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00)
伤寒论第83条辨: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原文解释:病人咽喉干燥的时候,不可以用辛温发汗的方法。
咽喉在《黄帝内经》里面,是三阴之会。我们人体有三阴,太阴,少阴,厥阴。病人咽喉干燥,代表阴津不够,我们讲阴的时候,就是讲的血,这个时候,不可以发汗,中医的观念是汗血同源。这就是做为医生,在发汗的时候要忌讳的事情。
我们在用处方用汗剂的时候,要问病人喉咙有没有很干燥,只是干燥,没有喉咙痛。我们常常问小孩的感冒发烧,有没有喉咙痛,小孩子回答喉咙痛,这就是葛根汤。
葛根汤是在太阳温病,什么叫太阳温病?小孩子好运动,在运动之下得了感冒,由于在运动的时候流汗,流汗的时候受到风邪,这就是温病。因为伤寒,伤于寒,所以发出来的就是温病。
发生温病的时候,病人会有喉咙痛,因为他流汗伤于寒,津液没有办法回复,到达喉咙,所以,我们在看葛根汤证的时候,小孩子只要有发烧,有喉咙痛,一律用葛根汤。
在这83条辨,讲的喉咙是干燥的,干燥与葛根汤没有关系,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发汗。
咽喉平常就是很干操的人,不可发汗。所以喉咙常常觉得口渴的,就是阴虚了,这种人不可以发汗,一发汗就变成真武汤证了。这种人需要补足他的阴虚,可常喝麦门冬汤。
喉咙是三阴所会,肺的上口,所以要开润肺的药。这麦门冬汤专门是润肺的。麦门冬汤单纯润肺而已,常吃麦门冬汤的人,肺的津液一定很足。肺的功能会很好,只是咽喉干燥的,喝麦门冬汤就很好。
而阳明证的大烦渴,就要用白虎汤了。感冒的时候,病人若喉咙痛,属于太阳温病,就要想到葛根汤。这里的咽喉干燥,不是葛根汤证不要搞混淆了。
这个咽喉干燥的问题,先从传统中医的角度看,这个咽喉干燥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很简单,就是这个人常常觉得喉咙干。
广义的咽喉干燥就要包含感冒之后会喉咙痛。
而这里的咽喉干燥取哪种解释好呢?
以正确度来说,狭义的是比较正确的。因为一个人咽喉会干,如果以中医古方派伤寒论的逻辑角度去分析理解,咽喉干燥的第一个理由就会指向少阴不足。
虽然我们的三阴经都支撑喉咙,但是少阴是最关系到少阴的。常常喉咙干的人,少阴一定很弱,少阴弱,你一发汗还能好么?想想少阴篇开始就强调少阴病不可汗,而且足少阴是肾经,少阴不足就是肾不足。
麻黄是什么药?发越肾气的药物,能发汗么?当然不可以。所以这个就是咽喉干燥不可汗的最狭义的解释。
而范围稍稍扩大一些,如果一个人肺阴虚,胃阴虚,那么也是可以引起喉咙干的。而肺胃阴虚,当然也是不适合发汗,因为发汗伤津液,本来阴虚还伤津液,那么肯定是不可以的。所以喉咙干燥不可发汗,这件事情,在这些角度看,都是通的。
如果说到广义的喉咙干呢?就是喉咙在发炎的情况下的那种。那这种就要分成两路,一个是太阳风热导致的发炎,一个是少阴病导致的扁桃腺发炎。而少阴病,前面刚说不可汗,所以也通。
而一般太阳表证,导致喉咙发炎上火,这时候可以发汗么?那就有商量的余地了,比如说一个人是葛根汤证,而这个人喉咙这里刚好有一些发炎,而且可以确定不是少阴病导致的喉咙痛,那么当然,葛根汤加一些桔梗之类的,或者加上一些银翘散桑菊饮疏风散热,那是相当正常的用法,这个就不存在发汗的禁忌了。
所以这一条要这么拆开看,不是喉咙痛一定不能发汗,而是要分情况来看,说到底还是辩证的问题啊。所以伤寒学习,就是一个辩证贯穿始末。
比如说熬夜的人,会喉咙干,熬夜是怎么回事?你想人不好好睡,中医认为这个是最容易损肾的,肾阳会不足,两者参看,道理相同。再来,贫血血糖不足的人,会口干,而这种人也可以算到中医的血虚中。
再比如,病人处在大上火大发热的情况下,这个可以看做中医的阳明病,而阳明病的人,那当然不是用太阳法来发汗,必须要用阳明治法,所以也可以算成是不可发汗。
如果病人长期鼻塞,长期用嘴巴呼吸,这个人也会喉咙干。而这个中医中就没有很明确的不能发汗的看法了,这个要具体情况看,但是很多常年鼻炎的患者,就是这种情况,但是说到底,鼻炎的根源还是肾虚,所以也可以勉强说不可发汗吧。
再来,气候太闷热,人被暑气伤到了,也会喉咙干。而这种情况就只能另外算了。最后,老人家身体太虚,唾腺分泌减少而喉咙干,这个仍然属于中医的肾虚中,这也是不能发汗的,这也说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