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 濡水注》新考(三)

△又东南过海阳县,西南入于海。

濡水自孤竹城东南,迳西乡北,瓠沟水注之。水出城东南,东流注濡水。濡水又迳牧城南,分为二水。北水枝出,世谓之小濡水也。东迳乐安亭北,东南入海。

孤竹城,约今卢龙县蔡家坟商代遗址。

乐安亭,具体位置不详。【黄盛璋考证:新河最后合濡水在乐安亭南,乐安亭即汉乐安故城。据《乐享县志》:“乐安旧城县东北二里亦名旧镇庄。”今地方讹为大救阵,并有关千救阵之传说故事,乃近代所附会。其他为辽金故址。金予此置乐亨县。但城址全不可考。访间故老,亦皆未见,曾出一铜脾,据云上有六个不识文字,后亦不详下落,当为辽金遗物。其地并无汉代遗物,汉之乐安或在其附近,尚待发现[1]。】

濡水东南流,迳乐安亭南,东与新河故渎合。渎自雍奴县承鲍邱水,东出,谓之盐关口。魏太祖征蹋顿,与泃口俱导也,世谓之新河矣。陈寿《魏志》云,以通河海也。新河又东北,绝庚水,又东北出,迳右北平,绝巨梁之水,又东北迳昌县故城北,王莽之淑武也。

昌县故城,《地图集》将西汉昌城标注于今唐山丰南区治西北处[2]

新河上源为鲍邱水,今宝坻南还有一条小河名鲍邱河,即古鲍邱水之残遗。盐关口即新河西日承鲍邱水源处。新河与泉州渠运道联接,故盐关口必在其东不远.庚水即今州河。巨粱水一般认为即今还乡河[3]。(黄盛璋,1982

新河又东,分为二水,枝渎东南入海。新河自枝渠东出,合封大水,谓之交流口。水出新安平县,西南流迳新安平县故城西,《地理志》辽西之属县也。

新安平县故城,疑与今滦县榛子一村遗址有关。(2011,河北文物局)

又东南流,龙鲜水注之。水出县西北,世谓之马头水,二源俱导,南合一川,东流注封大水。《地理志》曰:龙鲜水东入封大水者也。乱流南会新河,南注于海。《地理志》曰:封大水于海阳县南入海。新河又东出海阳县,与缓虚水会。水出新安平县东北,世谓之大笼川,东南流迳令支城西,西南流与新河合,南流注于海。《地理志》曰:缓虚水与封大水皆南入海。新河又东与素河会,谓之白水口。水出令支县之蓝山,南合新河;又东南入海。新河又东至九濄口,枝分南注海。

缓虚水、封大水、素河,封大水为今之陡河。缓虚水为今之沙河,素河即沂河。“沂”是“素”的音变。(黄盛璋,1982

新河又东迳海阳县故城南,汉高祖六年,封摇毋馀为侯国,《魏土地记》曰:令支城南六十里有海阳城者也。新河又东,与清水会,水出海阳县,东南流迳海阳城东,又南合新河,又南流一十许里,西入九濄,注海。新河东绝清水,又东,木究水出焉,南入海。新河又东,左迤为北阳孤淀,淀水右绝新河,南注海。新河又东会于濡。

海阳县故城,黄盛璋认为即滦县马城遗址[4]。黄盛璋在《曹操主持开凿的运河及其贡献》一文中指出:海阳故城,即今马城,《唐书·地理志》,“平州马城县,古海阳墟也,开元二十八年置以通水运。”城垣基址尚有残存,近年取土,所余日少。一九八一年作者第三次至此城考察时,仅存一剖面,城内汉陶片极多,确为汉城无疑。《中国历史地图集》所示海阳县故城地望亦大致如此[5]。

但若将海阳故城判定为滦县马城遗址则与令支城(约今迁安市倪屯村[6])相距约60公里与注文“令支城南六十里有海阳城者”所述严重不符。

故按注文“令支城南六十里有海阳城者”爬梳相关文普资料综合考量,本文颇疑海阳县故城即今滦县老站遗址。(备注:老站遗址【滦州镇老站村西500米·青铜时代)位于滦河西岸的台地上;1989年调查发现。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米。采集遗物有陶器残片,以夹砂灰陶和褐陶为主,次为泥质灰陶,器表多饰绳纹,可辨器形有鬲、罐、盆等[7]。】

清水,清水令仍名清河。这是唯一未变之河名。《明一统志》。“在乐亭县,西源出马城北,蔡家庄,旧已堙塞。洪武中濬故道,置闸潴水,以通海运。”《滦州志》记清河运洗地名极为详细,最后“至蚕沙口入海,其水极清,人海二十里不溷,亦名清水河,秦汉以来为漕运故道,闸迹尚存,明永乐十八年以运艘遭风罢.”作者曾沿流考察,该志记所迳村庄地名大抵皆在,迳流形势与《水经注》清水合。(黄盛璋,1982)

新河会濡水处,濡水即滦河,但下游经常摆动,现亦不经旧镇庄,相距尚有数里。会濡水处确址更不可考。《乐亭昌志》.“有新河套在县西二十五里,夹于河滦之间”认为即曹操所开新河之遗,今新河套地名尚可访问。新河可能经过这里,但其地并无遗迹.以上关于新河径流实地考察,目前所能做的就是这些,虽一一落实尚有困难,但基本通流方向、部位,大致可以恢复,略如图所示。

这些河都是自北向南流入海。而新河则横绝这些河,并截取其中一部以为运河水渠,横截之处必采取一定措施,所以新河开凿工程比较大,也比较复杂,并且为旧未曾有。“新河的得名大概就是因曹操第一次开凿,可惜记载简略,如何施工开凿,全无可考。《水经注》虽记新河径流较为详细,但对于所过诸河的水工措施,包括堰闸等设计与建筑情况全都未提.在当时条件下能横截这些河流,完全开凿一条人工运河,在水利工程史上不能不认为是一项伟大而稀见的设计与创造,值得大书特书。(摘自黄盛璋《曹操主持开凿的运河及其贡献》[8])


[1]黄盛璋:《曹操主持开凿的运河及其贡献》,《历史研究》,1982年12月15日,第27页

[2]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幽州刺史部),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页27-28

[3]黄盛璋:《曹操主持开凿的运河及其贡献》,《历史研究》,1982年12月15日,第27页

[4]黄盛璋:《曹操主持开凿的运河及其贡献》,《历史研究》,1982年12月15日,第27页

[5]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幽州刺史部),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页27-28

[6]详拙文:《水经.濡水注》新考(二)

[7]河北文物局:《河北文物地图集》(中),2011年,文物出版社,第425页

[8]黄盛璋:《曹操主持开凿的运河及其贡献》,《历史研究》,1982年12月15日,第27页

(0)

相关推荐

  • 《寿光县志》记载中的“台”

    虽说寿光有"十城九台"之说,但远不能涵盖所有,比如县志中关于"台"的记载就有十五处至多,今天整理了一下,如下: 纪台:在今县城南二十五里.<水经注> ...

  • 视记 | 旧河与新河

    搬家前,小区旁有一条河.出了地铁站,经过一座小桥回家,只站在桥上看一看河. 日子久了,自然地生发出那种想更靠近这条河的情结.大约是由于小时候的家就住在河边的关系.于是在那以后,我下班后常会绕道从河边走 ...

  • 海南省地市名称由来

    海南省地市名称由来

  • 乡村纪事:家乡的河堤

    文:潘世川 图:来自网络 故乡村子前面有条河,叫做南新河,水一年四季流淌着,打我记事起,河床也没有干涸过,可能属于汶水水系吧,河水并不浑浊! 河的两岸是数十多米高的大堤,现在早已承包给个人,种上了经济 ...

  • 《水经. 濡水注》新考(四)

    D 濡水又东南至絫县碣石山.文颖曰:碣石在辽西絫县.王莽之选武也.絫县并属临渝,王莽更临渝为凭德.<地理志>曰: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骊成县西南,王莽改曰碣石也.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 ...

  • 《水经.濡水注》新考(二)

    B 濡水又东南,五渡水注之.水北出安乐县丁原山,南流迳其县故城西,本三会城也.其水南入五渡塘,于其川也,流纡曲溯,涉者频济,故川塘取名矣.又南流注于濡.濡水又与高石水合,水东出安乐县东山,西流历三会城 ...

  • 《水经.濡水注》新考(一)

    ○濡水 A △濡水从塞外来,东南过辽西令支县北. 濡水出御夷镇东南,其水二源双引,夹山西北流,出山合成一川.又西北迳御夷故城东,镇北百四十里,北流,左则连渊水注之,水出故城东,西北流,迳故城南,又西北 ...

  • 《水经注》㶟水(北京段)新考(修订稿)

    摘要:<水经注>㶟水清夷水.高粱水段等是研究北京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本文在宏观层面依据相关文献记载着重从时间维度进行比对勘验,中观层面借助Google earth等工具从空间维度进行多 ...

  • 《水经注》卷十三新考(上)

                     一.<水经.㶟水注>(朔州段)新考     摘要:<水经注>㶟水(桑干河)上游基本在今朔州境内.本文宏观层面依据文献记载着重从时间维度进行多重 ...

  • 《水经注》里的溱水之三(卷三十八溱水注略考)

    C △过浈阳县,出洭浦关,与桂水合. 溱水南迳浈阳县西,旧汉县也,王莽之綦武矣.县东有浈石山,广圆三十里,挺崿大江之北,盘址长川之际.其阳有石室,渔叟所憩.昔欲于山北开达郡之路,辄有大蛇断道,不果.是 ...

  • 《水经注》里的浙江(三)----《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C 浙江又东北流至钱唐县,谷水入焉.水源西出太末县,县是越之西部姑蔑之地也.秦以为县.王莽之末治也.吴宝鼎中,分会稽立,隶东阳郡. 钱唐县,西汉的钱唐县应该在灵隐山下.最重要和最明确的证据来自刘真道( ...

  • 《水经注》卷十三㶟水注考略(修订稿之一)

     备注:<水经注>探究系列拙文主要采用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为底本. 一.<水经注>里的桑干河(朔州篇) ...

  • 《水经.伊水注》所涉三涂山、陆浑山、禅渚等考略

    A2 △东北过郭落山. 阳水出阳山阳溪,世人谓之太阳谷,水亦取名焉.东流入伊水.伊水又东北,鲜水入焉,水出鲜山,北流注于伊.伊水又与蛮水合,水出卢氏县之蛮谷,东流,入于伊. 阳山,在今河南嵩县西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