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选官标准

唐代的选官标准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14-03-12 08:00

  《新唐书·选举志》提到,唐代选拔官员的条件有四个方面:一是身,即身体相貌要丰满高大;二是言,即言谈要雄辩有理;三是书,指书体法式要刚劲美观;四是判,判案文辞要优美通畅。凡是到吏部考试判文合格进入科第的称为“入等”,考试拙劣、不合格的称为“蓝缕”,选期未满而参加考试诗赋文章三篇,合格者称为“宏辞”,试判三条合格的称为“拔萃”。选中的人即可以授官。

  既然考试以书法为条件之一,因此,唐士人没有一个不擅长书法的。既然以写判文为重要条件,因此,唐士人没有一个不学习熟练判词的。而写作判语,必须用四六文体,对偶齐整。因此,士人非读书广博善于写文章就不能入仕。朝廷宰相每启奏或草拟诏命等事,亦需要用上数十句对偶文字。写判词时,用世俗间喜欢论说琐细的故事,夹杂着诙谐滑稽的语言,则称之为“花判”。不像今日人们握笔据案只签上一个名字就可以了。宋初写判词还有唐代的遗风,后来文章由骈入散,士人习读应用皆忽视骈体之作,经过长久时间,四六文体的判词也就革去不存在了。

  唐代选官及其标准实为政治与文学的关系,两者互为影响。唐制选拔官员的途径很多,主要有三个。

  一是门荫入仕,即以父祖任高官,其子弟以荫庇而获取官职。二是流外入仕,即在政府中任吏经一定年限,得从流外转入流内任官。三是由科举入仕,即士人经过府州考试推荐再经省试合格而入仕。以贡举选士而言,省试还须经两重考试:应举人须先经礼部试,取得科第;然后再经吏部试合格方得任官。礼部试仅获得科第,取得出身,还须经最终的一次吏部选官考试合格,才能铨注授官,进入仕途。故吏部选官择人是最重要的一道程序。如韩愈三次经吏部试未能通过,只得应节度使董晋、张建封的征辟去做幕僚,诗人李商隐也由于同样原因,应聘为节度使王茂元的府属,他们都不是由中央正式授官。非若宋以后选拔官员的途径主要是科举,只要进士及第立即可以任命授官。考试制度亦由此趋于简化、严密。

  唐代取士的科举录取人数,每年大约在20人至40人,考试内容着重诗赋文章、才艺学识及判事能力,故士人多博学能文,选择人才亦精选细挑。及至宋代取士,人数比唐代多至数十百倍,礼部考试内容,不得不从简、从易。考试官阅卷亦未暇一一细览。

  政治上选官用人的方法、内容和文章风格上的由骈入散、判语由繁入简,都是随着时移世变而不断演进的。它显然有着自己运行的内在规律。揭示出这一点或对理解唐代取士有着一定的意义。(徐连达)

(0)

相关推荐

  • 唐朝的科举制度

    唐朝的科举制度

  • 在大势所趋下被迫沦为亡唐工具人的末世宰相张文蔚、杨涉

    晚唐天平军节度使(治郓州)张裼有个官至集贤院正字的父亲张君卿,自己也是进士出身,可谓书香门第,家学渊源. 到了他的下一辈,更是了不得,一举出了四个进士:张文蔚.张济美.张贻宪.张仁龟. 张文蔚少年时就 ...

  • 书事 | 宋代坊刻举业书市场的形成

    编者按 前文中有提及官刻.私刻,可能有部分书友很难一下形成直观的感受,故同时刊载一篇知识介绍性质的内容,方便大家进一步了解. 雕版印刷术大致出现于隋唐之际.[1]到唐代中后期,长安.洛阳.益州.江淮等 ...

  • 宋代莆田有没有特奏名状元?

    <莆田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是大型历史知识普及丛书<中国史话>的一个分册,该书由莆田学院的教授.研究员.博士等组成编写班子,并且"编著者除了亲自做田 ...

  • “别字状元”孙家鼐的八言楷书联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产生以来最享殊荣的幸运儿.科举制度始创于隋,至唐而渐臻完备,下迄明清,一直是历代封建皇朝用来考试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制度.何来"状元"一词?唐朝规定,各州.府选送 ...

  • 唐朝官员选拔制度:没在地方当过官的,就没有资格到中央做官

    前言 人才自古以来都是国家的重中之重,作为我国历史上鼎盛的代表的唐代,自然极其重视官员的选拔,目的就是选择正真有用的人才来服务与社会来发展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方面面. 各个朝代选官制度都有 ...

  • 中国科举取士的文官制度领先西方千年,最后蜕化成读书做官不务实事

    导读:科举以钻八股死胡同终幕,揭幕时却是敞开平民参与政治大门的高姿态,象征开明与前进.读书登仕受鼓励, 知识分子士人发达为专业化的, 也最被尊重的一层面:于政治上,文人主轴形成而文治主义走向铸定.二十 ...

  • 包伟民、吴铮强:后世所说的“宋儒精神”,究竟是什么?

    [文/包伟民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吴铮强浙江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一.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从而形成一个新型的士人阶层,是宋代社会结构变迁中引人注目的特征. 科举考试是宋代选 ...

  • 胡仁亮:郴州出土明嘉靖七年《湖广乡试录》考析

    一.明嘉靖七年<湖广乡试录>概况 2000年7月28日,配合灾民安置项目,湖南郴州市文物处对位于郴州市北湖区郴江镇三里田李家坝的一座明代夫妻合葬墓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出土了2套明代古籍 ...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一)先秦时期:世官制 (1)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二)秦朝和汉初时期 1.军功爵制 (1)内容: ...

  • 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一)先秦时期:世官制 (1)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二)秦朝和汉初时期 1.军功爵制 (1)内容: ...

  • 历史干货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

    今天是专题~还有配套练习哟~--历史君 考点  古代选官制度的不断成熟 知识主线1.选官制度的演变时期核心考点史料实证夏.商.西周开始:夏商时期衰落: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1)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 ...

  • 古代选官制度与常见的官名释义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美好梦想.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一旦金榜题名,便可跻身官宦,光宗耀祖,福泽后代. 古代科举考试的意义不在于教育,而是通过科举考 ...

  • 【发车】5月第三车: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周周同行的选基标准

    「周周同行」是且慢为长钱准备的周定投策略, 主理人每周二精选优质基金,为您发车:每周二发文与您聊投资,伴您周周同行,财富与认知共成长! 建议您先阅读以下文章,了解主理人和本策略: #0 如何实现富足的 ...

  • 唐代科举选士,为何投谒荐举之风盛行?(上)

    唐代科举选士,为何投谒举荐之风盛行?(上) 文:枯木 我国的科举制度初创于隋代,正式成熟于唐代,一直延续到清末,是古代皇权时代所能采取的最为公平的人才遴选形式.广大学子通过科举进入统治阶层,一方面朝廷 ...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说到中国的发展,一定离不开古代官员做的贡献,选官制度的应用,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也对我国历史发展影响深远.同样在常识考试中,选官制度的内容也会有所涉及,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我国选官制度如 ...

  • 一文搞懂古代选官制度

    一文搞懂古代选官制度

  • 精品微课|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精品微课|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