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作品欣赏入门(十三)
雕塑作品欣赏入门(十三)
撰文|银牌艺术馆
顾问|吴志鹏
第四章 雕塑艺术欣赏要点之一
雕塑作品的欣赏,可以从很多的维度来进行,不同的观者会有不同的关注点,不同的体验。
比如说,可以从前面介绍的雕塑作品的分类入手,通过分析作品的材质、功能、风格、技艺等,获得审美的体验,并进一步领会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主题诉求。
爱德华多·特雷索尔迪(意大利)作品
又比如说,通过了解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作者的作品,从而感受不同的精神内涵与形象趣味,行走一段愉悦的艺术鉴赏之旅。
《大卫》米开朗基罗(意大利)
在本章,我们打算从两个方面入手,来阐述雕塑艺术欣赏中的一些要点,给广大雕塑艺术爱好者一些参考与启发。
我们认为,雕塑艺术欣赏所带来的审美体验,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心灵上的响应,二是视觉上的辨识。
所谓心灵上的响应,就是在观赏作品的过程中把握创作者的精神内核,从而获得审美与情感上的共鸣。
艺术创作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情感是一切艺术形式最根本的起源。雕塑,也是如此。
《受伤的亚马逊女战士》古希腊波利克里特斯原作
收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许多时候,当我们面对作品时,我们就已经能够自然而直接地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冲击。而同时,如果我们能进一步了解和理解作品背后的内质,例如作品的主题、内容以及作品问世之后的经历,创作者的风格、动机、缘由乃至其个人生平,创作过程的时代背景,不同时期对作品的评价与解读等等......,这些构成了作品的“基因”特征,了解的越多,观者就越能够领会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与精神诉求,越能够与创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就越能够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与精神张力,这就是所谓“艺术的最佳魅力在于共情”!
而这一切,就是雕塑艺术作品欣赏过程中的愉悦与乐趣!
《先知哈巴谷》多纳泰罗(意大利)
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乔托钟楼的北边神龛内
米开朗基罗的《哀悼基督》与贝尼尼的《圣特雷莎修女的狂喜》都是雕塑艺术史上的经典名作,两者都富含着饱满的精神张力。
《哀悼基督》表现的是圣母面对耶稣基督的尸首,沉默哀悼的场景;而《圣特蕾莎修女的狂喜》则说的是十六世纪西班牙的圣特雷莎修女梦见天使将一支代表上帝之爱的金箭刺入她的胸膛的故事,在拔出金箭的瞬间,她的肉体剧痛难忍,心灵上却又无比的喜悦。
同样是表现痛苦,观者获得的精神感受却截然不同。
米开朗基罗所处的文艺复兴时期,追求复兴古罗马的理性、完美、均衡、静穆的艺术风格,而米开朗基罗作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而被奉为圭臬,但他的一生并不是只有鲜花和掌声,而是经历了不少生活的磨难,他比较暴躁的性格也使他和许多人格格不入,惹来不少非议。他本人又是一个无比执着的人,对艺术的全心投入使他的生活近于苦行,甚至曾经为了创作数月不脱鞋子。这样的一位艺术家,其身上散发出的是一股难于言表的悲情气息,这种悲情气息深刻地渗透到了他的作品之中,并使他作品呈现出一种坚硬刚毅的风骨。
米开朗基罗自画像
因此,当我们观赏《哀悼基督》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感同身受,泛起一股哀伤的情绪,且难以自己。然而我们发现,圣母的脸上其实是平静如水的,没有一丝哀伤的神情。作为一位母亲,丧子的悲痛无疑是彻入心骨的,然而她知道他儿子的死是一种为了世人的崇高奉献,于是作为天下之母的博大慈爱使她呈现出无比的安宁,这种安宁更是通过文艺复兴典型的理性、均衡、肃穆、稳定的造型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显得坚定刚毅而硬朗。所以,这件伟大的作品让观者既体验到深深的哀伤之情,又领会到无比的崇高之意。
《哀悼基督》米开朗基罗(意大利)
贝尼尼时代盛行的是张扬、奔放、灵动、富丽的巴洛克风格,而贝尼尼更是其中的翘楚,因此我们看到,《圣特蕾莎修女的狂喜》在造型上充满了夸张的动势,人物的体态扭曲生动,细节上也有了更多的雕琢感,比如说衣服的褶皱显得更加繁复,更加曲折。
《圣特蕾莎修女的狂喜》贝尼尼(意大利)
而贝尼尼一生受到皇室与教廷的推崇,养尊处优,在他的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种志得意满、眉飞色舞的神采,也体现出更多柔美、润泽的特征,即便是背景环境,都显得富丽堂皇。虽然遭受了肉体上的痛苦,但由于感受到的是上帝之爱,圣女脸上的神情更多的是带着一丝欢愉的沉醉与迷幻。这一切,使作品凝聚起了一股指向人心的精神引力,观者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了其中。
贝尼尼画像
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身上深深的伤口,是中华民族永远无法忘却的苦难记忆。如何表现那个惨绝人寰的场景,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用他的作品刺痛并揪住了观者的心。在他的《南京大屠杀》组雕中,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剧痛而绝望的气息,令人窒息。作者并没有过多刻意去追求细节技巧的工致与雕琢,甚至连表面机理都是粗粝而坎坷的,从而强化了这种压抑灵魂的窒息感。而这种窒息感之后,又令人涌起一股血脉贲张的敌忾之气。因此,面对他的作品,过多的解读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观者的感受已经已经是如此的深刻、沉浸而又不言而喻。
《南京大屠杀组雕》(局部)吴为山
有的时候,我们并不见得能够明白作品的创作意图和主题诉求,可当我们面对作品时,我们却无法视若无物、心如止水,而是在心灵深处会不自觉地“咯噔”一下,荡起一丝涟漪。而,这就够了!
《最天使》瞿广慈
而另一些作品,尤其是一些抽象风格的作品,也许连作者也没有想过要表现怎么样的主题,抒发怎么样的情感,然而,依然能让我们浮想联翩,心生波澜。
考尔德(美)作品
这,就大概就是艺术的魅力!(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