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瓜
小伙伴问,
茭瓜里面为什么有黑色的点?
可能是黑粉菌,
我们了解一下茭瓜吧。
《本草纲目》记载:菰根,江湖陂泽中皆有之,生水中,叶如蒲、苇辈。江南人呼菰为茭,以其根较结也。
“茭白”则得名于其肉质茎色白,现今常用作蔬菜。
《管子·地员篇》记载:“其种雁膳,黑实”,
是由于菰米成熟时北雁南飞,在湖泽处以啄食菰米,因此谓其“雁膳”。
《本草纲目》记载:“菰本作苽,茭草也。其中生菌如瓜形,可食,故谓之苽,其米须霜凋时采收,故谓之凋苽,或讹为雕胡”。
雕苽、雕胡、菰粱、安胡均指菰米;
由花茎变态发育而来的茭白别名也很多,如茭笋、茭瓜等;
茭白顶端白嫩、外形如藕、柔软似小孩手的部分称为蘧蔬、菰首、菰手;
菰的根或根茎称为菰根、芦根、苇根、菰蒋根等。
菰米是指菰的颖果,茭白则为花茎经黑粉菌Ustilago edulis感染后刺激形成白色的肉质茎,两者来源于同一植物。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人们就开始把菰米作为进奉给帝王的六谷之一,菰米均为野生,汉代起才有栽培菰米的记载。
在古代,菰米饭虽然常见,但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贫民百姓,均对菰米饭极为推崇,尤其在唐代,是人们食用菰米的鼎盛时期。
但由于历史原因,唐代经济重心南移,致使南方人口增长迅速,对粮食需求增大。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扩大耕种面积,寻求新的粮食迫在眉睫,由于菰米可在水面上种植,投资少,收益大,口感香滑,营养丰富,因此大受欢迎。
汉代以后,菰草被黑粉菌感染,该菌能分泌吲哚乙酸类的异生长素,刺激花茎,使之不能开花结果,同时,茎节细胞分裂速度加快,形成肥大的纺锤形肉质茎,即茭白。
茭白口感好,营养丰富,被誉为江南三大名菜之一,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因此人们大量生产茭白。
自宋代起,菰米逐渐被人们所淡忘,甚至将其归为饥荒时期的救饥植物。
其实,人为利益的驱动是产生“轻菰米,重茭白”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因为正常开花结菰米的植株并不受人们欢迎。
人们所期待的是长出经济价值更高的茭白,因此一旦发现正常发育的菰,农民便把其剔除,菰从谷物转变成水生蔬菜也就成为必然。
《名医别录》:其根性寒味甘,清热解毒,用于消渴、烫伤。
《本草经集注》:菰根亦如芦根,冷利复甚也,同时也说明菰根和芦根药效相近;
《补缺肘后方》记载:菰蒋根洗去土,烧灰,鸡子黄和涂之,治汤火所灼未成疮者。菰米性寒味甘,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用于心烦、口渴、大便不通,小便不利。
《本草纲目》认为菰米可以止渴,解烦热,调肠胃。茭白性凉味甘,具有清热除烦、止渴、通乳、通利大便的作用,用于热病烦渴,酒精中毒、二便不利、乳汁不通等症状。
《本草汇言》记载:“脾胃虚冷、作泻者勿食”。
菰的食用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人们就开始食用菰米。
由于菰米香滑爽口,其中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大米,铬、钴、铁、锰、镍、钾等微量元素相对于大米含量也较高,因此菰米为营养丰富的主食。
隋虞世南《北堂书钞》写道:“菰梁之饭,入口丛流,送以熊蹢,咽以豹胎”。
唐代,菰在唐诗中出现频率非常高,不难从唐诗中发现人们对菰米的喜爱,以菰米饭待客,被认为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
李时珍《本草纲目》:“菰米甚白而滑腻,做饭香脆”。
然而,由于菰米产量低,成熟时间不集中,且随着谷类品种的丰富,导致菰米逐渐被其他谷物取代。
广东地区称菰的根茎为苇茎或苇根,认为其善治肺痈,所以在《广东中药志》及《中药商品知识》中以苇根之名收录。
然而其他地区却普遍认为,苇茎或苇根是来源于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Trin.的根或根茎,因此,芦、苇实为一物,而与菰则不一致。
在古代,芦、苇、葭是指芦苇不同的生长时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提到:“苇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芦,长成即苇。苇者,伟大也”。因此,芦根与苇根实同指一物。
菰为水稻的近缘属植物,且其具有一些优于水稻的特性,如分蘖能力强,耐低温、对稻瘟病和纹枯病具有高亢作用,种子蛋白质含量高质量好,营养丰富等。
菰还能成为饲料、堆肥、固堤作物、造纸原料、净化水体的作物等。
菰的茎叶是上等牧草,与青干草、玉米秸、豆腐渣等饲料相比,对肉牛喂饲菰可改善瘤胃内环境,增加干物质采食量,肉牛增重效果明显,收益高。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菰的考证及应用 林丽珍 余悦 王振涛 李书渊 广东药学院 广东 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