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9成大肠癌源于息肉癌变?!快来看看你“中招”了没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大肠癌到底应该怎么防?

今日,一条#超9成大肠癌源于息肉癌变#的消息再次登上微博热搜,人民网发博称:“近日,由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发明的试剂检测盒,有效提高了大肠癌的早期发现率和有效治疗率。专家介绍,大肠癌已经成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三的恶性肿瘤,九成以上大肠癌源于息肉癌变。”
消息一出,网友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肠息肉”“肠镜”“早发现早治疗”成为出现最多的词汇。不少网友也“求”试剂检测盒能够早日上市,早日推广,惠及更多大众。今天就让小编来带你盘一盘肠息肉与大肠癌的那些事儿!

肠息肉一定要切吗?不切会有啥影响?

息肉本身不是癌,但有可能变成癌,一旦发现有肠息肉,最好尽早切除,以免带来其他疾病或发生癌变。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已能够在内窥镜下用圈套器割除,或以电灼、激光来治疗,安全、有效、患者痛苦小,不再需要剖胸、剖腹,甚至不需要住院。
不过并非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大肠息肉从性质上划分,常见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几乎不恶变;腺瘤性息肉恶变的几率较炎性息肉高,腺瘤属癌前病变已被公认。
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种,腺瘤性息肉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生活习惯、慢性便秘等因素有关。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较管状腺瘤高10倍以上;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混合状腺瘤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更要注意的是家族性息肉病,其癌变率几乎100%。
因此,医生一般建议一旦发现肠息肉,都要切除并做病理检查。

如何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大肠癌是非常明确的有预防和筛查效果的恶性肿瘤,早期治疗效果好,晚期治疗效果则相对较差。但目前我国临床上大肠癌早期确诊的比例仅为5%-10%,60%-70%的大肠癌患者被发现时已是Ⅱ期或晚期。
而据专家介绍早期大肠癌的五年生存率可达95%。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重要保障。那么如何做到早发现呢?
目前较多采用的筛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大便隐血、乙结肠镜、纤维结肠镜、CT-MRI 模拟肠镜、粪便DNA检测。
新闻中提到的试剂检测盒采用的就是粪便DNA甲基化检查。据介绍,这种方法能够简易高效排查早期肠癌,使大家免于肠镜检查的痛苦。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目前肠镜仍是筛查和诊断肠癌的金标准,其可以发现癌前病变并予以切除,从而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与死亡率。目前肠镜检查分为普通版和无痛版,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选择。
筛查推荐频次:40岁以上人群每年接受一次大便隐血试验(FOBT)检查;20岁以上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族成员基因突变明确时每1-2年进行1次肠镜,45-75岁无症状筛检对象每年1次FOBT检查,每10年接受1次肠镜。
大肠癌的高危人群有:

  • 40岁以上有2周肛肠症状的人群;

  • 有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 大肠腺瘤治疗后人群;

  • 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 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 有FAP和HNPCC家族史的20岁以上直系亲属;

  • 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肠息肉切除后就可以“一劳永逸”吗?

答案当然是“不”!
很多人经常会问:“我明明切除了息肉,为啥还是得了肠癌?”这就是因为即使切除了息肉,环境没改变,遗传因素不会改变,所以仍然有复发的可能。
因此,即使切除息肉后,也要定期复查。尤其是息肉数目较多、息肉大、腺瘤性息肉者更要复查。
那么多长时间复查一次呢?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推荐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结肠镜筛查时间是3年。临床上通常根据结肠镜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复查时间。对于低中风险息肉切除术后复查时间建议在1~3年内。
对有下列情况时建议短期在3~6月内复查一次肠镜:
  • 肠道准备欠佳,影响检查视野者;

  • 因各种原因上次未能完成全结肠检查者;

  • 一次切除息肉总数超过10个者;

  • 大于1cm的广基息肉采用分片切除者;

  • 大于1cm绒毛息肉伴重度异型增生;

  • 息肉已局部癌变未达黏膜下层或超过黏膜下层不愿追加手术切除者。

同时,如果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家族史的患者,也应该增加复查频率。
读了以上内容是不是觉得大肠癌其实是可防可治的?那么符合肠癌高危因素特征的人群不如尽快安排一次肠镜检查,以免“后顾之忧”!
以上内容整理自“胃肠病”公众号

本文整理:uu

责任编辑:Sharo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