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史第一悬案——庄蹻王滇
距今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群雄争霸中原,而在云南边地,也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一个名叫庄蹻的楚国人在滇池的东岸建立起了云南古代史上第一个地方政权——滇国,自己成为了滇王第一人。几千年过去了,他所开创的事业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但由于年代久远,史载模糊,“庄蹻王滇”也就成了人们长期争议的老问题。
最早记载庄蹻其人其事的是西汉司马迁,他的《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说楚威王在位时(公元前339至前329年),派庄蹻为将军率兵溯长江西上,舍舟登陆,定巴、蜀,又征服贵州西部的且兰、夜郎部落,然后沿着今天滇黔路进入云南,来到滇池地区。
当时的滇池地区方圆300余里,平畴沃野,分布着“劳浸”“靡莫”等十几个部落,其中以“滇”最大。根据现在晋宁、江川、安宁出土的文物看,这些部落早已进入青铜时代。庄蹻以兵威慑服了以滇为首的各土著民族,想使之成为楚国的属地。但正当庄蹻要回楚国报信时,恰逢秦国遣司马错夺取蜀及楚国的黔中郡,归楚之路被切断。庄蹻便率其部属留驻滇池地区,自立为滇王。他们入境随俗,变服从俗,与当地民众融合相处。
随着庄蹻的入滇,内陆人口首次大量进入云南,这是云南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史书说:“今西南诸夷,楚庄之后。”“自夜郎、滇池以西,皆庄蹻后裔。”“西南外徼,庄蹻首通。”他们的到来,把楚国先进的文化、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传入了滇池地区,促进了云南政治、经济、文化向前发展,加速了滇中地区的社会发展,推动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在西南地区派官置吏。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王投降,西汉开始在云南设置郡县,并赐滇王金印。
可以说庄蹻是史籍记载的第一个开发西南边疆的历史人物,但庄蹻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他真的是楚国将军吗?有学者认为《史记·西南夷列传》说庄蹻是出身于“楚庄王苗裔”的“将军”,这一点始终不能从其他记载中得到印证;庄蹻应为农民起义领袖。庄蹻的生卒年月虽说不太清楚,但其活动年代大约可知是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3世纪初,历史文献上经常把他和时代较早的著名起义领袖柳下跖并提。他们都出身于受压迫的劳苦人民家庭,但敢于反抗和夺取剥削者的不义之财,所以史载他们“无猗顿之富”,是“盗贼”,会用饴糖粘住门楗,使开门偷窃时不发出声响。大概因为庄蹻姓庄,后来他到云南曾被各族人民尊称“庄王”,司马迁遂附会以为他是楚国贵族了。
在庄蹻起义以前,楚国社会矛盾非常尖锐。由于吴起变法失败,宗室贵族擅权,“谄媚用事,良臣斥疏”,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即遭放逐,沉江而死。这时“食贵于玉,薪贵于桂”,人民生活非常痛苦,曾引起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叹。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力量日趋衰落,士兵虽众,一触即败。“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公元前301年,秦与齐、韩、魏三国联合攻楚,大败楚兵于垂沙(今河南泌阳县沘水北),楚将唐蔑战死。内外矛盾一齐激化,人民忍无可忍,遂爆发了以庄蹻为首的农奴和农民大起义。
关于这次起义的详细情况现已无法弄清楚了,只知起义的规模很大,起义人数很多,“聚党数千”“横行天下”,曾一举攻下了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庄蹻曾通过揭发统治阶级的腐朽堕落来发动群众,史称他善于“刺人之滥”,大概即指此而言。“乱者能言治”,大概是他还提出过一套如何治理楚国的纲领和办法,可惜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在贵族势力疯狂反扑下,这次大起义终于失败。
这次起义虽告失败,却沉重地打击了楚国贵族的政权,使其一蹶不振。起义军的声威和作风在人民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其徒颂义无穷”),起义军的领袖庄蹻及其部下,也并未被消灭,他们顺利地撤出楚国领地,走上南下的道路,从事一次伟大的远征。
楚人原是少数民族,常以“蛮夷”自称,他们与南方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在文化上、种族上原有密切的关系。楚人不止一次到百濮地区从事开发工作。诗人屈原曾表达“济沅湘以南征兮”的愿望,说明沿沅水以入黔中是战国时楚人常走的道路。庄蹻和他率领的起义军余部就是沿着这条道路南下,征服了滇池地区,以“其众王滇”,成为了部落联盟的酋长。这儿提到的庄蹻溯沅水入滇的路线是《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的,与《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说的沿长江而上,再向南进发有所不同,庄蹻入滇的路线也因此成了后人争论的焦点之一。
除《史记》《华阳国志》之外,先秦古籍《荀子·议兵》《商君书·弱民》,《韩非子·喻老》,西汉刘安等《淮南子·主术训》《齐俗训》,西汉桓宽《盐铁论·孝养》《世务》《刑德》,东汉王充《论衡·命义》,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等篇章,都记载有庄蹻其人其事。
据《荀子·议兵》记载:“齐之田单、楚之庄蹻,秦之卫鞅、燕之缪虮,是皆世俗之所谓善用兵者也。”这段记载,将庄蹻与田单、卫鞅等人并列,必然身份相似,所以当是楚将无疑。该书又记:“庄蹻起,楚分而为三四。”说的是庄蹻起事,使楚国分裂,当是楚“盗”无疑。再细审《史记》,发现其实对庄蹻也有两处记载:其一即在《西南夷列传》中,记录的庄蹻为楚将军;其二在《游侠列传》中,说“跖蹻暴戾”,把庄蹻和柳下跖连称。由此可见,历史上曾有两个庄蹻,一是农民起义领袖,一是楚国名将。两人的活动年代不同,为将的庄蹻生活在楚威王时,为“盗”的在楚顷襄王时,相隔50多年。
但亦有学者根据《史记》记载庄蹻是楚庄王苗裔,《韩非子·喻老》说庄蹻乱时“吏不能禁”,《论衡·命义》说庄蹻乱是“无道甚也”,认为开滇的庄蹻实为楚王族后嗣,或为游侠,或为隐士,后来聚众“暴郢”,成为战国晚期楚国暴乱的首领,失败后,率军入滇。
最近,又有学者通过对《战国策》《韩非子》《史记》等有关史料进行比较研究后,标新立异,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观点,即历史上只有一个先将后“盗”,“盗”后又将的越人庄蹻。据《战国策》《吕氏春秋》等史籍记载,公元前301年,齐、韩、魏三国伐楚,杀楚将唐蔑。第二年,齐、秦联盟再攻楚国口楚国于是派人贿赂齐国,答应割东地六城,以离间齐、秦。但秦国以一国之力,仍将楚国击败。公元前299年,齐、韩、魏再次联盟,要求楚国兑现割让东地的诺言。这引起了东地越人的愤怒,他们聚众起义,背叛楚国,据地自治。东地兵的首领为昭常,曾官居楚国大司马之职,而昭常就是庄蹻的同音异写。过了23年,即公元前276年,庄蹻接受了楚顷襄王的招安,并受楚王之命进行了西征,“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然后入滇,“变服,从其俗”,完成了“王滇”大业。庄蹻之墓就是考古部门于1979年在昆明呈贡天子庙旁发掘出来的编号为M41的墓葬。这是否能成为“庄蹻王滇”问题的一个定论呢?恐怕为时尚早。
其实,关于“庄蹻王滇”的问题,我国古代即有不同看法。南北朝时,郦道元作《水经注》,就避而不谈“庄蹻王滇”事。北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也不提“庄蹻王滇”。可见两人对此事均持怀疑态度。唐代杜佑更明确指出司马迁“庄蹻王滇”的说法是错误的。所以近世有学者认为“庄蹻王滇”纯属子虚乌有之事,是误传的观点一点也不奇怪。
如果认真研究一下《史记》和《后汉书》这两部重要史籍,就会发现,两者关于“庄蹻王滇”的记载出入是很大的。首先,遣将时间不同:《史记》为楚威王时,《后汉书》是楚顷襄王时;其二,派遣人物不同:《史记》为庄蹻,《后汉书》是庄豪;其三,西进路线不同:《史记》为“循江上”,《后汉书》是“从沅水”;其四,占领地区也不同:《史记》为滇池地区及其旁数千里,《后汉书》 是“既灭夜郎,因留王滇池”。同一件事,两个文献的差别这么大,只可能有一种解释,即《后汉书》作者已发觉《史记》记载的不可靠,但因司马迁先声夺人,不便否定,只在“王滇”的时间、路线、人物上作了些修改。
除此之外,分析当时楚国的局势,可以看出楚已日渐衰落,值此国破家亡之机,楚王根本不可能派出一员“善用兵”的大将远征滇池地区,因为此举对楚、秦争霸毫无益处。还有,庄蹻是在楚遭到失败后不得已西迁的,且不说沿途会遇到楚军的围追、秦军的拦截,还要应付滇池地区土著民族的抵抗,可谓四面受敌,这种状况下如何建国称王呢?而且滇、楚两地的文化差别也很大,目前研究尚未发现滇文化受了楚文化的影响。
至于造成“庄蹻王滇”的误传,可能有3方面的原因。一是西南民族的王号,多以“庄”字称,如“夜郎庄王”“岷山庄王”等,估计滇国也有一个自称“庄王”的首领,司马迁将其误为“楚庄王苗裔”。二是附托郡望,古代滇池地区的少数民族,有将祖先拔高的习惯,司马迁或许轻信了他们的传说。三是司马迁可能另有寓意。因为司马迁与楚王同宗,他遭宫刑之辱,有“怨汉思楚”的思想情绪,因此在作《史记》时总喜欢把楚国说得好一些。
这种从根本上否定“庄蹻王滇”的观点,可以看做是对云南这一历史第一悬案的最大挑战,孰是孰非,无法定论。
摘录自萧霁虹等著:《滇史疑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