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生教授:中医学者既要是书生,又要是医生 | 周志远
已故伤寒大家李培生教授认为,一个中医学者,既要是书生,又要是医生。作为书生,就要多读书,多写作,能由博返约,食能消化;作为医生,就要学以致用,服务于临床,替患者解除疾苦。
李培生教授提倡的中医师读书的原则是:基本书籍反复读,实用书籍重点读。基本书籍是指《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温病条辨》《温热经纬》这些中医的经典书籍。为了练好基本功,这类中医书籍,务必要反复熟读,书中的重点内容,要能熟练的背诵。不但初学者应该这样,即便从医多年者也不可以有半点松懈。实用书籍是那些受到很多人认可的医学书籍,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李东垣的《脾胃论》等,这些书籍,要重点读。有些书籍,如《千金方》《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等,应该在学好中医基础之后,再反复研读。
我认为李老提倡的这些学习中医的原则非常的中肯与实用,只是时过境迁,李老推荐的这些书单有修改之必要。基本书籍除了中医经典之外,尚需要纳入《实用内科学》《中华本草》《实用中医内科学》等现代经典著作。其中的《实用内科学》是西医专著,在当代,学中医者应该对西医有基本的了解。能将中西医融会贯通当然是最理想的,倘若无法融会贯通,起码也要有一些西医的基本功。博学方能减少误诊误判。医生与人的生命打交道,最怕的就是发生误判。一旦发生误判,不但患者的健康得不到保障,医生自身的职业安全也得不到保障。艺不压身,多学一些东西,不但能使患者受益,也能让我们自己受益。
术业有专攻,现代中医也要分科。我个人挺反感那种认为一个中医师就等于一个全科医院的说法,这个牛皮吹得太大了。人类疾病有25000多种,光记住这25000多种疾病的病名,大概就要记忆10万字以上。人类大脑还没那么发达,任何一个医生,都只可能对少部分疾病有经验。一个医生能精通几十种疾病的治疗就已经了不起了,号称什么病都能治疗的医生,其医术和诚信都值得怀疑。
所以大多数医生最终都是需要在学习完基本功后,逐渐在临床实践中,成为专科医生的。那么一个专科医生除了需要阅读以上的这些经典著作之外,还需要经常阅读专业领域的专业著作。比如笔者研究肿瘤,就要对肿瘤医学方面的专著有所了解,对某些重点的肿瘤医学著作要反复读。这些都应该被当作基本书籍反复阅读,无论是低年资的中医学者还是高年资的中医学者,都不能例外。我们应该把六成以上的阅读时间分配到这些基本书籍的阅读上。
我以前非常的希望自己能够熟悉各种疾病,到了现在这个年龄逐渐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妄想。即便是肿瘤这一种疾病,都需要实事求是的以多学科协作的态度去对待。奢望具备解决所有健康疾病的能力,完全是在自欺欺人。一个人的精力非常有限,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协作的社会。我们要勇于承认自己只是这个分工协作的社会中的一环,能把自己专长的问题解决好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虽然患者确实期待某个医生能够全知全能,通过接受某个医生一站式服务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我遇到的患者和患者家属中,甚至常常会有一些人希望我本人一站式服务解决他们全家人的健康问题。但是医生自己应该明白,这永远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没有医生能够厉害到可以解决患者的一切问题的程度。医生若大包大揽的去解决患者的一切问题,是对患者最大的不负责任,因为这是在以不专业的态度来拿患者做人体实验。
李老说医生也是书生,要勤于写作。我对他的这一说法非常认可。医生有向社会进行医学科普的义务。社会大众对医学缺乏了解,对医生这个职业缺乏了解,求医问诊很盲目。也有一些患者思想比较守旧,死守住一些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该被淘汰掉的观念——比如我上面提到的认为一个中医师是一个全科医院可以治百病的观念,就陈旧有害。抱持这样的观念的人看不到社会的发展,看不到医学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积极意义,很害人。我们就有义务对社会大众进行科普教育,促进普通人改进他们的认识。
李老认为医生应该勤读书,勤写作,勤临床,读书增进知识,写作可以帮助医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认识,同时帮助到社会大众。而临床治病,则可以帮助医生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这些观点都非常的中肯。
我狗尾续貂的补一句,我个人认为中医学者还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勤于思考和总结。医学的进步是缓慢的,个人医学素养的提升也很难一蹴而就。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医者要懂得厚积薄发的道理,要沉潜得下去,守得住寂寞,在读书写作和临床实践中,在思考和总结中,逐渐的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