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四则 – 经方派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皮肤奇痒症
作者/周汉清
患者姚某,男,60岁,农民。因周身皮肤瘙痒两月余于1981年1月3日邀余出诊。
患者起病当天曾在山上松林中打柴;劳累一天,出汗较多。回家后,当晚即觉全身皮肤瘙痒,未曾理会。三日后始在当地卫生院诊治,西医诊断为“皮肤过敏”,经用西药“强的松”“扑尔敏”“盐酸丙嗪”等治疗数天无效,瘙痒逐日加剧,其后到某地级医院用西药“氯化钙”“痒苦乐民”等静脉注射数日,仍无好转。
此后,四处求医多人,先后服中药五十余剂,外洗药20余次,仍无明显好转,反增形寒肢冷,日淡不思饮食,精神萎靡。后由患者一亲友介绍,求余诊治。
诊时所见:患者上身赤膊,身披棉衣,旁置炭火两盆取暖,另有人为其搔痒。周身皮肤暗红,满布搔抓伤痕,多处有血及粘液渗出,皮肤灼热,触之粘手,全身有腥臭气味,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弱。索检前医诸方,多为清热、凉血祛风之剂。
余以为表里俱寒,风毒内郁之证。治拟温经散寒,祛风止痒,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生麻黄、炮附子、蝉蜕各10克,北细辛、升麻、生甘草各6克。每日一剂,连进三剂。
1月7日复诊:皮肤瘙痒大减,夜间已能安睡,精神好转,饮食增加,舌红少苔,脉细无力。守上方加当归15克,川芎10克。连服五剂,皮肤瘙痒消除,病告痊愈。随访三年,未见复发。
按:皮肤瘙痒一证,多因外感热毒风邪或血虚生风所致,治疗一般用清热解毒或凉血养血祛风之剂可获效。但本例患者年迂六旬,气血已衰,阳气不足,又入松林中劳作汗出,腠理开泄,风邪虫毒乘虚而入,郁于腠理,治法本应以解表祛风为上,而前医误用清热凉血之剂,反致引狼入室、闭门留寇。过服寒凉之品,必损人身之阳气,终成表里俱寒、风毒内郁之证。
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散表里之寒邪,加升麻升阳透表,蝉蜕祛风,生甘草解毒兼缓麻附之辛燥,当归、川芎养血和血,宗“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诸药合用,能温经散寒,养血祛风,而收全功。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三则
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少阴太阳两感的处方,其方温散兼施,表里同治。笔者根据本方所主乃少阴肾阳素虚,复感寒邪致病的特点,移治杂病,常常取得显著疗效。现举几则以就正于同道。
例一:偏头痛(三叉神经痛)
吕某,女,42岁,住蚌埠市张公山新邨。1983年6月18日初诊。
患者自诉一周前因受凉突发头部左侧疼痛伴面部肌肉抽搐,经市某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给予西药治疗后面肌抽搐稍止,但头痛仍存,且剧烈时有如烧灼感,晨起恶心,面浮口淡,胃纳欠佳,舌淡苔少,脉沉细。此乃肾阳亏耗,浊邪上逆,与风寒之邪相搏,蒙络蔽窍所致,治以温阳散寒,降逆通络。
处方:生麻黄、吴茱萸、川芎、细辛各3克,淡附子9克,连服五剂,尽剂而愈。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本证乃素体肾阳亏耗,复受风寒之邪,浊阴之气上逆,故头痛、恶心。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吴茱萸、川芎温阳散寒,降逆通络。其中川芎一味,乃治头痛之专药,故李东垣云:“六经头痛,须用川芍”,其功能疏外邪,升清气,并与吴茱萸同用,一升一降,共奏其功。
例二:脊背冷痛(骨质增生)
杨某,男,65岁,住蚌埠市某公司宿舍。1981年11月25日初诊。
1981年7月初起自觉脊背及腰部酸痛,并逐渐加重,7月19日在市某院X线摄片检查诊断为“第一腰椎唇状骨质增生”。曾经西医及针灸治疗,疼痛时作时止。近日脊背冷痛,以清晨起床时为甚,痛甚汗出,舌淡苔润,脉沉紧。此乃少阴虚馁,督脉失养所致,治以温肾阳而补奇经。
处方:生麻黄6克,细辛3克,淡附子、鹿角胶(烊)各9克,狗脊12克。
七剂后痛减,复服七剂后痛愈。三年后随访,其间未发生过剧烈疼痛。X线片仍示骨刺存在,无明显变化。
按:督脉者,贯脊属肾,维系人身元气,当督一身之阳。少阴肾阳虚馁,无以温养奇经,故现脊背冷痛之证。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狗脊、鹿角胶。麻黄祛寒邪,附子温命门,细辛外可散太阳之寒邪,内可温少阴之虚寒,狗脊、鹿角胶助阳而补奇经。诸药合用,故能取效。
例三:咳喘(慢支、肺气肿合并感染)
常某,男,59岁,住蚌埠市报社印刷厂宿舍。1983年12月22日初诊。
素有痰饮宿疾,两天前感寒诱发,畏寒、咳喘,痰粘色黑,咯出艰难,胸闷,腰脊酸痛,大便溏薄,苔薄白,脉沉细。X线胸透提示:慢支、肺气肿合并感染。此乃肾阳不足,外寒引动内饮之证。治以温阳化饮,纳气归肾。
处方:生麻黄、淡附子各6克,细辛、沉香(后下)各3克。另以五子定喘合剂雾化吸入。三剂而平。
按:《素问·咳论篇》曰:“肾咳之状,咳则腰脊相引而痛,甚则咳涎。”本例肾阳不足,复感寒邪,引动内饮,使肺失宣肃,故咳喘症作。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助阳解表,加沉香以纳气归肾。复以五子定喘合剂(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杏仁、桃仁)宣肺化痰,肺肾同治,疏补共进,故仅三剂而咳喘告愈。
体会
《伤寒论》方之应用,各药之间的比例很重要。如本文第一侧偏头痛,“巅高之上,惟风可到”,故用麻黄、细辛之辛味散之,但轻扬之剂,又不可过用,恐其升散太过,所以麻辛附的比例为1:1:3。
第二例脊背冷痛,除肾阳虚馁、督脉失养外,尚与天气转寒有关,“风冷乘之,脉不得通”而现冷痛之证,故本方加重麻黄用量以祛寒邪,其比例为2:1:3。
例三咳喘乃肾阳不足,外寒引动内饮,所以温阳化饮是其关键,麻、附之比是2:2,细辛用1,外可助麻黄散寒化饮,内可助附子温阳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