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健:30年前,中原农村的生存现状

选自:银盐影像

姜 健,1953年生于河南开封,早年从事音乐。1980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管弦系。1984年,调入河南省艺术研究所从事专业摄影。他的作品关注农村,注重写实,但加入了自己的温情与思索,同时展示了农民生活空间中的现实景观,很好的结合了艺术的表达和图鉴的形式和功能。

然而形式上并不是简单的并置类比,还很好的结合了音乐的节奏感,这可能与他早年从事音乐也有关系。主要摄影作品有《场景》《主人》《孤儿档案》《纱阁戏人》等。

姜健:《场景》
《场景》是我第一部系列影像作品,这部系列作品始于80年代,这张门神是1985年在河南辉县拍摄的,这个开始并没有明确的主题,只是对农村生活场景做了一些记录和描述。其实这些影像小品都是我曾经有过的生活印记。
1970年我随父母到东北一个小山村,大概有两三年的生活经历,而那段生活的经历是实实在在的农民生活。辽宁当时叫“走五七道路”,要五带,我父亲是高级干部,带工资、带户口、带家属、带党的关系、带职务,总之是要到农村最基层的生产队做一个普通社员。我当时只有十六、七岁,两年多的农民生活使我有了一个刻苦铭心的乡村记忆,《场景》就是那段生活的影像回放。
1980年随父母到河南,先在省歌舞团乐队干了四年,后来改行做摄影有机会到河南农村做一些民间文化的采访,看到这些农民生活场景以后勾起我曾经在农村生活的记忆。我发现影像特别适合纪录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我完全沉浸在自己生活纪录的乐趣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拍摄的深入,我发现个人的记忆完全可以转变为公众的记忆,而摄影作品只有在传播中转变为公众记忆才具有了社会意义。《场景》的影像是一个社会空间或历史空间,他可以给后人留下一个生活体验的机会。那么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肯定会有一种感受,如果你没有去过农村,同样也可以在这个空间里找到你自己的感受。
《场景》这个作品拍到1993年在北京当代美术馆做了首展,整整拍了八年,后来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画册,当时选了60幅作品。《场景》成为我最早的系列作品,也应该是我的一部最重要的代表作。《场景》的样式和我本身的工作条件有关系,因为那时候买不起彩色胶卷,虽然我的器材是单位的,但是胶卷也不是随便使用的,所以那时候大部分影像都是黑白的。
《场景》作品完全在河南境内拍摄,因为我的工作就是在河南采访纪录民间戏曲、曲艺、舞蹈,寻找那些文化遗迹,比如说戏楼,采访一些老艺人。我有机会更深入的观看农村的生存现状。
后来我发现在记录个人情感的过程中一不小心也记录了农民向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发展历程。因为在所有的场景里面我们看到很多生活场景是在变化的,比如农村家里的自行车,后来什么时候就变成了摩托车,可口可乐、啤酒瓶什么时候出现在农村家庭,这些生活细节都是社会变革的符号。
像这种充当墙纸的摩托女郎,明星照片的挂历。这些变化都是潜移默化的,通过影像可以非常真实、生动的纪录下来。我觉得影像最大的功能就是记录,记录我们的生活,记录人类生存的历史。影像更多的意义是留给后人看的。
在《场景》拍摄的过程中我经常会给生活在场景当中的农民拍一些留影照,会寄给他们。当时是用135相机和彩色负片,我后来看这些照片的时候发现这些肖像很生动,也很有意思,充满乡村生活的细节。
姜健:《主人》
1993年的时候我把这个作品发展成为我第二个专题《主人》,《场景》和《主人》是套着拍的。1993年有了正式的《主人》的样式,后来我用RB67相机并使用彩色反转片正式的拍摄《主人》,后背是一个黑白,一个反转,当时没有数码,同时拍摄一个黑白,一个彩色的影像。
后来发表的时候有人说黑白的很有艺术感,还是黑白的好,但是我坚持用彩色的。场景用了黑白影像,是一个语言的要素,也是一个当时生活的情境。但我发现彩色影像的信息量更丰富一些,更真实。比如像这样的一个小书包,这个母亲给孩子用一些碎布头拼起来的书包,有红的,有蓝的,有绿的,这就是农村母亲的审美,也在描述着他们的生活细节。

图1

这样的影像如果是黑白的就没有这样精彩,包括这个孩子穿的白花红布的衣服,也就没有了信息。彩色和黑白并不能说谁更艺术,谁好谁坏。你拍摄什么样题材的就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胶卷,或者说你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述。(图1)像这两个女孩穿的红色健美裤,当时有一段时间城市流行红裙子,没过多少时间就流行到农村,农村一直在跟着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彩色摄影就非常精典的纪录了这一社会现象。
图2
《主人》所有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就是生活的发展变化,像这个农民身上穿的都很简朴,但是坐的是沙发,沙发的概念就是城市的象征,因为农村没有沙发这个概念,虽然这个沙发很破旧,但是毕竟是个城市的家具。(图2)到处可以看到女孩子穿红色的衣服,小媳妇,小女孩。
图3
(图3)这个农民一看就是生产队的干部,穿的标准西服,电话,包括在墙上的扇面装饰,和一般的农民就有了一些差异,因为他是从城里当兵回来的。这些老太太还是农村传统的服饰。
像这样的小伙子身着牛仔服,但是里面打着领带,这个都是一种农民的创造。摩托车可以推到屋子里,这个小伙子在外面煤矿打工,现在还是光棍,但是他能买得起摩托车,这里面有很多故事。
所有《主人》背后都有他们各自的生活故事,每幅作品都有三四百字的背景文字。照片的信息量很重要,这个影像留给后人什么信息,你应该留给他们丰富的生活细节,为历史和生活留下真实的印记。
里面有很多细节,环境肖像最重要的就是信息和细节。为什么叫环境肖像呢?首先环境一定是主人公工作的环境,学习的环境,生活的环境,这些都有助于描述肖像的具体细节和这个人的精神本质,当然是通过物质的信息来表现一个人的生活信息。
图4
(图4)这个小伙子和我儿子同岁,当年16岁,特别带有中国农村向城市化进程中典型的形象,因为他穿了一身三件套的西服,还穿了一双皮鞋,后面刘德华的肖像和他有一个呼应。环境肖像是很微妙的,很有意思的,我们在观察影像的时候一定要非常细微的看到这些信息和细节。
(0)

相关推荐

  • 古典风格的乡村生活场景,被他描绘得格外优美!

    ​​ 尤里·克拉波克(Yuri Klapoukh),1963年出生于乌克兰的哈尔科夫.1993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艺术学院.尤里的绘画主要是人物肖像,平时更是全身心投入其中,他最喜欢的主题是融合了俄 ...

  • 欣赏画家勒帕热法国乡村风俗油画和肖像油画

    再平凡,哪怕如尘埃哪怕人生短暂!只要饱含深情之心.敬畏之心仍会像耀世明星指引道路!   他是继米勒之后,唯一能真实生动地再现苦难的法国农村生活的画家 巴斯蒂昂·勒帕热在西方艺术的前进之路上宗教.神灵. ...

  • 30年前的农村,原来是这样!

    30年前, 出门的坐骑都是一头老牛,一辆破车 晃悠晃悠一路赶去集市~ 锅台上装盐或装鸡蛋的葫篓罐和捣蒜的蒜臼子, 风箱,灶膛烟火, 辘轳靶的摇水井,水瓢和大瓦盆 大锅饭长这样,最喜欢地三鲜, 新鲜摘下 ...

  • 30年前的农村还记得是什么样子吗?快点进来看看吧!

    月涵雅韵 诗书涵雅韵,山水有清音! 8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30年前,出门的坐骑都是一头老牛,一辆破车,晃悠晃悠一路赶去集市. 那时候牛车很流行,爷爷在前头牵着牛犁地,山清水也秀~ 踏着夕阳缓缓归来, ...

  • 30年前的农村老视频,仿佛就在眼前一样,80后看完泪奔!

    30年前的农村老视频,仿佛就在眼前一样,80后看完泪奔!

  • 冬日怀旧,30年前的农村照片,淳朴自然

    30年前,出门的坐骑都是一头老牛,一辆破车,晃悠晃悠一路赶去集市. 那时候牛车很流行,爷爷在前头牵着牛犁地,山清水也秀~ 踏着夕阳缓缓归来,每次都会感慨家乡原来这么美丽... 锅台上装盐或装鸡蛋的葫篓 ...

  • 30年前的农村,看得我哭了...

    30年前,出门的坐骑都是一头老牛,一辆破车,晃悠晃悠一路赶去集市. 那时候牛车很流行,爷爷在前头牵着牛犁地,山清水也秀~ 踏着夕阳缓缓归来,每次都会感慨家乡原来这么美丽... 锅台上装盐或装鸡蛋的葫篓 ...

  • 30年前的农村,冬日里最让人怀念的场景之一:传统爆米花

    冬天对于大多数农村人来说,是难得的闲暇时光,大家除了聚在一起唠唠嗑,凑凑热闹,还会弄一些小零食犒劳犒劳一家子,比如这次说的爆米花.在20.30年前的农村地区,村子里常常会有崩爆米花的手艺人来,他把摊子 ...

  • 30年前的农村

    30年前,出门的坐骑都是一头老牛,一辆破车,晃悠晃悠一路赶去集市. 那时候牛车很流行,爷爷在前头牵着牛犁地,山清水也秀~ 踏着夕阳缓缓归来,每次都会感慨家乡原来这么美丽... 锅台上装盐或装鸡蛋的葫篓 ...

  • 30年前的农村,只许看不许哭...

    来源:搜狐网 30年前,出门的坐骑都是一头老牛,一辆破车,晃悠晃悠一路赶去集市. 那时候牛车很流行,爷爷在前头牵着牛犁地,山清水也秀~ 想读更多此类好文章请加微信:zzq6690. 踏着夕阳缓缓归来, ...

  • 30年前在农村留下神秘预言的“赊刀人”,为什么没再出现收账?

    文/乔沐 "他们是游历四方的预言者,也通风水,走阴阳,行于世间的时候永远都身背一包菜刀和剪刀,所过之处所见之事通常都会留下个邪门至极的预言." "这把菜刀你且留下,五年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