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徽州92】环村皆山的歙县里东乡竦坑村
【行走徽州92】环村皆山的歙县里东乡竦坑村
司马狂/文
初闻竦坑之名,是在《徽州五千村》一书中,见到有记载:竦坑村中江姓势大,其余诸姓皆不敌,纷纷外迁。却有卜姓一脉,一直坚守在竦坑。最后竟然被迫改卜为江,彻底融入竦坑江姓。改姓在徽州是常见的,这样同居一村,却因另外一姓势大,而被迫改姓的,在我的印象中,却是仅此一例。于是,对于竦坑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亲身随着正夫兄,一路自歙县县城往竦坑而来的时候,才明白缘何会有书上那种一姓彪悍如此的记载,非他,自然环境险恶所造就。自竦口而入,过了溪头,车子就一直在沿着盘山公路而行,始终就没有那种翻过一座山,就有一个大下坡的感觉。之前一直认为歙南就是被群山所阻隔,到得此间,才知晓什么是真正为群山所阻隔。古时不比如今,山民所赖,唯有些许田地而已,宗族兴旺则村子能兴盛啊!
古人曾说,十里不同俗。到了竦坑才发现,果不其然。仅是从建筑的设计上,虽然竦坑没有脱离徽派建筑的核心特点,却有着自己非常鲜明的特点。一个是竦坑的天井,与徽州地区旁的地方截然不同。徽派建筑的天井大多开在屋顶之上,雨水自天井落入,谓之四水归明堂。人坐堂前,品茗听雨,那才是真的享受。而竦坑的天井,却是开在正面那堵墙的上方。天井有大有小,有长方形的,亦有正方形的,不一而足。不知是什么缘故,使得这里的人们,营建房舍的时候,会采用这般做法来设计天井呢?
其二,则是竦坑的老房子,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末做的房子,大多数是在门楣之上,或雕或书,写上四个字的成语。寻遍整个村落,做传统徽派砖雕的,也没有几家。其实,这样子写上成语,倒也颇有些文化底蕴。徽州别处虽也有以四字成语为门楣装饰物的,但那基本上都是读书人家。也有部分村落是以那种多字结合,或者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有含义的字为主。但如竦坑这般几乎家家户户都写上四字成语的,属实少见。不知道是否是受了一山之隔的绩溪上庄的影响,毕竟那里是徽州大贤胡适之先生的故里。
村里的路,大多已经水泥硬化过,但那水泥底下,应当是藏着石板路的。转到非主干道的巷子中,石板路依旧保存完好。两旁的古宅也更多一些,不像主干道上多是林立的新房。只是那些老宅子,有些空置得久了些,都贴出了安全警示牌来。有户人家的“墙拉键”树在正门两旁,铁钩上端,各有一只振翅欲飞的小鸟,栩栩如生,只是铁锈斑斑,束缚住了它。误闯进去的老宅子,梁上悬着几只火腿,一层白白的毛遍及整条腿,明显是醭毛了。不过,老饕们知道,一旦把那些白毛去掉,这条陈年老火腿,味道定然好极了。
翻阅《歙县志》关于竦坑的记载有限的很,大多数都是解放后的内容。其实竦坑是个非常神奇的地方,这里的主要姓氏是江,他们是济阳江。传说其明朝时候的先祖,自牌头往上庄而去,路过竦坑。随便寻了处干净的地方,打了个火堆,烧水吃干粮。待到第二天回转此地,蓦然发现那个火堆依旧暖烘烘的,于是觉着这里是个好地方,便迁居至此,不过这只是传说而已,但竦坑江氏自明朝万历年间迁居到此,却是无误的。此后几百年间,江姓人丁兴旺起来,渐成旺族。到清朝时期,这里就有济阳家庙、叙伦堂、继述堂、树德堂四个祠堂,奈何,如今都不见了踪迹。正夫带我至里竦坑一处被两座房子夹在中间,徒留一个门框和半堵墙的遗址,告诉我这里便是以前的济阳家庙。哎,真是岁月更迭,历史潮流挡不住啊。
走了这么多的徽州乡村,我竟然头一次在一个僻远的山村里,见到了插IC卡的公用电话,这着实让我惊讶了一番。这座小小的电话亭,从一个侧面反应了竦坑在进入新时代之后,整个村子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知道,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电话亭,已经是在2000年以后的事情了。你别看如今的竦坑只是一个行政村,在1992年以前,它也是个独立的乡。根据1987年出版的《歙县地名录》所载,竦坑乡有人口472户,2324人。再往前追溯,仅竦坑一个自然村,在清朝康熙中叶,就因为人口众多,分成里外两个村落,各自在竦坑之名,加上“里、外”二字。
你能相信,一个僻处歙县里东乡的山村,它的中心村中就有三座学校嘛?竦坑村中就有三座学校。外竦坑的学校,是以前竦坑乡中心小学,竦坑乡所辖平坦源、里竦坑、外竦坑三个行政村,二十几个自然村的小朋友,三年级以后都要汇聚至此。如今,这里改建成了竦坑村的老年活动中心。里竦坑的小学,是以前的里竦坑村小,如今改成竦坑村村民委员会。在如今的竦坑村中间位置,那是以前竦坑乡中学。篮球架兀自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周遭已然大变样,这就是时间悄无声息的变化。
竦坑村层峦叠翠,山高林密,又处歙绩二县交界之处,革命战争时期,自然就成了游击战最好的去处。早在1939年竦坑人江继山就以行医的身份在这里进行革命活动。其后有自新四军总部来的北大政治系女学生胡桂英也来到竦坑,与江继山以夫妻身份作为掩护,一起开展革命工作。后遭叛徒出卖,两人先后不幸牺牲。再加上另一位牺牲在竦坑一带的游击队员马淦礼,三位烈士合葬,建成竦坑烈士墓。
按照写《行走徽州》这个系列的习惯,我应该会谈一谈村名的由来。但竦坑村名之由来过于简单了,并没有多少谈资。其背倚竦岭,竦岭之下,有平坦之地,可供居住,于是便得名竦坑。穿村而过的河流,原本称为竦源,如今却被叫做双竦河,此双竦者,或许是竦坑与竦口吧,具体也无从考究。硬要给一个合理解释的话,那只能是竦者,耸也。高耸入云的山岭,叫做竦岭也不为过吧。
正夫告诉我,竦坑每年的农历十月半,还有个特殊的节日,叫做庆丰节。这时节,正好是秋收的好时光。于是忙碌了大半年的村民们,会在这时候裹上很多裹粽(竦坑的端午节也是不裹裹粽的),然后杀猪宰牛,呼朋唤友,大家一起痛痛快快的庆祝这丰收喜悦的好日子。只是,每到这时候,总是琐事羁绊,始终不能成行,颇为遗憾。待有成行那一日,再写一篇竦坑的庆丰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