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科举考试“连中三元”是怎样一种荣耀?
在古代,自从有了科举制度,寒门子弟也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几乎可以说是读书人走向仕途、实现人生抱负的唯一途径。今天的高考跟古代科举考试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首先说人数,都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每年几百万的录取人数跟古代每三年录取两三百进士的科举考试相比,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了。其次,现在的高考,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你考上了大学并不能直接改变你的命运,学校三六九等,即便你考上了清华北大,毕业后也不能直接为官,大多数也得自己找工作。而放在古代,中了进士便可直接为官,运气好的可以留在中央,运气差的最起码也能外放个县令当当,这可是真真切切的光宗耀祖呀。无论对自身社会地位的提升还是物质财富的提升,古代的科考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说都是质的飞跃,是真正的鲤鱼跃龙门!
科举考试有多难?对于一般人来说,能中个秀才就不错了,十里八村不出一个秀才也很正常。洪秀全聪明吧,不也是连个秀才都没捞着。中了秀才,见了县太爷不用下跪,犯了罪也能免受皮肉之苦,还能免除徭役。
如果你中了举人,就说明你家祖坟烧高香了,可以大摆宴席庆祝一番了。县太爷会向你发来贺电,真的,县太爷真的会仰慕你的大名,亲自到你家来恭贺你的。到了这里,你虽然没有直接为官的资格,但如果哪天朝廷哪个地方职位出现空缺,正好你又名声在外的话,恭喜你,你就可以走马上任了。明朝大才子徐文长,终其一生,都没迈进举人的门槛。如果你还是不能充分理解高中举人有多荣耀,你可以看看《儒林外史》,看看范进是怎么疯的。
如果哪天你发现你家坟头上冒着青烟,很可能就是因为你中了进士了,你家老祖宗都忍不住要出来恭喜你这个孝子贤孙了。温庭筠有才吧,没考上进士;左宗棠有才吧,也没考上进士。你不要笑,这很正常,在中国历史上没考上进士的才子多了去了,可不止这两人。进士及第,按照考试成绩,少数人就可以入翰林院了,任翰林院修撰、编修、庶吉士。成绩再往后的,你就会被外放到地方上任知县,当父母官了。你有足够的理由去炫耀,因为你是天子门生!
三年一殿试,你如果能在这场考试当中拔得头筹,获得天子的青睐,那么你就是“状元及第”,这是千千万万读书人想都不敢想的荣耀,只能在梦里过过瘾。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是专门为你写的,你的名字会传遍大街小巷,知州知府知县都会登门拜访,王公贵族家的千金甚至皇帝的女儿都会抢着跟你结亲!王安石、苏轼、于谦、王守仁、徐阶、张居正、刘统勋、纪晓岚、曾国藩……这些能臣才子统统都没资格获此荣耀。状元及第,太难了!
如果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第一(分别称为解元、会元、状元)同时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会是一种怎样的运气(很大程度上真的是运气,即使你才再大,你也难以保证能同时获得三级考官的最高认可)?这么说吧,在中国的历史上,自有科举取士以来,只有一十六个人获此殊荣,他们分别是:唐朝的张又新、武翊黄、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岩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黄观、商辂、李骐,清朝的钱棨、陈继昌。不对呀,我怎么好像一个也没听说过呀,难道是我孤陋寡闻了,还是一不小心暴露了我的没文化?都不是,连中三元,真的已经花光了他们所有的运气!至于连中三元带来的荣耀,你尽可以发挥你无穷的想象。通常,在金銮殿上,皇帝陛下都会戴上眼镜,然后挥一挥手:“那谁谁,你近前来,让朕好好瞧瞧!”然后手拉着手带你一块儿到后宫去用膳,然后再把自己最喜爱的公主嫁给你,成为皇上的驸马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