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著名的高僧——更敦群培
著名藏族藏学家恰白·次旦平措曾说:“不要说更敦群培的一部完整的著作,就是他的一两首偈颂,对于我们都有开启智慧的特殊作用”,可见对更敦群培的评价之高。
那么,他为什么会如此评价呢?更敦群培又有什么过人之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更敦群培的一段人生经历。
一位离经叛道的高僧
更敦群培在1903年藏历3月23日出生于青海同仁县雄庞西村,又叫仁真朗吉、阿勒克·吉扎。
父亲俄腔多吉是宁玛派的一位活佛,不仅精通藏文,而且还是一位有名的学者,而更敦群培在3岁时,被认定为吉美索朗多杰活佛的转世,自此开始进入亚玛扎西齐寺进行学习和修行。
到11岁时,正式来到西关寺,跟随拉然巴格西楚臣学经,除此之外,更敦群培还学习作诗、绘画等等,学习期间,更是严格要求自己,而且他天性聪颖,总是用很短的时间就能熟练掌握,受到当时高僧的认可。
14岁时,来到格鲁派底察寺,开始学习因明学和佛教典籍,并得法名更敦群培,在学习期间,更敦群培可谓是精通大小五明经典。
到了18岁时,更敦群培来到了拉卜楞寺,入闻思学院学习释量论、因理论,深造期间,更敦群培更是勇猛精进,不仅领悟了佛学理论,而且还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甚至还否定一些权威的教义,可谓是打破了人们固有的理念。
不仅如此,更敦群培还精通辩论,常常据理力争,让一些僧人自愧不如,被称为“多扎仁波钦”。
但是,由于他常常提出一些疑问和见解,有时他的见解,常常违背一些经典的解释,让固执的僧众无法接受,所以他时常受到他们的责难,说他是一位离经叛道的僧人,以至于无法安心去修行。
为了更好地去参悟佛法,更敦群培来到了拉萨的哲蚌寺,开始跟随喜饶嘉措大师学习,但是在7年的学习生涯中,他常常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古人的说法提出质疑,但是这些质疑都没有得到认同,再加上,他学识渊博、精通佛法,在辩论中,把对手说的哑口无言,常常受到学僧的奚落。
虽然不被人认同,但是他坚持己见,用心修行,到了31岁时,印度学者罗睺罗、拉胡勒来到拉萨,想要找到梵文原本和贝叶经,此时的更敦群培与他们不期而遇,他们相谈甚欢,随后更敦群培便踏上了国外12年的游学。
国外12年的游学生涯
更敦群培在1934年11月来到了印度瓦拉纳斯,并开始一心学习梵文和英语,随后更是来到了斯里兰卡梵文大学进行学习,获得了“班智达”学位。
不仅如此,他还四处游览佛教圣地,不仅增长了自己的见识,而且还把自己的所见,用画画的形式展现了出来。
同时,他还把著作《青史》、《释量论疏》、《入行论》翻译成英文,自己独立完成了《欲经》,而且还与当地的佛学家进行交流,与他们一起探讨佛法,并研究国外的历史和地理。
与此同时,他深知历史的重要性,于是他便想重新编纂一部完整的西藏历史,为此,他开始四处收集资料和文献。
到了1941年,他还特意回到西藏,进行多方面的收集和整理,在此期间,更敦群培结识了自己的妻子—次旦玉珍,但是两个月后,他回到了印度,决心完成自己的著作—《白史》。
虽然他人在国外,但是他却心系祖国,有着一颗爱国之心,还曾参与了西藏革命党的组建,同时他还看清了英国的真实面目,为此,他曾实地考察了印藏边界,并绘制了地图。
到了1945年,更敦群培回到了拉萨,开始一心专注创作,可是没回来多久,他就被诬陷,抓进了朗孜夏监狱,原来是因为他不愿支持反对势力,才会受到这些人的记恨,便把他以其他理由,进行限制自由。
而更敦群培更是不愿屈服,他知道亲英派的野心,想要分裂西藏,但是他不愿看到这种局面,始终维护祖国的统一和西藏的安定,在关押期间,他时刻不忘创作,历时3年时间,完成了著作—《白史》。
到了1950年,更敦群培才得以自由,但是由于他受到折磨,身体比较虚弱,到了1951年8月不幸离去。
纵观更敦群培的一生,他用心修行,同时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坚持己见,大胆地去批判传统藏学的指导思想和认识论,可谓是藏族现代藏学的开创者。而且他还有一颗爱国之心,面对他人的迫害,用自己的行动去诠释自己的爱国之心,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和爱国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