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0.5克,这么小的剂量能治病吗?

中医书友会第1678期

I导读:剂量的问题,真是百说不厌。对于0.5克的附子干姜,书友们有什么想说的呢?

0.5g的附子、细辛、花椒、干姜、肉桂,那么小的剂量能治病吗?

作者/邢斌

前2个月,我的医案三十年的手脚心发烫,敢用附子吗?为“中医书友会”微信公众号转载,当时有读者留言,说医案里用附子只用3g,能起作用吗?

其实,近几年来我在某些情况下用附子剂量都很小,3g是经常用的,甚至只用0.5g,却取得很好效果,案例颇多。既往的案例有待慢慢整理。先举2个最近的吧。

这两例,用的都是乌梅丸,治疗的都是一种特殊的睡眠不佳、寒热失调状态。

第二则医案,不仅附子只用0.5g,细辛、花椒、干姜、肉桂、黄连、黄柏等的剂量也极小。

案1

Z某,男,37岁。2017年11月7日初诊。

主诉:失眠3年。

病史:失眠,入睡难,睡眠浅,刚睡的时候人怕热,出汗,慢慢就怕冷,到早上更冷,白天也怕冷。平素神疲乏力,易怒,口臭,口粘,嗳气,纳可,容易咳嗽,有手汗。大便多数正常,但容易着凉拉肚子。面色不华,舌胖紫,边有齿印,苔黄白腻,裂纹,脉弦滑。

处方:柴胡9g,黄芩9g,姜半夏9g,党参30g,甘草6g,生姜9g,茯苓20g,猪苓20g,泽泻12g,白术20g,肉桂3g(后下),细辛3g,黄连3g,花椒2g,干姜2g,乌梅6g,黄柏9g,当归6g,附子3g,生晒参粉6g(吞),10剂。

2017年11月21日二诊:睡眠好转,原先先热后冷的症状明显好转,出汗已除。舌脉如前。

处方:守初诊方,去附子,改姜半夏20g、黄连2g,加石菖蒲30g,10剂。

2017年12月3日三诊:睡眠进一步好转,先热后冷的症状已除。口臭除,早上有黄痰。面色已华,舌脉如前。

处方:守初诊方,去花椒、附子,改姜半夏20g、黄连2g、黄柏6g、当归3g,加石菖蒲30g、冬瓜子30g、生薏苡仁30g,7剂。

2017年12月10日四诊:睡眠与精力明显好转,手汗除,早上之痰减少,但膝盖容易凉。舌苔转为薄白腻,脉弦滑。

处方:守初诊方,去花椒、当归、附子,改姜半夏25g、黄连2g、黄柏6g,加石菖蒲30g、冬瓜子30g、生薏苡仁30g、苍术20g、骨碎补15g、补骨脂15g,7剂。

2018年1月21日五诊:最近工作太忙出差极多,未能按时复诊,劳累操心又引起失眠,但睡觉时先热后冷之症未作。舌胖紫,边有齿印,苔薄白腻,有裂纹,脉弦滑。

处方:守初诊方,去细辛、黄连、干姜、花椒、黄柏、当归、附子,改姜半夏25g,加石菖蒲30g、苍术20g、柏子仁40g、酸枣仁50g、杜仲30g、续断30g,14剂。

案2

W某,男,45岁。2018年2月25日初诊。

主诉:晚上睡觉时寒热失调一周。

病史:最近一个多月来工作忙,压力大,比较疲劳。近一周晚上刚睡时觉得冷热正好,但半夜2点左右冷醒,加盖毯子后又渐渐感觉燥热,但无汗出。大便、胃纳尚可。舌紫,苔薄白,边有齿印,脉弦。

处方:乌梅6g,细辛0.5g,肉桂0.5g(后下),黄连1g,黄柏1g,当归3g,党参12g,川椒0.5g,干姜0.5g,附子0.5g,生晒参粉6g(吞服),7剂。

2018年3月11日告知:服药3剂上症消失,精力好转。

按语:第一则医案患者症情较复杂,肝郁脾虚,水湿内停,阴阳失调,选用小柴胡汤、乌梅丸、五苓散加减,并没有用什么安神药物及其他对症药物,因药中病机,故初诊即效。然患者正在创业,工作很忙,过于操心,加之频繁出差,2017年底停药后,失眠慢慢又起,但睡觉时先热后冷之症未作。

第二则医案症情相对简单而且较轻,故用乌梅丸原方,附子、干姜、川椒、细辛、肉桂仅用0.5g,黄连、黄柏仅用1g,服药3剂睡觉时寒热失调之症即除。其实睡眠时寒热失调的患者并不很少,读者临床时不妨留意。

临床用药剂量的多寡,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当多则多,当少则少,不可胶柱鼓瑟。我用附子,最多曾用过一二百克,但少则仅用0.5g,用黄芪多则200g,用半夏多则120g,用苍术多则60g,用麻黄多则30g,用桂枝多则30g……

拙著《半日临证半日读书》有一篇《小方大方,不可拘泥》,用实例讨论了小剂量小方用药与大剂量大方用药,读者也可参阅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