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关于磁州窑系的划分

关于磁州窑系

关于磁州窑系的划分,到目前为止,还存在一些争议。以欧美、日本和我国大部分权威专家、学者认为,凡是与白地黑花、剔刻划花装饰风格相似的广大北方地区和一些南方地区的窑口,包括核心窑口观台窑、彭城窑,还有河南当阳峪窑(也称焦作窑、修武窑)、鹤壁窑、禹州扒村窑、鲁山段店窑、登封曲河窑、新密窑沟窑(密县窑)、河北井陉窑、山西介休窑(也称洪山窑)、榆次窑、山东淄博窑、安徽萧县窑(也称白土窑)、江西吉州窑、陕西耀州窑,等等,都应该归入“磁州窑系”,并将此写入1983年版的《中国陶瓷史》中。

北宋 “磁州窑系”瓷器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然而,对这个分类,少数专家、学者和一些窑口研究人员持反对观点,认为不论窑口的发展脉络和传承,仅凭装饰风格进行分类,未免过于狭隘。磁州窑产品的造型、装饰题材均来自民间,也有仿自名窑,深受民间喜爱之后自然受到同行的仿效。不能把窑口之间技艺的相互学习、借鉴就当成“窑系”,也不能片面夸大磁州窑白地黑花及剔刻划花工艺的单向传播性,有些窑口如当阳峪窑、扒村窑等,其白地黑花与剔刻划花工艺可能更早、更精致。还有吉州窑,因迁徙而来的窑工带来磁州窑技艺,对吉州窑有巨大影响,如果吉州窑因此属于“磁州窑系”的话,那么景德镇窑也存在同样的情况,总不能把景德镇窑也算成“磁州窑系”吧?

“磁州窑系”瓷器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我觉得这种观点有一些许的道理。事实上,磁州窑由于历史文献记载太少,研究起步晚,除观台窑外,其他窑口均没有进行过系统深入的发掘,众窑口之间的相互关系尚未清晰,在这种条件下定义“磁州窑系”确实有点为时尚早。

金代 磁州窑黑釉密凸线纹梅瓶 口径5.9、腹径12.3、底径7.1、高25.4cm 日本东京松冈美术馆藏

但同时,我认为目前的窑系归类又十分必要,否则,当前许多存世瓷器无法进行归档。我在本文中展示的中国及世界各地著名博物馆收藏的器物中,除能够与观台窑的发掘进行准确比对外,其他大部分器物都无法找到精确的窑口。特别是日本的博物馆中,有些应该是当阳峪窑或扒村窑的器物直接写成了磁州窑。因此,磁州窑及磁州窑系的深入研究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修武当阳峪窑

当阳峪窑,位于河南省北部的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也称“碌武窑”“焦作窑”或“修武窑”,距磁州窑约260公里车程。当阳峪窑是一个以当阳峪村为中心、在周围几个县市范围内分布有70多座生产同类陶瓷器物的庞大民窑窑群。

将当阳峪窑纳入“磁州窑系”,主要是因为其风格与磁州窑相似度比较高。但事实上,当阳峪窑的历史不一定比观台窑晚,部分技艺还在观台窑之上。日本人小山富士夫在1940年代撰写的文章《北宋的修武窑》中谈到:“修武窑在北宋窑中却是风格变化最多、做工特别精细的窑,修武窑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艺术美感、清新简明的风格,并且洋溢着近代的感觉。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修武窑比定窑、汝窑更有魅力。但是从古至今却完全不被世人所知,真是不可思议!今后修武窑的重要性一定会被世人所认可,并且能够得到全世界的关注。”

北宋 当阳峪窑白釉剔花瓶 高27、口径5.5、足径7.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磁州窑白剔花方格缠枝纹直璧罐 高13.8、口径14.4、底径14.4cm 日本东京根津美术馆藏

当阳峪窑剔花筒形罐

当阳峪窑始烧于唐代。由于得天独厚的优质瓷土、充足的煤燃料、发达的社会经济、充足的人口及其生活需求、便利的外运水路和距离京城——东京汴梁很近的地理优势,当阳峪窑在北宋晚期发展到规模最大、拥有70多座窑场的窑群。和磁州窑类似,金元时期当阳峪窑继续烧造,明代走向衰落,其中个别窑口如清化柏山窑,一直延续到民国。

当阳峪窑群柏山窑白地黑花划缠枝玉壶春瓶下部

当阳峪窑最主要的大宗产品和磁州窑很类似,是白地黑花系列,与磁州窑比所不同的是,当阳峪窑产品胎质比较疏松,陶土含铁量低、胎色发灰,釉层较薄,装饰工艺要逊色一些。

北宋 磁州窑(实为当阳峪窑?)瓷器 日本静冈●MOA美术馆藏

细分上,当阳峪窑产品按照其装饰工艺和用途可以分为18个大类100多个品种, 主要有高温单色釉、高温窑变釉、单色釉描金、青瓷、钧瓷、绞胎、釉下绞彩、釉下彩绘、釉上彩绘(红绿彩)、斗彩、剔划花、低温绿釉、低温黄釉、三彩、文字装饰、小件制品、窑具、模具等18个大类。日常生活用品有碗、盘、盏、盏托、盆、罐、缸、梅瓶、嘟噜瓶、钵、注子、勺、盒、唾盂、渣斗、枕、灯、烛台、研磨器等。奉佛用器有佛像、佛塔、梅瓶、舍利罐、葫芦、平炉、熏炉、花瓶等。陈设器有瓶、花盆、人物俑、动物俑、神像等。文房用品有水丞、水注、笔洗、砚、研滴、镇纸等。文体娱乐用品有捶丸、乌食罐、口哨、小动物、小壶、小瓶、小罐、小碗、小盆、小枕、小提梁桶、小提梁篮、铃铛、象棋子、围棋子、骰子等。建筑构件有砖、瓦、板瓦、筒瓦、低温色釉力士、鸱吻以及脊饰上的摩羯、卷尾兽、妙音鸟等。

当阳峪窑的装饰技法有绘花、划花、篦划、刻花、剔花、飞刀、印花、贴花、凸线、锥刺、珍珠地、填彩、镂空、绞胎、绞彩、斗彩、模塑、雕塑等,以及它们的组合。其中广为人知的装饰技法有绞胎、绞彩、红绿彩、剔刻花四种,而最有显著特色的,就是绞胎。

绞胎工艺流程示意图

所谓绞胎,就是用褐白、黑白或棕白两色瓷泥交替迭摞、互相揉和,再用折迭、盘卷、切刮等方法制成各种绞样,然后拉坯成型或模压成型,胎上就出现两色相间、纹理变化多端、十分美丽的图案,再罩以晶莹玉润的透明釉、绿釉、黄釉,将如花似锦的花纹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流动变幻的美感,北方民间俗称“ 透花瓷”。

当阳峪窑绞胎罐(示意图)

绞胎工艺复杂,制作难度极高,所以流传下来的绞胎瓷十分稀少名贵。同时由于绞胎的胎生纹理表里如一、内外相通、纹理各异、一胎一面,具有不可复制性,其艺术价值极高,历来成为收藏人士炙手可热之极品。

绞胎诞生于唐代。就目前所知,唐代河南的巩县窑、登封曲河窑以及陕西的耀州窑均发现绞胎瓷,以巩县窑为较早。当阳峪窑在北宋时期学习引入绞胎技术,在北宋末年当阳峪窑进入繁荣期之时,将绞胎技术发扬光大。

当阳峪窑绞彩罐 河南省陶瓷委员会藏

绚丽多彩的当阳峪窑绞彩瓷片

除了绞胎,当阳峪窑群还有釉下绞彩。就是在胎体外面的化妆土上或者直接在胎体上,施以两种以上的彩釉,形成绞纹,再在外面覆盖上透明釉,然后入窑烧制。绞彩器多为玉壶春瓶、花口瓶、带座瓶、碗、盘、炉、盒、水注、枕、罐、水盂等。

北宋 当阳峪窑白釉褐彩剔花尊 高25、口径20、足径8.7cm 河南褐煤博物馆藏

当阳峪窑的剔刻花瓷器也很有特色,主要制作技法有胎地剔白、白地剔黑、白地剔褐、白地剔紫等,大多数瓷器胎质较粗,足、底不施釉,图案立体感强,色彩对比强烈,纹饰繁缛典雅,釉光莹润;通常以人物、动物、花卉纹为主体纹饰,以细致的唐草纹作地子,以几何纹为边饰, 给人以很强的艺术震撼力。

当阳峪窑红绿彩碗 河南省陶瓷委员会藏

当阳峪窑的红绿彩器也鲜艳夺目。其工艺方法类似唐三彩的制作,在白瓷或白地黑花瓷烧成后,用笔蘸红、绿、黄等彩料,在釉上描绘出图案花纹,再入窑低温二次焙烧而成。宋金时期的红绿彩也常称为“宋加彩”或“金加彩”。耿宝昌先生曾经说过:“当阳峪白釉红绿彩绘亦较突出,以人物塑像、盘碗为常,绘以荷莲、菊花、鱼藻,生动活泼,开拓了五彩瓷的历史先声。”

看了以上当阳峪窑简介,您对把当阳峪窑纳入磁州窑系有何看法?欢迎在文后留言。

鹤壁窑

鹤壁窑,位于河南省北部鹤壁市鹤山区鹤壁集镇,也称鹤壁集窑。鹤壁窑是一个庞大的古窑址群,主要分布在北起邓家村和四矿工人村,南至曹家村和陈家村,东至铁桥,西至龙家和李家村一带,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650米,窑址面积80余万平方米,是我国正式考古勘察、发掘最早的古窑址。

鹤壁窑始烧于唐代,在北宋进入发展期,宋金时期全面繁荣,于元代因战争和元朝残酷统治而衰落。

在阅读关于鹤壁窑书籍、文章时,我能感觉到,河南的文物工作者特别是参与鹤壁窑发掘、研究的专家学者,似乎对将鹤壁窑归入“磁州窑系”有一些反对情绪。书籍文章中都似乎在刻意引证鹤壁窑比观台窑创烧时间早、发掘早、品种类别更丰富,描述了唐代到金代鹤壁窑分别与邢窑、定窑、寿州窑、耀州窑、建窑、汝窑、钧窑的关系,只字不提磁州窑;只描述了元代处于衰落期的鹤壁窑与磁州窑有不少相似之处。个中原因,除了缺乏对古窑址的更科学、更深入、更细致的发掘与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呢?

鹤壁窑以烧造白地带花瓷器为主,品种有白地剔花、刻花、划花、印花、红绿彩以及白地黑(画)花、白地褐(画)彩等,另外兼烧白釉、黑釉、黄釉、青釉、茶叶末釉等单色釉瓷器。其中白地黑(画)花是鹤壁窑贯穿始终、历时最长、最富有特色的品种。

繁荣时期的鹤壁窑,产品和器型非常丰富多彩,有各种各样的碗、盘、盆、罐、盂、壶、盒、坛、龛、缸、盖、瓶、豆、灯、枕、座、炉、人俑、纺轮、马、羊、鸭、狗、猴、吹哨、铃铛、象棋、围棋、骰子、骨牌等,既有大量的生活日用瓷,也有宗教用瓷与供器,还有玩具和形态生动逼真的瓷塑艺术品。

鹤壁窑的装饰技法与磁州窑基本相同,以剔刻划花、绘画、文字及诗文装饰为主,图案装饰内容也和磁州窑一样非常贴近民间百姓生活。所不同的是鹤壁窑在北宋之后大多数器物的胎釉及装饰技法,与观台窑比,更显粗糙、滞后,似乎在努力学习磁州窑又不得要领。

你对鹤壁窑归入“磁州窑系”有何看法?欢迎留言。

“磁州窑系”窑场简介:禹州扒村窑

扒村窑,位于河南省中部的许昌市辖禹州市浅井镇扒村,距磁州窑约290公里车程。古窑址位于村北,东西约2500米、南北约800米,窑址面积170万平方米左右,是禹州最大的古窑址。

扒村窑大致始烧于五代末或宋初,繁荣于金代,于金末元初戛然而止。原因是蒙古大军与金国最惨烈的战争就发生在窑址不远的三峰山地区,史称“三峰山之战”,随后金国灭亡,扒村窑在战争中被毁。

扒村窑荷叶纹盆

扒村窑以烧造白地黑花瓷器为主,兼烧三彩、加彩和钧瓷,产品丰富。在产品器型、纹饰、工艺、风格方面,扒村窑是除磁州窑核心窑口之外,与磁州窑最相似的窑口之一。将扒村窑归入“磁州窑系”的争议也较少。

扒村窑枕

扒村窑的产品主要有三类:一是日常生活用器,以盘、碗、盆最多,其次是瓶、壶、罐、盃、枕等;二是陈设或玩具,如烛台、动物、人物及各类玩具等;三是宗教用瓷,如香炉、神像俑及各种供器等。

扒村窑动物梅瓶残件 高57cm

扒村窑的装饰技法与磁州窑相同,以剔刻划花、绘画、文字及诗文装饰为主。所不同的是扒村窑在剔刻划花时,有时不仅剔刻掉表层化妆土,还剔刻去一层胎,所以扒村窑的剔刻花产品往往给人一种更浓烈、立体感更强的感觉。另一个特点是,扒村窑的人物造型,举手投足间更贴近河南当地的风俗习惯。图案装饰内容也和磁州窑一样非常接地气,贴近民间百姓生活。

扒村窑“平安童子”人物供具

准确地讲,纵观世界各大博物馆标注为“磁州窑”的藏品中,确实有不少其实是扒村窑产品。

“磁州窑系”窑场简介:登封曲河窑

曲河窑,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辖登封市告城镇曲河村,是登封窑群的核心窑场,也是登封名声最响亮、规模最大的窑场。当然,登封窑群不仅包括曲河窑,也包括隋、唐、宋、金、元时期的“神前窑”,还包括宋、金元时期的白坪程窑以及大冶、徐庄、君召等地的古瓷窑。

登封曲河窑遗址出土瓷片及器物

曲河窑始烧于晚唐、五代时期,繁荣于北宋、金国,终烧于金末元初。产品类别主要有黑白釉、青釉、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白釉刻划花、白釉珍珠地划花、白地黑花、宋三彩、宋加彩、小型瓷塑等。装饰方式主要有细线划花、珍珠地划花、刻花、绘花、镶嵌、镂雕、贴塑等。装饰题材丰富,有花鸟、人物、动物、虫鱼等五大类、五十多个品种。

登封曲河窑珍珠地划花人物橄榄瓶 高39.7、口径7、底径10.1cm 上海博物馆藏

曲河窑最有特色的装饰是珍珠地划花。所谓珍珠地划花,主要是模仿金银器上的鱼子状珍珠纹饰而成。具体做法是在用划线勾画出来的图案之外,用管状工具戳印小圆圈,是花纹以外形成布满小圆圈的地纹(有些器物也在花纹以内戳印小圈)这样可以烘托和突出主题花纹,使装饰具有不同于简单的划线装饰的韵味。

珍珠地划花装饰创始于河南密县,北宋时已传播到河北、山西,以登封曲河窑产量最多,以观台窑色调最红。

北宋 白釉珍珠地划花双虎纹橄榄瓶 高32.3、口径7.3、足径9.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现存故宫博物院的北宋曲河窑珍珠地刻划花“双虎纹橄榄瓶”、日本出光美术馆的白地刻划花执壶精美绝伦,是磁州窑系的经典之作。

“磁州窑系”窑场简介:河南密县窑

密县窑,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辖新密市,分为西关窑和窑沟窑两处窑场,密县是古县名。西关窑位于密县老城西关广济桥(现名惠政桥),窑址面积25万平方米左右。西关窑烧造于唐代、五代和北宋。产品以白釉为主,兼烧黄釉、黑釉、青釉、白釉绿彩、三彩器。晚唐、五代时期,把唐代金银器上凿花装饰应用于瓷器装饰工艺,创造了珍珠地划花技术,成为磁州窑及其他北方窑场学习仿制的样板。

窑沟窑位于新密市大隗镇,北距西关窑18公里,南距禹州扒村窑18公里,其产品风格与西关窑基本一致,只是有一点色差。窑沟窑的白釉珍珠地划花瓷器也非常有特色。

“磁州窑系”窑场简介:山西介休窑

介休窑,位于山西省晋中介休市洪山镇洪山村,所以也称“洪山窑”。窑址以洪山村古窑址为中心,东西约250米、南北约100米,窑址面积2.5万平方米,是山西乃至北方一个比较有名的窑场。

介休窑主要生产白瓷、黑瓷两大类产品。白瓷以施化妆土类产品为主,装饰手法有印花、黑画花、刻划等,器形多样,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所有日用器形。

介休窑深受磁州窑的影响,其白釉划花、剔花、釉下黑彩划花及釉下褐彩等器物,风格与磁州窑非常相似。介休窑有一种白地红花的画花装饰器,色彩异常美丽,为绝精特色之作。

“磁州窑系”窑场简介:淄博窑

淄博古瓷窑群,分布于山东淄博南部的淄川、博山境内,共有二十多处,经考古调查发掘的有寨里窑、磁村窑、西坡地窑、大街窑四处。淄博窑的烧瓷历史悠久,从北朝晚期始,经隋唐宋金,元明清,延至民国,历时1400余年,至今“博山陶瓷”制品仍然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淄博窑的磁村、西坡地、大街等窑在北宋末年,受到磁州窑的影响,开始生产具有磁州窑风格的产品,这大概是有人将淄博窑归入“磁州窑系”的主要原因吧。

宋代 绞胎碗 淄博窑遗址出土

淄博窑生产的磁州窑风格产品包括黑釉、黑釉起线纹、白地黑花、铁锈花、绞胎等器物,品种和磁州窑类似,以生活用器为主。其中黑釉起线纹产品比较有特色。

“磁州窑系”窑场简介:萧县窑

萧县窑,位于安徽萧县白土镇白土寨,也称“萧窑”或“白土窑”。萧县窑始烧于隋代,在北宋发展到繁荣期时具有72座窑场,是安徽一个较大规模的古窑群。

萧县窑在宋金时期大量生产磁州窑风格的白釉器,也有少量黑釉产品,有坛、缸、花瓶等,大多胎体厚重、装饰粗犷,制作一般。

金代 萧县窑生产的部分实用型器皿 1985年白土窑窑址出土

“磁州窑系”窑场简介:井陉窑

井陉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北部和井陉矿区,于1989年被发现,目前调查、勘探遗址12处,总分布面积约102万平方米,规模较大。井陉窑历史悠久,创烧于隋代,历经唐宋金,元明清,延至民国,是继邢窑、定窑、磁州窑之后河北省第四大名窑。

井陉窑是民窑,以白瓷为主,兼烧绛釉、黑褐釉、黑釉瓷次之,也见有少量的天目釉、绿釉、黄釉器。装饰手法以划花、刻花、印花、镂空为主。井陉窑出土的12件印花模子显示了金代印花的精湛艺术,其图案反映内容丰富,技法多样。

金代 井陉窑出土的四季花卉纹碗模子,制作精美

井陉窑产品以各式的碗盘为主,其次为钵、盂、瓶、壶、尊、罐、盒、盆、炉、灯、枕、建筑构件及人物、动物小塑玩具等。

金代 井陉窑白釉戳印花枕

井陉窑在宋金时期达到繁荣。其风格与定窑、磁州窑非常接近,故有人建议归入“磁州窑系”。

由于篇幅原因,还有不少“磁州窑系”窑口,不在此一一罗列。特别是一些重要窑口,如吉州窑、耀州窑等,我将来可能要进行重点讲解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