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康平:一曲悲歌天际回,长平之战罪与罚
前情
长平之战罪与罚
周康平
《博弈》的作者以诙谐的手法将长平之战描写得既简洁又不失生动。我们由此看到了这场战争两个主角人物的对决形象:一个不自量力,一个残酷无情。胜负毫无悬念,悲剧却惊天动地!
一将无能,害死三军。这个标签贴在赵括头上,似乎一点也不冤枉,像是为他专门“量身打造”。浅薄浮躁的赵括,刚愎自用,用他纸上谈兵的幼稚,将本可有一定实力与秦国一拼高下的赵国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后来,虽说赵国名将李牧在邯郸之战歼秦20万军队,看上去报了一箭之仇,但也无力挽赵国大厦于既倒,让人感觉那更像是一种回光返照之举。
说赵括是四十余万赵军被屠的罪魁祸首,好像一点不为过。然,这样草率定论一场规模庞大的历史战争,显然有些肤浅。如果将全部罪责让赵括来背锅,太有失公道。不错,导致四十万大军被坑杀,赵括肯定难辞其咎,但我们不能将全部责任或者说是主要责任堆在赵括头上。不管怎样,他只是一名被授命的主帅。是谁给了他那么大的权力?赵王也!不合乎赵王心意,不让赵王喜欢,赵王会赋予赵括三军主帅的位子么?当然,赵括对赵王的想法自是比谁都理解得透彻明了,怎能不投其所好?加之赵括那不知天高地厚的本性,更是会拼起老命朝赵王所想的道路快马加鞭。说到底,赵括只是老板的一名首席执行官。如此,就注定了这场历史悲剧的不可避免。
冤有头,责有主,赵国四十余万战俘落到被坑杀的惨境,怪不了天,怪不了地。他们的冤魂与其找赵括索命,不如去阎王爷那找他们的国君赵王算帐。真正导致长平之战惨败的,表面上罪魁祸首是赵括,但不可饶恕的却是赵王。长平之战,赵王犯有三大低级至极的错误。一是不该有捡便宜的“心理”。上党,本不是赵国的地盘。这个地势险要的上党,原本属于魏国,是一个兵家常争之地。秦国为争得此地,已和韩国打得不可开交。求和的韩国本是将上党拱手相让于秦国了。不服秦国的上党守将冯亭,却将上党送与赵国。这看似是一个大便宜,殊不知,天上哪有掉馅饼的好事。利令智昏的赵王,却看不到这层利害关系,只顾满足他的贪婪。心想送上门的肥肉,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就不想想秦国人的肥肉,是能白吃的么!赵王像八百辈子没发过横财似的,不顾一些大臣的反对,伸手就将上党这块肥肉捡到了怀里。
想白捡上党于怀,哪有那么容易的事。这分明是不知天下老大是谁。从老虎嘴里抢食,这还了得。秦王即发兵攻赵。秦将王龁率秦国大军攻势如潮,趁势将战火烧到赵国的领土上,人家还说他是出师有名,属于正义之师。这让赵国哑吧吃黄连,有口说不出,只好被迫应战。
与秦国作战的赵国,抵挡不了秦军旺盛的气势,带兵抵抗的名将廉颇,也未能保住上党。面对攻势凶猛的秦军,廉颇率领的部队,节节败退,丢了好些座城池。这不是老将军指挥能力不行,也不是三军将士不够拼命,只怪进攻的正是秦国的虎狼之师,士气正旺。在敌强我弱,接连失利的情形之下,老将廉颇找到击败秦军的法宝:固守营垒,稳据城池,避其锋芒,坚壁不出,以逸待劳,伺机反击。这无疑是一项正确的军事决策。在后方求胜心切的赵王,自以为是,看不清自己的实力有几斤几两,这是他的一大致命死穴。作为一国之君,在做出关乎国家重大决策的判断时如果两眼模糊,轻率而为,就如同在钢丝上跳舞,是最为可怕的事情。在当时的诸侯七国中,虽说赵国是唯一有能力与秦国掰一下手腕的国家,但赵国的总体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毕竟要低于秦国,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在长平之战的初期,这一事实就明显地暴露了出来。
缺乏军事眼光又拎不清自己斤两的赵王,心浮气躁,急于求胜,对廉颇以逸待劳击其惰归的战略思想极为不满。如果仅是如此,倒也罢了,我们最多只能说赵王是一个对军事指挥一窍二不通的门外汉,还不至于让赵国严重地伤筋动骨,动摇赵国存在的根基。
作为一国之王,不懂军事也不是太丢人眼现的事情,但不应该没自己的脑子。秦国军队拿死守城池不出的廉颇无计可施,聪明的秦王和他的宰相范雎,共生一计,动用他们的情报机关,派出间谍,在赵国广布谣言,说廉颇不出兵与秦国人作战,是有投降之意。秦国一点也不怕廉颇,怕的是猛将赵括。脑短路的越王居然信以为真。本就对廉颇不满的赵王,以此为由,直接喊廉颇背起铺盖卷回家。临阵换帅本是大忌,用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赵括来替换自己,身经百战的廉颇自是极不认可,无奈他这臣子的身份奈何不了压在他头上的赵王。不仅是廉颇觉得赵括不可肩负主帅的重任,就连赵括的母亲也极力反对让赵括去统兵打仗。赵括是什么样的货色,又有多大点儿本事,她这当母亲的自是了若指掌。可惜,固执己见的赵王,对赵母的苦谏置若罔闻,执意让赵括去坐廉颇的帅椅,统兵向秦军发起进攻作战。
极不被廉颇看好的赵括到底是何许人也?其实赵括倒也是个人才,有满腹的军事理论,讲起兵法来头头是道,让他去军事学院做个理论课的教授,倒是他最合适的落脚之处,他却人心不足蛇吞象,偏偏想把帅位坐。他的优势在于对兵法知识的滚瓜烂熟。有关兵法知识,就连他的亲爹赵奢也不是对手。赵奢是什么人?那可是大败过秦军、且能自撰兵法的赵国名将。眼光老道的赵奢,一眼看出了赵括的致命死穴,“纸上谈兵”这个经典成语便是赵奢对赵括的真实评价。赵奢在临死之前对其妻说:“赵括不堪大任,以后千万要阻止他为国带兵打仗。”
眼高手低的赵括,论带兵打仗,确实没有半点摆得上桌面的资本,除了能把兵法吹得天花乱坠外,真是别无长物。他既没有半点儿的杀敌之功,也没有为赵国争得过一寸土地。人们只看到会吹会侃是他的本钱,年轻气盛是他的优势,血气方刚是他的本性,实际经验和作战能力却是白茫茫一片。用现在的话来说,高学历的人并不代表他有高水平,可惜那个年代没人揭穿“高学历”这张牌子下有可能隐藏的就是一个弱智灵魂。不懂军事的赵王更是慧眼全无,被赵括一顿侃侃而谈后,就认定了赵括就是可战胜秦军的不二人选。
相比之下,赵括长平之战的真正对手,白起,绰号“战神”,在秦国为将近30年,出身贫寒,没有令人高深莫测的军事理论知识,却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南征北战,为秦国攻占城池近70余座,为赵国杀敌五六十万,开疆拓土千余里,乃秦国最优秀的将领。只要一看赵括和白起的简历,孰优孰劣,谁败谁胜,就是吃瓜群众也能独眼龙看告示——一目了然,且不说老将廉颇和赵括的母亲了。虽然他们当时还不知赵括的对手是白起,但明白秦军的背后一定有白起!
为了充分体现主子的意念,赵括一上任就彻底推翻了廉颇的战略思想与作战部署,撤换了大批有作战经验的军官,提升了他的一批手下。这正好印证“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时代特色。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赵括尚是一个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人,跟他混的那些军官自然也好不到哪去。既怕有猪一样的队友,更怕有猪一样的主子。上任的赵括,为了让赵王有个好脸色,面对秦军的阵前叫阵,即打开城门,挥兵出击。这正中了秦军下怀。秦将白起脸都笑烂了,心想终于把纸上谈兵的傻瓜蛋给逮到了。没作战经验的赵括,哪是白起这个久经沙场的对手。白起的套路一环扣一环,开始佯装败退,诱敌深入,后凭借坚固的工事,阻赵括进攻的部队于壁垒之下;又派出二万五的精兵,断了赵军的退路,同时还使出了极其老辣的一招,用精税骑兵将赵括的后方粮草基地死死围困,断其粮草补给。然后两翼加击,将越括的几十万兵马围困在一块狭长的地带上。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草粮补给跟不上的赵军,慢慢乱了阵脚。在出现人吃人的情况后,赵括再也支撑不下去了,组织几次突围,均以失败收场。不得已,赵括亲自披甲上阵,组织精兵突围,被层层叠叠的秦军乱箭射死。饥寒交迫又群龙无首的赵军,听信了秦将白起的话:身体力壮的可以到秦国就业,老弱病残的可以回赵国养老。四十余万大军选择了投降,丝毫不知白起内心阴险歹毒,由此产生了中国战争史上最为骇人听闻的坑杀惨案。
白起为什么要坑杀这四十万俘虏?说秦国没那么多粮草管战俘吃喝,只是一个借口;说是为长平之战死伤的秦国将士报仇,也是一个没多少理由可说的由头。本质是白起认为赵国人反复无常,不可信,留着这些俘虏将是一大后患,不如灭之!
一次性坑杀四十余万俘虏,白起真算是一个心黑手辣到家的主。或许他当时并不知道就是他的那一声令下,创造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无人能及的杀俘“先河”。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史,一下被这位无毒不丈夫的将领给涂上一笔野蛮的色彩。天道有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当白起后来被秦王用短剑赐死时,他不服,吼道,“我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有何罪该死?”前来送白起最后一程的监督者说:“你说你无罪,那赵军那四十万降卒呢?”白起猛然醒悟道,“对,我该死!”横剑抹脖而亡。
一代名将白起,结局却比赵括还惨。赵括好歹是万箭穿心,战死于沙场。白起只能在被秦王“赐死”的冰冷短剑里蜷缩于历史阴暗的角落,长声叹息,暗淡无光。
刊发于2021.7.8《劳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