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哪些战略缺陷?

公元207年,47岁的刘备三请27岁的诸葛亮出山。刘备请出诸葛亮后,如鱼得水,似饼沾麻,最终三分天下有其一。而诸葛亮专为刘备量身打造的《隆中对》战略也家喻户晓,有人曾说诸葛亮一生两文章,生于《隆中对》,死于《出师表》。这话固然夸张,但也说明《隆中对》之于诸葛亮,之于刘备,乃至之于历史的意义。但是,《隆中对》是否有战略缺陷呢?借鉴军事理论书《孙子兵法》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下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隆中对》在整体思路上就有问题。要知道率军征战,攻破城池最佳的方式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而《隆中对》的整体思路是“先战而后求胜”,在这样的思路带领下,蜀汉后期就进入了常年的征战过程。以当时益州的全部人口进行计算,几乎是以七人供养一名士兵征战。导致本就疲敝的蜀国越发艰苦,百姓苦不堪言。最终在曹魏集团派遣邓艾偷渡阴平,出现在成都城前时,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压死了骆驼,期盼和平的百姓让刘禅不得不做出了投降的选择,这也导致了蜀国的覆灭。

其次,《隆中对》在选择起势的位置其实并不太有利。要知道当时虽说荆州与益州容易夺取,但蜀川之地因为其地理环境,向来只能守成,而不能建国。在我国历史上,几乎所有在蜀川之地建立的政权都十分短命,更不用说从这里出兵一统天下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还选择以蜀川为根据地,出兵北伐,基本上就告别了一统天下的希望。正因如此,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无法成功,地理环境是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诸葛亮虽然在多次带兵出征中逐渐让理论与实际结合,最终演练出一套让天下人为之畏惧的带兵征战手段,但在《隆中对》时期,诸葛亮还没有带过兵,自然不了解战场。当时他提出的分兵政策,实际上是有问题的。要知道兵法讲究以兵力集中之势,战胜兵力分散之敌。但在《隆中对》里面,诸葛亮却让一大将从荆州出发攻打洛阳,刘备领大军直取汉中来谋求一统天下。诸葛亮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主要是借鉴了刘邦当年得天下是出秦川,刘秀中兴汉室是攻的洛阳。只不过这两人一统天下的道路与此时的刘备不同,决不可同日而语。

虽说《隆中对》里不乏有一些战略上的错误,但瑕不掩瑜,不能因为结果而对当时的情况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对于《隆中对》,大家还是持肯定态度居多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