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读书随笔:让孩子感受到教室没有害怕
最近通过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草根教育家,这就是美国最佳教师——雷夫。为何雷夫能够近30年一直坚守在洛杉矶市霍伯特小学的第56号教室,就在于他的眼里只有学生,学生是他的一切,他也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了何为真正的教育。
不让孩子掉进应试教育的陷阱
其实无论是西方的教育还是中国的教育,对于考试都是不可回避的话题,为此太多的教师让自己掉入了应试教育的陷阱。有太多的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自己每天的教学任务教师为了教给学生知识,然后为了应付各种考试,这种做法已经背离了教育的本意,让学生感受不到教育的快乐,教育的眼里已经没有了学生。
雷夫是应试教育的坚决反对者,他不赞成以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评价教师的行为,同样极力反对以分数来评价学生。雷夫认为对于教师更为正确评估是教给学生哪些一生受用的能力,同样学生面临的真正考试,不是学年末的那张试卷,而是学生离开教师十年以后的表现和结果。
雷夫的还有一个值得学习的地方就是,让他的学生每年至少三个月在外旅行,只读文学著作,不读教科书,每天下午让学生学习音乐和艺术,并且没有家庭作业,另外让棒球成为学校的宗教。
反思: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是如此地畸形发展,从进入幼儿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围绕着高考而踏上了漫漫考试之路。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为此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开展就是为了考试,至于学生的道德品质、艺术素养、人文精神等等,已经被无情地抛弃了,在这种病态教育下只能造就知识的怪才、不合格的社会公民,这是极其危险的事情!
让孩子自己要学会拯救自己
不知是哪位专家曾经创造了这样一句经典之语: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学生。正是由于这句不负责任的话,让很多教育工作者深受困扰。可是雷夫的观点让大家找到了共同语言:我不认为我能教好所有的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去教好每一个学生,但有些学生是教不好的,就像大夫拯救不了每一个生命一样。
的确,雷夫的观点再一次告诉我们,人和人之间是存在个性差异的,你不可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变得很优秀。作为教师的职责就是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学会拯救自己的灵魂。
反思:在没有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之前,我们或许还活在教育的谎言之中,“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曾经成了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曾经因为孩子出现掉队情况而深深自责。
如今雷夫老师的一席话仿佛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孩子实际上是存在个性差异的,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科学家。其实有时我们对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理解,往往狭义地认为学习成绩不掉队,也就将提高学生成绩作为了教育的根本目的。现在看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古语还是很有道理的。
让孩子感受到教室没有害怕
通过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不是第56号教室拥有了什么,而是因为它缺少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雷夫努力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学生可以信赖的依靠。
为何第56号教室会创造奇迹,就在于雷夫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平等关系,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彼此信任”的氛围,才会让雷夫与学生之间彼此心灵沟通,相互交心,最终让教育变得真实而且有效。
反思:雷夫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彼此信任的关系,所以孩子们不会在教室里感受到害怕。可是看看我们的教室又给孩子们带来什么,一些领导或有经验的老教师会经常告诫年轻教师,不要和学生们太亲切了,学生不害怕你可就麻烦了。于是,孩子们看到的老师几乎都是板着面孔,不苟言笑。孩子们就是在充满恐惧的教室里度日如年,那还有幸福和快乐而言。
再来看看雷夫老师,他采用的就是“以柔克刚”的方式,给予孩子更多的是慈悲为怀。正是由于教室里没有了害怕,孩子们才会感受到阳光、雨露、温馨、和安全。
总之,第56号教室之所以会创造奇迹,就在于雷夫老师是一位心灵的导师,在他的眼里没有漂亮的校舍,没有耀眼的荣誉光环,只有天真烂漫的孩子,他教会了学生一生受用的技巧、完美的人格和坚强的信念。如果我们的教育眼里也有学生,才会让我们的教育变得自然朴素。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