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新西安
中国的城市,敢在西安面前说老的,没有几个,而北京就是一个。
中国人普遍怀旧,怀旧有两种,一种是新的没什么能让人骄傲,另一种就是自得其乐,认为自己都挺好,过去挺好,现在挺好,未来也会挺好。
老北京。
老北京杂酱面、老北京布鞋、老北京四合院、老北京胡同,就连北京老江湖也被称为老炮儿。可见在北京,老不是什么贬义词,老代表着丰富的阅历和做事的老道。经过大场面,见过大世面,参与过大事件,看问题精准,做事情稳重,圆滑中透着大气,果断里夹杂着豪爽。
如果一个人去一个新院子,一定会先观察一下,看看左邻右舍,看看院前那片广场,再看看院墙的高低,这院子的风格基本上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下一步肯定要从正门走进去。
要说老外到了中国,最先走的也会是北京这个正门。相对于歪果仁,北京的历史算得上是老资格,老北京广阔的前门广场,留下的印象就一个热闹,升旗、庆典都在这里举行。走进故宫,眼花缭乱中感受和西方完全不同的文化,再走进四合院,穿梭在小胡同里,走马观花地看看天坛、颐和园,再登上长城,一个老北京的形象就大致形成了。
进了院门,想要再看看,好,看现代的去上海、广州区,看风光的去名山大川区,看神秘文化的去西藏、青海区,想要继续探究文化,就去宅院的深处,移步西安吧。
新西安。
相比北京的大,西安就像微缩版的北京,横平竖直的街道间密布着大大小小的建筑,而最有特色的就是保存完整的明城墙。
就像小时候都想着长大,年纪大了却害怕别人说自己老,这几年西安非要突出个“新”字。
为的啥,为发展。
比起北京的老,西安是“古”,一个古字显露出的不仅是青砖绿瓦的建筑、随处可见的古迹,更多的是思想上的“旧”,面对时代的“迟”。
当然,这些古旧迟难以适应现代化的快节奏,所以就有了新西安,意图努力营造出新的氛围。
在华清池搭舞台,给大雁塔打上光,给钟鼓楼画上装,给明城墙安上灯,穿着新潮服装的古城一夜之间成了网红。
北京人到西安,最明显的感受不会是街道的规整,因为正东正西正南正北的街道,北京就有,北京人感触最深的可能就是西安的文化。前几年是“古”,提起西安说得最多的就是有文化底蕴,而近两年谈论得最多的可能就是西安的“新”。
而西安人到了北京,肯定也不会对古迹感到新奇,能引发感叹的可能就是一个“大”字。城市比西安大,古迹比西安新并且比西安的大。同样都是古城,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大”字基本上概括了北京与西安的区别。
而位于秦地的西安人并不小气,不仅有着北京人的豪爽和大气,更有着特别的“土气”,说话直、硬、楞,做事讲究效率,废话不多,切中要害。而遇到事情喜欢分析,引经据典,从汉朝开始,说到今天,头头是道。这土气接着地气,背后是满满的文化底气。
相距1000公里的两个城市,曾经的帝都,这里不仅有帝王将相的传说,更多的是普通民众的生息,以及他们留下的厚重的文化。
有人说,想要了解中国历史,20年的历史看深圳,100年的历史看上海,1000年的历史看北京,2000年的历史看西安,而5000年的历史,需要深入大街小巷读每个人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