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色变化的发展史
作者:可一
编辑整理:宣琪 《欢喜书法禅》四期学员
中国古人最早的书法理论是关于论用笔的。宋朝以后才大量出现了关于用墨的理论,不过并没有系统的著作专门去论述墨法。
宋以前的书写都是以实用性为主的,尺牍手札字都比较小,几乎没有墨色变化,一个原则就是墨要浓,以黑为尚。
宋代开始出现挂轴作品,也就是艺术品性质的有意识的创作:手卷、挂轴、中堂等等大尺幅作品。字形大,线条加粗了,视觉上的要求就更高。为了满足字形变大后的视觉需求,宋朝人开始追求墨色变化。
《王羲之尺牍集》原色法帖
如果说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宋以前的真迹的话,比如说王羲之的、还有唐朝人的一些帖子,墨色主要是以黑为主,很浓、很黑、这就是它的特点。
但是在宋朝以后,由于使用工具和作品的“创作性”出现,书法作品开始有了艺术性质的创作,它的美不再是夹杂在实用性当中的审美性。
以舞台类比,在现实生活当中看到的美人和在舞台上看到的美人是不一样的。舞台上的美是典型化的美,它是根据那个人物角色的需要进行了艺术夸张的美。
在宋朝就出现了大尺幅的手绢挂轴,像明朝人王铎,他创作了很多大尺幅的字。由于这种大尺幅作品的出现,造成了它的线条加粗,视觉上的效果和冲击力就会更强。
王铎58岁草书《五律十五首诗卷》
比如话剧演员在舞台上演出,动作夸张,因为它离得远,观众的画面小,看不清楚。但是拍电影就不行,有时可能一张嘴就占一镜头。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让大家初学的人,一定写大字的原因,就是要让你把你所有的细节都放大。当你把这个细节放大了之后,你才能够注意到细节。
大家不要觉得怎么刚学了一点,就要写大尺幅的作品是为难你们,反倒是我借鉴了戏剧的教学方法,它永远都是以实践作为指导的。因为只有当你投入到舞台上的正式演出时,你才会知道和排练厅里的排练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要给大家推好的笔?要大家尝试不同的好纸?因为你在报纸上或元书纸上练习的时候,对宣纸、皮宣、绢、粉彩这些不同的纸的纸性都是不了解的。尤其是墨的应用跟纸、笔是有直接关系的,我今天要讲的关于墨法的四条里面,就有关于墨跟笔的关系,以及墨和纸的关系。我们练习的时候常常会忽略墨法的部分。
苏轼在《论书》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成为书也。
古人在最早的书法理论里就是把字用人体构造来描述的,“远取诸物,近取诸身”,通过对自身的内证观察,用气血运行,筋骨肉来比喻字。可是在宋以后加上了一条,叫“血法”,血法其实就是墨法。
在宋以后创作意图的转变,使得书家开始重视了关于墨的应用,我们知道唐尚法,宋尚意,那么唐宋两个朝代是中国书法两个大的转型时期。
唐朝还是比较重实用性的,所以他重视法度严谨,唐朝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奠定了规律严谨这方面的基础,宋人在书法史上发挥的作用就是它关于艺术性的拓展,所以宋人尚意。
宋以后的书法家开始重视了用墨,发挥各种墨色的表现能力。宋四家里面尤其以黄庭坚对墨色的应用最丰富。
明朝的董其昌对于墨色尤其重视,虽然他的字稍显柔弱了一些,但由于他是大画家、还是篆刻家。这类有绘画功底的人,他更注重墨的色彩的变化,以及空间构图,纵深关系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