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六年后,我还是交上了辞职信

01

辞 职

我毕业后,进入中华书局工作。熟悉这个名字的可能知道:这是中国历史最久的出版社之一,成立于1912年,在古籍出版领域独占鳌头。

我办公室里堆积如山的稿件

在书局工作的日子里,每天都能学到新的知识,可以用“如饥似渴”来形容。

但是工作了6年后,2016年底,我向领导递交了辞呈。

并不是在原单位过得不好,相反,无论是大领导,还是部门主任,还是办公室同事,对我都非常关爱,各种照顾栽培。

但是,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和圈外的朋友越来越难沟通了!

经常遇到有老同学问:我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你是既然是干这个的,你跟我说说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吧?

或者说:我家孩子语文考试,传统文化的考点明显增加了,你跟我说说看什么书呗?

这是最简单的要求了吧?但我经常是瞠目结舌,好像肚子里憋着一大堆东西,就是不知怎么回答他。

我能回答的,可能是某句话在某本古籍里是这样的,某句话是那样的。某个民国学者写了本日记,现在手稿藏在他某个后人手里。或者哪套书国家资助多少万,哪部著作省里资助多少钱……

当然,它们都很有意义;但是,它们真的是最广泛的大众需要的吗?

而且,我做的书,定价越来越高,印数却越来越少了。甚至一套书就印200套,我都能猜到是谁谁谁买走了。

这只能说明一件事:这个圈子越来越狭窄了!

一个自产自销、自娱自乐的产业链,尾部渐渐塞进了头部的口中,闭成一个环了。

这不是原单位的问题,每一个同事都非常敬业。这是更加宏观的问题。大问题我无能为力,但我自己,不想被这个圈子套住。我也不想我学的东西,只为几百个人服务。

但是,我坚信,我做的是好东西啊!好东西,为什么不能拿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呢?

我媳妇是我中文系直系师妹,专业完全相同。结果到后来,连我媳妇都对我做的书丝毫不感兴趣了!

我试着把触角探了出去,从2016年起,我就从讲《西游记》开始,写公号、做视频音频、玩自媒体。一通下来,我发现:有三个问题,横在我面前,必须回答:

1、是真的去了解大家需要什么,做知识的“服务员”?还是一厢情愿要做“传道师”?

2、是愿意钻研面向不同对象的讲述技术?还是只想自说自话?

3、把高深的知识分享出去,你自己是发自心底的快乐?还是在享受高深知识带来的优越感?

这三个问题不能解决,永远会套在小圈子里,高高地飘在九霄云外。

我要做服务员,我要掌握这套技术,我讲这些我快乐,我开始破圈!

但是,我还在犹豫:丢掉了体制内的稳定工作,万一混不下去怎么办呢?

媳妇跟我说:“你就是去卖烤串,我也陪你!”

在媳妇的全力支持下,我递上了辞呈。

大不了卖烤串,媳妇还会和我在一起。

02

家 庭

一开始出来混,我也是漫无目的的,好像刚出峡谷的河水在平原上漫流。

和《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同台演讲

和玉兔公主李玲玉拍摄西游记纪录片

凭着我的兴趣和还算旺盛的精力,讲西游,讲封神演义,做影视顾问,策划诗词节目,写小说,上过TED演讲,连美食节目都做过……我认识了许许多多不同圈子的朋友。社会上,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果然是极其巨大的。

但这种状态只持续了一年,我们家保保就出生了。

这个不点儿大的小东西,彻底改变了我和媳妇的生活,因为我们发现:不管你讲的东西,别人怎么爱听,起码要给自家娃提供一套靠谱的教育吧?

我收回了各种枝枝节节的项目,不切实际的写作计划,渐渐把精力集中在孩子的教育上来了。

这就是我家最近考虑并逐渐着手的事情:家庭教育。用一个旧词儿说,我们想建立一套“家学”

古代但凡有些文化积淀的家庭,或多或少,都是有“家学”的:由父母传给孩子的学问。

为什么要提倡“家学”呢?因为我们发现,今天大部分公立学校的义务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了!

义务教育本身,承担的也只是国民的基本文化知识的普及。所以,它注定只能给大多数孩子一个基本款的服务。能够达到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就可以了,择优并不是它的核心任务。

但是,哪个家长不想让孩子优中选优,顺利考上985、211呢?

拿语文来说:公立学校有自己的教学计划、任务,他的课时就那么多,教学任务就那么些,阅读量就那么点。老师不可能把每个孩子都照顾得周周到到。

所以,课外辅导班会大火,教育机构成为新贵。越来越多的父母,不再喝酒织毛衣打麻将,而是把时间投给了孩子。

不管这叫内卷也好,还是叫教育深化也好,这是必须面对的事实。我妈妈那辈儿放学后上山捡柴做家务,我这辈儿放学后疯玩野跑摔砸炮。到娃这辈儿,没有选择,我当然也会带她疯玩撒野,但是,她得学习。

别听什么快乐教育瞎忽悠,不许学这个,不许学那个。快乐是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不是在不学习中获得快乐!

学校里给不到,好,爹妈来给。数理化暂时顾不上,语文至少得先抓起来吧。

我开始做名著解读,讲阅读方法,讲国学入门,讲中小学诗词。开始和媳妇为娃编制文言文分级教程。我媳妇则从识字、阅读、交流开始,给娃打基础。

我为孩子写的解读“四大名著”系列

当然,这些内容,也成了我的生计来源,陆续吸引了合作伙伴的兴趣,签给了不同的出版社、教育机构,有不少孩子听过我的课,看过我的书。但这件事本质上,是我和媳妇在给娃打基础。不管她日后爱不爱学,先准备上再说。

所以我经常和人说:“为什么对我做的课、出的书大可放心呢?因为我怎么给别的娃讲,就会怎么给我的娃讲。”

透明厨房,前店后家。 烤串老板吃自家的串,这个店就可以放心去吃了。

03

未 来

但是这套家庭教育体系做着做着,终将触及到娃人生的最大关卡:高考。

说一千道一万,你这套“家学”慢说刚刚起步,就算已经完成了,假如和应试是脱节的,不还是没用吗?

那当然是啦。我经历过三次高考失利,都叫它咬怕了!当然得把这个目标先安排上。

所以,在目前能力可及的范围内,我认为的家庭教育目标,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条:

1)顺利通过高考(含之前的小升初和中考)。

2)积累比较丰富的传统文化素养。

3)通用文理科的科学思维方式。

那么这三条的核心,或者最强的抓手是什么呢?是阅读

我曾经和另外一位北大老师设计大学语文先修课程(面向成绩优异的高中生)的考试,达成的共识是:试卷的阅读分量,最好不设上限,让学生不可能做完,才能选拔出优秀的学生。

我原以为这只是小范围的共识。直到我媳妇最近买了一套近几年的高考题,翻了翻,着实吓了一跳。多年没接触过,原来语文试卷比我小时候那会儿,完全不一样了!

整张考卷已经变成了几篇大文章,所有的语文考点,都必须在阅读过程中完成。没有了孤零零考的拼音、错别字、成语。而且,阅读内容也变得越来越难,越来越多元。

这时候,我才想起教育部中小学教材主编者温儒敏老师(同时也是我们的前系主任)说过的这么一句话:“以后高考语文,就是要实现让15%的考生做不完卷子。”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阅读能力越来越重要这件事,已经不可逆转了。

日积月累的从小培养越来越重要,临时突击,刷题找技巧,在这个大趋势下,渐渐不好使了。

一句话:“得阅读者得天下”!

我记得我小时候,语文课看看课本就行了。上课学课本,考试考课本。阅读?对不起,好听点叫“课外阅读”,不好听叫“看闲书”。开明的父母也许允许但不支持,很多父母干脆直接禁止。我相信今天的宝爸宝妈,当年小时候都是偷偷看的。

从“看闲书”到“海量阅读”,这才多少年啊!还没转过弯来的各位,赶紧吧!

陪孩子海量阅读,不适合公立学校的老师做,甚至也不适合教育机构线上线下培训,最适合的老师,就是孩子的父母。

因为你买多少书,孩子进度是什么,他喜欢看什么,不喜欢看什么,你在旁边分分钟可以看到,可以及时反馈。

当然,不是所有的父母有时间、有方向,所以还需要专业老师的一部分辅助指导。我甚至猜测:“阅读辅导教师”,会从语文老师之中慢慢独立出来,融合其他学科,形成一个新兴的职业。

父母陪伴+教师辅助,可能会成为未来几年流行的家庭教育模式。

因为我见到了太多太多这样家长的需求。回想我做的很多课程,以及日后会在这个号发布的一些课程计划,其实做的就是这件事。

我们不必把希望寄托在高三,甚至也不必寄托在高中三年,而是从小就帮娃打好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完成了一次全新的学习。

所以,娃会成长,我们也会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