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生,开“摸鱼课”自减压力

2021/06/30 10:29

《环球人物》记者来到约定的咖啡厅时,高嘉伟坐在紧挨楼梯的位置,面前摆放着iPad,手中拿着笔不停地在上面划写着一些公式——他是清华大一学生,下午没有课,早早来到这里做微积分作业。

在吵闹的环境下学习,对高嘉伟来说不成问题,这是他在上高中时就养成的习惯。

高中每天下了晚自习后,高嘉伟总会去学校旁边的麦当劳继续复习一阵子,回家后基本不再学习,吃点东西、看看小说,24点前就能睡觉。

身处社会竞争中,“内卷”逐渐成为高校学生面临的现状,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地朝前奔跑。但在和高嘉伟交谈的过程中,记者并没有感受到清华“学霸”带有的压力感和紧迫感。他身上透着几分淡定和幽默,说话时总会带点笑意。这符合高嘉伟最初开设“摸鱼学导论”这门网络课程的目的——给大家带去轻松和快乐。

快速出圈的“新式课程”

今年3月以来,清华大学一门名为“摸鱼学导论”的课程突然在网上走红。这门课算得上一股“清流”,既没有期末考试,也不计算学分,更不用签到打卡,很多网友看了后都表示:这难道不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吗?

當晚,知乎上一位名为顾介涟的答主,在“如何评价清华大学'摸鱼学导论’这门课程?”的提问下回复:“大家好,我就是这门课的开课教师。”

顾介涟是高嘉伟的知乎网名。他其实不是清华大学的教师,而是该校大一自动化专业的一名学生,最初开设“摸鱼学导论”这门网课也纯属偶然。

那是3月10日下午,高嘉伟在学校听课,教室里的氛围令人昏昏欲睡,他不知不觉间刷起了手机,突然发现通过学校内部的在线学习平台——荷塘雨课堂,校内师生可以随意开设自己感兴趣的网络课程。

高嘉伟灵机一动,从自己“摸鱼”(网络用语,指偷懒、混日子)玩手机的行为,想到可以创办一门课:作为开课人模仿老师说话,利用同学间的交流缓解困倦。半开玩笑地,他的“摸鱼学导论”课诞生了。

高嘉伟随后创建了一个微信群,将开课消息发到朋友圈,很快课程群就满员了。

开课当天,就有接近1000人选课。为了避免大家误解这门课的性质,高嘉伟制作了课程说明,当晚就上传到了荷塘雨课堂系统中。

在课程介绍中,他将开课理由做了简短的说明:在竞争激烈的清华大学,一些同学可能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部分同学遇到问题时无处可问,因此很多人在课程理解上遇到困难,却很难获得高质量的学习资料与经验分享材料,在学习与科研的独行路上,倍感艰辛与孤独,而这门课将与同学们分享学习心得、努力提升幸福感。

3月11日上午,开课还不到一天,高嘉伟在参加学校活动时发现手机不停地响,才知道这件事情上了知乎热榜,“摸鱼学导论”火出圈了。

对于这门课的内容,高嘉伟很随性。某天下课后,他走在校园中,看到早春的清华园里桃花盛开,便随手拍了下来,又将照片整理成课件,呼吁大家从日常压力中抬起头来,去感受身边的美好。在课件中,高嘉伟说:“遇到了美不与别人分享无疑是寂寞的。”于是寻觅清华园美景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成了这门课的一次课后作业。

这段时间以来,随着选课人数迅速增加,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玩笑之举在无意间承载了更大的意义。

在此之前,“摸鱼”原本用来形容偷懒、不好好干活的行为。但在这门课程中,它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大学校园里,学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被动卷入不良竞争中。比如高嘉伟所在的宿舍楼,半夜1点经常灯火通明,大家都不去睡觉,似乎想证明谁睡得最晚谁最用功。

因此,高嘉伟在第一次课程中分享了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帮助大家调节心理压力,缓和焦虑情绪,提升做事效率,平衡学习与自我休闲,提倡大家将精力放在更需要的地方。

清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表示,高嘉伟开设的这门课程并不是鼓励学生无视规章制度和偷懒,而是恰恰立足于人的幸福,找到了人们疲倦的心理根源并实施疏导,这个举动本身反映了学生的诉求,也间接说明清华大学的“幸福校园”建设迫在眉睫。

学会平衡日常生活

2020年考入清华的高嘉伟是山西太原人,曾就读于省内一所重点高中,该校每年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能达到几十名。

因为数理化成绩优秀,高嘉伟在高中进了竞赛班——全年级600人,只有50人能进来。高三冲刺阶段,一些同学每天复习到很晚,白天在课堂上总会打瞌睡。但高嘉伟的作息从来不会日夜颠倒,高考前也很少胡思乱想,不给自己太大压力,“考不上清华北大,就去复旦”。

刚进大学时,因为学习环境的变化、课程难度的增加,高嘉伟有些措手不及,导致大一上学期个别科目成绩不太理想。为了适应新的学习节奏,他白天会安排四五个小时的学习时间。除了上课外,他一般在头天晚上预约学校图书馆的位置,第二天起床后就去自习,高效地学习40分钟、1小时后,就在手机上刷一刷网页、看看新闻。

学习之余,高嘉伟会和朋友一起出去放松心情,有时在学校周围吃饭、看电影,有时去玉渊潭等景点散步,或者一个人在校园里闲逛、拍照。他的校园生活很丰富,参加了各种类型的社团,包括科幻社、校报《清新时报》等。在《清新时报》每周例会上,社团成员要上报自己感兴趣的选题,通过后开始采访、写作,文章完成后发表在公众号和实体报纸上。

高嘉伟喜欢读书写作,在他的iPad里存了许多电子书,除了专业书籍外,大多是与历史、科幻相关的读物——《奥威尔作品集》、刘慈欣的《球状闪电》、魏斐德的《中华帝国的衰落》等。

关于“摸魚学导论”火了之后对他的影响,高嘉伟告诉记者:“没什么影响。”他只是在网上多了一重“红人”身份,但在校园里依旧过着和绝大多数同学一样的生活。

在开设课程的道路上摸索

去年11月末,首届“华清大学特普通奖”获奖者揭晓。这个听起来有点拗口的奖项由部分清华学生自发筹办,旨在“寻找校园里十个普通的故事、十个普通的个体”,初衷是回应和调侃一下学校官方每年颁发的“清华大学本科生特奖”。

高嘉伟最近把目光投向了“特普通奖”获得者。他打算邀请一位“特普通奖”得主在教室里聊天,这将成为他开设“摸鱼学导论”后第一堂线下分享课。

无论是“特普通奖”还是“摸鱼学导论”,仿佛都是清华学生应对“内卷”的一场持续性狂欢。

面对“内卷”的压力,高嘉伟比较“佛系”,“摸鱼学导论”是他“佛系”生活中的意外。作为一名没有开课经验的学生,他从第一次上课开始摸索,在向大家介绍积极心理学内容后,又提前上传了“教员招募”的课件,邀请对此领域有兴趣的同学一同分享,并搜集了大家对课堂内容的建议。在最近的一次课上,跟随网上热议的“996”工作制话题,高嘉伟向同学们介绍了《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当对课堂内容缺少想法时,他会和身边的朋友聊聊后续课程如何进展的问题。按照最初的规划,他只打算将课程持续一个学期,但很多同学对“摸鱼学导论”不离不弃,如今“选修”课程人数已达4000人。

高嘉伟表示很感谢,也略感有些压力。在思考后续上课形式后,他将通过与他人聊天、邀请同学分享学习和生活心得等方式,在短暂的课程周期里给大家带来更多启发。

采访结束后,高嘉伟一直在回复微信消息。在刚结束的清华110年校庆中,他担任了志愿者,负责接待高中母校的校长。生活和学习在高嘉伟这里从来不是对立的。他深知美好需要停下脚步去感知,就像课件中提到的:不到园林,又怎知春色如许呢?

本文来自《环球人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