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你已经30亿岁了,为什么还没有死掉?
作者:Jay
校对:LIT.CAVE编辑部
配图:online
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度过。
曾经有人告诉我这么一句励志的话,只是我觉得,如果对方不是有心诅咒的话,毫无疑问,这是在胡扯。
如果每天都是最后一天,我们的问候语就会换成,嗨,你昨天还没有死掉?想一想,这是多么劣质的社交啊。
不过,比起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其实更让我们陷入深思的,是我们并不知道往后那几天里,哪天突然会是我们的最后一天。
本期书单,我们找了一些关于人类身体的科普知识书。也许这些书没有什么「文学性」,说到底,文学也是人学嘛,我们活了这么久,除了从知识里吸取精神的养分,也该仔细观察伴你度过一生的这副身体。
人类这个物种很有意思,我们自诞生那天起,不断去了解外面世界。直到生命突然时日不多的时候,我们才想起,最应该了解的,是我们自己的手脚、内脏和大脑。
[ 1 ]
《人体简史》
副标题:你的身体30亿岁了
作者: [英] 比尔·布莱森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6月
本书简介
一部从头讲到脚、从里讲到外、从30亿年前讲到今天的人体百科全书!
从30亿年前漂浮在浅海里的单细胞斑点开始,制造你身体的基因就已经存在了。这些基因可能来自水里的鱼、天上的鸟,甚至已经灭绝了的恐龙,经历了漫长的30亿年,才造就了现在这个独一无二的你:
你是唯一有下巴的动物;是唯一会因为情感而流泪的生物;也是唯一把空气和食物送往同一条通道的哺乳动物。
你的眉脊不再向前凸起,取而代之的是风度翩翩的小眉毛;你的身体保有在树上睡觉的记忆,所以你在床上睡觉也不会掉下来;你的大脑比一万年前小了很多,但它30秒处理的信息比哈勃望远镜30年的还多;你的拇指比黑猩猩多了三块小肌肉,所以你能更有力地抓握工具,从而创造出伟大的人类文明……
然而,30亿年进化的结果并不全是好的,今天我们的很多痛苦也都跟这个漫长历程有关:
直立行走让我们常年承受背痛和膝盖痛之苦;为了行动更方便,我们的骨盆变小,成了自然界中分娩最痛苦的生物;人类进化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所以我们面对病毒永远手足无措;癌症更是进化的代价,因为没有细胞的变异,我们就永远不会得癌症……
翻开本书,从单细胞斑点讲起,看看30亿年来你的身体的进化史!
[ 2 ]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
副标题: 免疫系统漫游指南
丛书:“认识你自己”书系
作者: [澳]伊丹·本-巴拉克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1月
本书简介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我们如何跟数百万细菌日以继夜地战斗?
我们的免疫系统是从哪里来的?怎样面对免疫系统的天然缺陷?
免疫系统损坏就无法重建吗?病毒、细菌都在不断演化,未来的抗药性之战应该怎么打?
在这本生动易读的小册子里,伊丹·本-巴拉克向我们展示了免疫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它是如何摧毁病原体的,我们为何会对某些致病体产生免疫;探讨了免疫系统的演化以及我们关注的抗生素与疫苗的功能,并展望了免疫的未来。
本书将带领读者展开一场有趣的免疫系统漫游。
[ 3 ]
《病毒星球》
作者: [美]卡尔·齐默
出品方:理想国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4月
本书简介
69%的人携带了一种致癌病毒,当事人却不知道。人类在本质上不过是一堆不断混合、闪转腾挪的DNA,8%的片段还是来自病毒。
病毒带给我们死亡与伤痛,也带给我们生命与未来。生病时你总想着摆脱病毒,读完这本书你会感谢病毒。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病毒就占领了这颗星球,历经高温、酷寒或干旱等极端条件,到现在病毒仍然无处不在,抗生素或感冒糖浆等最近用来对付它们的小玩意,更是无法伤及病毒毫发。
病毒在我们的DNA里留下了丰富的信息,人类DNA片段中8%来自病毒,说它们是我们亲缘有点远的祖先也不为过。但是要小心,这些休眠在人类DNA中的片段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复苏,重新组织成活跃的病毒。
病毒并不总是面目可憎,人类吸入的氧气里,有1/10是病毒惠予的。被视为宫颈癌罪魁祸首的HPV,其实男女通吃且分布广泛,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与人类和平共处。病毒在不同宿主间穿梭,有一定几率携带上一部分宿主的基因片段,然后插入到下一位宿主的基因里,在你感叹人类或其他物种多样性的时候,别忘了其中也有病毒的一份功劳。
不可否认,病毒也是自然创造的冷血杀手。甲流、埃博拉、SARS,这些病毒让人类措手不及,它们本来只攻击蝙蝠、老鼠或鸟类等,怎料自然演化无意之间将人类写进了病毒的黑名单。尽管疫苗不断更新,但演化的力量让病毒一次次地突破我们的防线。
这本书会让你重新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认识人类在万物中的位置。
[ 4 ]
《消失的微生物》
副标题: 滥用抗生素引发的健康危机
作者: [美]马丁·布莱泽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9月
本书简介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高、越来越胖?为什么青少年糖尿病越来越多、发病年龄越来越小?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患上了哮喘、过敏性鼻炎以及五花八门的食物过敏?种种“现代疾病”背后是否有一个共同的“罪魁祸首”?
美国著名科学家马丁·布莱泽申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滥用抗生素及剖宫产,我们在不经意间已经伤害了与人类协同演化了数十万年之久的「微生物朋友」,特别是在我们的孩子们身上。这扰乱了人体内微生物的稳态,打破了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进而危害了我们孩子的代谢、免疫和认知能力。
恩格斯的告诫犹在耳畔:「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报复了我们。」在《寂静的春天》里,蕾切尔·卡森提醒我们,滥用滴滴涕等杀虫剂会危害地球上其它的生物;在《消失的微生物》里,马丁·布莱泽提醒我们,滥用抗生素及剖宫产会危害我们自己的后代。
作为人类微生物群系研究的先驱之一,马丁·布莱泽在本书中既从科学的角度梳理了上述问题的来龙去脉,又从个人及社会的层面探讨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广大的中国读者,特别是生物科研工作者、医疗卫生从业者、政府机构决策者,或可从中有所借鉴。
[ 5 ]
《新药的故事》
作者: 梁贵柏
丛书:梁贵柏作品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7月
本书简介
我们一生中总会与药打交道,但真的了解它吗?药从哪里来?安全性如何保障?如何治愈我们?了解新药诞生背后的故事,才能读懂我们身体的健康密码,新药研发一线的科学家,带你重温人类挑战疾病的动人时刻。
「后抗生素灾难」年代,中国制药人应该有何担当?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之间该如何平衡?
这是一本写给大众的医药科普读本,兼具专业性和趣味性,结合最新的数据,配以生动的故事,让严肃的医药知识不再枯燥,让有趣的人文故事更加真实。
本书作者梁贵柏常年坚守研发一线,具备极高的学术素养,严谨的科学精神和丰富的从业经验,他分别从研发者和患者的角度出发,详细叙述了新药研发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是一本深蕴人文关怀的药物发展史,帮助你理性看待疾病,多一点思考,少一分恐惧。
本书从一位一线科学家的专业视角出发,讲述了十余种对人类健康产生深刻影响的新药的故事。
从广为人知的降压药,到如今备受热议的宫颈癌疫苗,从价格一度令人瞠目结舌的乙肝疫苗,到有望对抗多种癌症的抗癌药物,新药研发的历史也是人类对抗疾病的斗争史,本书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逻辑,再现了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黑天鹅」与「灰犀牛」。
[ 6 ]
《当医生成为病人》
副标题: 一位乳腺癌专家的成功抗癌之旅
作者: [美]帕梅拉·蒙斯特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5月
本书简介
从医生到病人,从基因到环境,从预防到诊断,从治疗到康复,顶级乳腺癌医生深情讲述关于乳腺癌的一切。
本书出自一位以研究乳腺癌为毕生职业,也亲身经历了乳腺癌的医生之手,从医学和情感两方面展现了关于乳腺癌的一切。
帕梅拉·蒙斯特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著名的乳腺癌专家,她曾为数千名女性提供过应对乳腺癌的建议,涵盖了从诊断到治疗再到康复的全过程。
在48岁的时候,她接到了一个电话,说她的乳房X光检查显示出了「异常」。这个词将她推入到一个全新的角色中,那就是「病人」,不仅是乳腺癌病人,更是令人恐惧的BRCA基因突变病人。蒙斯特意识到,如果想保住自己的生命,她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哪怕她已经是乳腺癌方面的专家。
经过科学的治疗,蒙斯特最终走出了乳腺癌的阴霾。恢复健康后,她对患者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最新研究成果写下这本书,希望能帮助更多被乳腺癌折磨的人以及他们的亲人。
[ 7 ]
《当呼吸化为空气》
作者: [美] 保罗·卡拉尼什
出品方:猫头鹰文化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3月
本书简介
当你读到这本书时,他已经不在人世。
全世界只有万分之零点一二的人会在36岁前患上肺癌,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是其中之一。
保罗曾获得过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并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
2013年,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自此,他开始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自己的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他的文章刊登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获得了全球读者关注。本书文笔优美,诚挚感人,书里有着对人性、生死、医疗的深沉思索,让全球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 8 ]
《在精神病院》
作者:周芳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8月
本书简介
这部近二十万字的作品,给读者展现了一个神秘的领域——精神病院,面对疾病和痛苦,面对人类癫狂,作者试图寻求人之意义、社会之意义,阐发爱与尊严。
《在精神病院》原名为《17路 车》,17路车是一辆开往精神病院的公共汽车。
作者周芳曾经坐着这辆车去精神病院工作了大半年的时间,她以义工、病人口中「周医生」的身份,观察医院机制,观察人间故事,挖掘这些让人望而生畏却与生死、命运相联发生在精神病院的故事。
她通过观照这些癫狂生命的存在,呼唤理解与爱,正如她书中所言:「在这里,我看到『人』的存在,即便他们被冠以『那样』。我仍旧渴望看到爱,自由和尊严。」
[ 9 ]
《非自然死亡》
副标题:我的法医笔记
作者:刘晓辉
丛书: 真故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1月
本书简介
15年法医生涯,19宗亲历案件,23种法医手段,刘晓辉的这本笔记以一个专业法医的视角,带您走进一个个真实的重案现场。
人骨拼图案、杀妻骗保案、保鲜膜裹尸案……作者刘晓辉在北方某市从事法医工作15年,解剖超过800具尸体。
面对一个又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局,刘晓辉和他的团队以一把解剖刀拨开层层迷雾:从死者身上的一个蝇蛆,推测出准确的被害时间;从一处只有显微镜下才能显形的硅藻,成功找到第一犯罪现场;从一处隐藏的喷射状血迹,破解嫌疑人的不在场证明。
作者的讲述冷静、克制,将扑朔迷离的案件抽丝剥茧一般娓娓道来,但在真相突然被剖开的那一瞬间,又令人不寒而栗,或令人热泪盈眶。
[ 10 ]
《他们为什么杀人》
副标题:人们何以变得暴力,我们对此能做什么
作者:[美] 理查德·罗兹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8月
本书简介
暴力犯罪为什么会发生?一个人如何做出实施暴力的决策?暴力罪犯如何看待自己,而别人又是怎么看待他们的?暴力人格形成的背后,存在着什么样的普遍机制?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者理查德·罗兹,与「犯罪学领域的达尔文」——朗尼·阿森斯不期而遇,完成了一次传记、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知识史的绝妙融合。
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获得者理查德·罗兹,在本书中追寻「犯罪学领域的达尔文」——朗尼·阿森斯的犯罪研究之路,走进那些世界上最暴虐、最凶恶的灵魂深处。
朗尼·阿森斯生于一个暴力之家,当他开始在大学攻读犯罪学学位后,便致力于于「人为什么会变得暴力」这个问题的研究发现。
阿森斯为数百名暴力罪犯做了深度访谈,这项努力持续了近十年,最终让他得到了「暴力化」这一发现。这是一个可以适用于任何一个人的四阶段理论,无论他们的种族、性别、基因、社会经济地位如何,只要完整经历过这一阶段,都会沦为一名危险的暴力罪犯。
《他们为什么杀人》集合传记、犯罪学、社会学、知识史于一身,对于那些想知道「人为什么会变得暴力,我们能为此做些什么」的人,本书提供了极为关键的观点与视角。
4月是读书的季节,我们也为读者带来一些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