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
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
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
夫东垣发脾胃一论,便为四大家之首;丹溪明滋阴一着,便为治劳症之宗;立斋究明补火,谓太阳一照,阴火自弭。
斯三先生者,皆振古之高人,能回时之习尚,辟岐黄之心传者,然皆主于一偏而不获全体之用。
是以脾胃之论出于东垣则无弊,若执东垣以治者,未免以燥剂补土,有拂于清肃之肺金。
滋阴之说出于丹溪已有弊,若执丹溪以治者,全以苦寒降火,有碍于中州之土化。
至于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此实一偏之见,难为古人讳者,而后人沿习成风,偏重莫挽,凡遇虚火虚热,阴剧阳亢之疾,辄以黄柏补肾,知母清金,未能生肾家真水而反以熄肾家真火。
夫肾者坎象,一阳陷于二阴之间。二阴者,真水也;一阳者,真火也。肾中真水,次第而上生肝木,肝木又上生心火。肾中真火,次第而上生脾土,脾土又上生肺金。
故生人之本,从下而起,如羲皇之画卦然。盖肾之为脏,合水火二气,以为五脏六腑之根,真水不可灭,真火独可熄乎?!
然救此者,又执立斋补火之说,用左归、右归丸,不离苁蓉、鹿茸、桂、附等类,而不顾其人之有郁火无郁火,有郁热无郁热,更不虑其曾经伤肺不伤肺。
夫虚火可补,理则诚然,如补中益气汤,用参、芪、术、草之甘温以除大热。然苟非清阳下陷,犹不敢轻加升、柴、归、姜辛热之品,乃反施之郁火、郁热之症,奚啻抱薪救火乎!
余唯执两端以用中,合三部以平调。
一曰清金保肺,无犯中州之土,此用丹溪而不泥于丹溪也。
一曰培土调中,不损至高之气,此用东垣而不泥于东坦也。
一曰金行清化,不觉水自流长,乃合金水于一致也。
三脏既治,何虑水火乘时,乃统五脏以同归也。
但主脾、主肾,先贤颇有发明,而清金保肺一着,尚未有透达其精微者,故余于论肺也独详。
此治劳之三本,宜先切究也。
——《理虚元鉴 · 治虚三本》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