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防止孩子“破罐子破摔”
各位朋友,我是涛声依旧。
现实中,每当孩子犯了错误,我们做家长的本能地会数落孩子,指责他哪里做的不对,哪里对不起父母的辛苦,太让家长失望等等。家长们往往说得入情入理、苦口婆心、声情并茂,甚至涕泪俱下。
很多孩子听过父母类似的责备:
“爸妈辛辛苦苦,起早贪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千方百计让你吃好穿好,为了啥?不就是图你争口气吗?你这样对得起我们吗?这样下去,父母还有什么盼头?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该生下你。”
总之,家长想让孩子产生自责心理,然后期盼他们幡然醒悟、浪子回头,奋起直追、变得更好。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自责能够让人减少再犯错误的风险。但是,很遗憾,心理学家们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的自责导致的结果与我们的直觉相悖,也就说,很少有人能够在自责之后变好。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自责会不同程度得让人产生罪恶感,而罪恶感并不能让人自控力增加,因为自控力的提升还需要几味关键的“药”。
从常规来分析,罪恶感会催生责任感,责任感让人增强自控力,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变。但是,罪恶感还可能催生自暴自弃,这就是人们熟知的“破罐子破摔”——既然我已经这样了,看来我就是这样的人,没希望了。
所以,为了防止破罐子破摔,在罪恶感和责任感之间,还需要一个重要的认知环节,那就是自我接纳。
自责的人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他还需要接纳这些自身的不完美。自我接纳之后,才能让人在自责后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而让自己产生或增强掌控感,否则,自责产生的罪恶感会让自己陷入无助与无望。
家长可以想一想,孩子考试考砸了,如果你说他“怎么这么笨,怎么别人能行,你就不行”,孩子会怎么想?
孩子大概率会这样想:我就是笨,我就是不行,怎么做都不行,索性啥都不做。所以,所谓的激将法不可滥用,激将是有条件的。
当来自家长的指责劈头盖脸地倾泻到孩子身上时,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否定自我的情绪,在这种情绪下,孩子更多的是沮丧,而不是产生责任。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接纳呢?
自我接纳不是麻痹自己,不是盲目乐观自信,也不是自我宽慰地逃避问题。自我接纳是对自己能力的准确评估,是看到自己的能力有限,同时,也能看到自己还有提升的空间,相信自己可以通过今后的努力克服或者部分克服自身的局限。
而在负面情绪下,一个人很难准确评估自己,尤其是当家长给自己贴上了负面标签之后,就会形成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
所以,想让孩子变好,家长必须想办法让孩子产生自我接纳。
那么,到底家长该怎么做呢?
还是以考试失利为例:
一般来说,正常的孩子考不好,本来已经产生了自责心理。这个时候,家长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耐心与孩子交流:
一方面,要找出孩子这次考试中做的好的方面。
一个自责的孩子,内心已经出现了认知失调,自信心、自尊心肯定受到了伤害,这个时候,家长就要通过寻找孩子的优势让他重塑信心。虽然孩子没考好,但是只要家长认真挖掘,还是可以找出孩子做得不错的地方。比如:字写得不错,有个别题目回答得很有条理,有的难题都能做出来了等等。
另一方面,也应该和孩子明确,他确实在某些方面有欠缺,家长应该和孩子把自身学习上的不足具体列举一下:看看哪些可以克服,哪些暂时不能克服,哪些创造条件可以克服等等。这里要注意,对孩子的考试评价与分析要具体一些,不能简单地用“笨”、“差劲”“无能”这样的字眼去简单概括。
通过第一方面的分析,要分析出信心,让信心给孩子力量。同时,仅有力量还不够,也要通过第二方面具体分析不足,让孩子明白今后努力的方向。
家长需要记住的是,孩子只有在自我接纳基础上,才会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分析结束后,让孩子自己把考试总结一下,自己决定怎么开始行动,在本子上列出行动清单,家长可以监督与督促行动清单的落实。
从以上分析来看,为了防止孩子的破罐子破摔,家长需要和孩子耐心交流,找到优势,明确不足,确定方向,列出行动清单,扎实落实。
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让孩子避免“破罐子破摔”,第一步就是做到自我接纳,有了自我接纳,一切才会顺理成章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