不到它们会两次渡过南海。

甲骨文是目前已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但事实上甲骨文已经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文字,汉朝许慎总结的文字六书,在甲骨文中都有体现。而且甲骨文的字数也很丰富,目前已经发现了三千多个,其中有一半得到破解,另外的大多属于当时的专有名词,不知道当时的生活也就无法揣解它们的意思了。

甲骨文已经能表达非常复杂的语言,但其中最让人感兴趣的还是那些模拟指明事物的象形字和指事字。殷墟里建有甲骨文长廊,介绍每个字的来历,看看左右的“左”在甲骨文里就是左手的样子,“右”就是右手。

因为甲骨文与中国文字一脉相传,所以虽然甲骨文看上去如同画符,但具有高中文化的人只需要经过半天的培训,就基本能认识大多数的甲骨文字,具有一定文言文素养的人也能很容易读懂甲骨文的语句。

中国人的姓氏大多来自于古代的地名和工作岗位,因此很多姓氏的字在商代就存在了。找找看你的姓氏在那些如图画般的甲骨文里究竟是哪个。

不过,严格来说,甲骨文并不是商代的正式文字,曾在甲骨中发现过用笔墨和朱砂写的字,说明商人已经用笔了,正式文字应该是用墨或朱砂写在简牍或是布帛上的,只是数量太少又不好保存,因此现在只能从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上看到商代文字。

甲骨文主要是宗教和礼仪仪式的道具。商人崇尚鬼神,而且认为自己逝去的先人都成了鬼神,因此遇到上至朝政战争,下至生病出游,都要靠占卜做决定。
那些掌握文字和占卜技术的被称为贞人,他们选用大龟平滑的腹甲,而不是大大的龟壳。

还选用牛骨,不过主要还是龟甲,数量远远大于牛骨,除了商人认为长寿的乌龟更有灵性外,更可能与牛被更多用于牺牲献祭有关。

他们根据商王求卜的要求,在龟甲或牛骨的背面钻出很多方形小孔,然后用火去炙烧这些小孔,甲骨变薄又受热后就开始龟裂,由此产生出一道道裂痕,贞人们就根据裂痕的纹路来预测吉凶。事实上,“卜”字本身就是裂痕的象形。
这里存在一个还没解开的迷,究竟什么样的裂痕是吉兆,什么样的是凶兆?有人认为不同裂痕之间的夹角可能是答案,角度大的钝角是吉,小的锐角是凶,还为此进行了大数据比对,但结果却并不理想。目前,这仍是甲骨文研究的一个难题。
占卜结束后,贞人们要把整个占卜的原因,参加人员,结果和最终是否灵验用非常简洁的文字刻在甲骨上,这就是今天看到的甲骨文。因为被打孔和火烧,再在土中存放千年,所以多数甲骨都呈破碎状态,需要拼接才能看出原貌。

能够保存完好的非常稀少,而且都是大版,那都是珍宝中的珍宝了。因为商人占卜的内容五花八门,而且有严格的程序和真实的记录,所以通过甲骨文可以了解到商代政治军事和社会的很多情况。

最终破解甲骨文秘密的王国维,在很多甲骨文中看到都是以一个相同的字起句,反复推测那个关键的字是什么意思?
就是左边那个字,会是什么字?

王国维终于恍然大悟,那是意为贞卜的“贞”字,由此找到了释读甲骨文的正确道路。

在一百年前王国维的提示下,现在博物馆展出的很多甲骨上都能看到这个很醒目的字。

王国维实是五百年不遇的大才,他的思想仍然荡漾在碧波的昆明湖中。

贞人用刀做笔在甲骨上刻字,因此甲骨文大多是直线条的,不象青铜铭文那样圆润,而且字迹很细很浅,只有把脑袋贴到展窗的玻璃上才能看到。


在不许使用闪光灯的博物馆里,要把镜头拉到最大,还要把相机摆得稳稳的,把快门调到最快,才能在卡嚓声中拍下那些汉字的老祖宗。


这片牛肩胛骨在很多历史考古学的纪录片中都出现过,很多资料书也都以它为封面,1973年出土于小屯村南地,是著名的小屯南地甲骨的代表。骨片整版共93个字,记载了商王要去打猎之前,占卜第二天会不会有灾祸发生的事情。因骨片造型优美,所记文字丰富,这片牛骨被誉为“一片甲骨惊天下”。

其中有一条:“辛酉卜贞王其田无灾”,意为“辛酉日占卜,巫师问卦说商王田猎有没有灾祸”。

这也是殷墟出土甲骨片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片。本来还应该有对这次占卜是否灵验的记录,但牛骨下段缺失了,后人只能想象商王在那次打猎中是打到了大象还是打到了犀牛。

我们要感谢几千年前那些在龟甲牛骨上留下刀笔文字的人们,就是他们刻画下的一刀一笔,记载了商代的天文、地理、军事、政治、手工业、农业等各方面的内容,为研究商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证明了中华文明的渊源流长。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不很深究历史的人来说,殷墟本身就等于甲骨文,甚至甲骨文比殷墟还要著名。

欢迎搜索ID:walkingwithsh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