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青年群体对新就业形态的认知与期待

重要发现

“行业分工细化”“网络科技进步”和“消费需求增长”是近年来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青年群体应积极树立新就业取向,善于从新就业形态中寻找新发展契机。

超六成受访青年认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劳动者就业模式更加丰富,就业边界更为扩大、就业选择也更显多元。

新就业形态在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满足美好生活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传统就业形态难以替代的作用,但如何保障新就业形态健康规范发展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平台型创业、平台型就业以及技术性就业是新就业模式的突出特征,电子商务、物流及交通服务、直播带货等成为青年群体最为熟悉的新职业类型。

在新就业形态下,青年群体认为一方面需要从自身出发,更新就业观,加强自身人力资本建设,另一方面也期望政府能够从加强协调、给予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等方面着手,共同促进新职业健康发展。

“发展更健全、更和谐的新时代劳动关系”成为青年群体对新就业形态未来发展的主要期待,对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规则制度,以便使新就业形态释放更大潜力。

更多精彩观点

近年来,在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驱动下,数字化浪潮正席卷全球。在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为核心驱动力的数字经济时代中,互联网推动了传统经济向互联网经济转变,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高度耦合,社会需求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用工和就业市场发生了广泛深入的调整,人们的传统就业观念和工作方式也随之改变。

随着数字经济在我国的异军突起,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就业形态也脱颖而出,从业人员规模迅速扩张,形态种类日趋多样,推动劳动力市场格局和资源配置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技能型、知识型、创意型的新就业形态正成为新的发展趋势。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就业”成为横亘在各国眼前亟待解决的世界级难题。新就业形态的崛起,不仅缓解了我国传统经济中吸纳就业不足的问题,也成为了当前社会稳就业的“蓄水池”、保民生的“稳定器”以及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如何提高就业质量、增加人民收入是新形势下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2021年4月,人民智库在全国开展“公众对新形势下新就业形态的认知、评价和期待”问卷调查,以期为今后各地更好开展促进就业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建议。

#01

“行业分工细化”“网络科技进步”和“消费需求增长”是近年来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青年群体应积极树立新就业取向,善于从新就业形态中寻找新发展契机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伴随新旧动能转换,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迅猛发展,而以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成为新业态新模式升级迭代的关键驱动力。当问及“新就业形态兴起的主要原因”时,超过七成受访青年认为“分工细化,各领域、各行业青睐更专业的从业人才”(77.17%)、“科技进步,新技术、新平台创造出新的就业机遇”(75.05%)和“需求增长,新消费、新场景刺激个性化消费”(70.75%)是新就业形态兴起的主要原因。当前,“互联网+”的通用技术体系正推动互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向传统产业领域渗透和扩散,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下沉与大众消费升级,各领域、各行业对新就业形态的职业化人才需求也更为突出,成为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的重要标志。

另外,青年群体的择业观念变化(62.75%)也是新就业形态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74.5%的受访青年表示新就业形态对自身择业观念有“较大影响”。在当前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青年群体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打破对传统“铁饭碗”“金饭碗”的惯性追求,树立新就业取向,善于从新就业形态中寻找新发展契机。近年来流行的“斜杠青年”群体正是灵活就业、新形态就业的典型代表。

#02

超六成受访青年认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劳动者就业模式更加丰富,就业边界更为扩大、就业选择更显多元

当前,数字智能产业的发展已势不可挡,新一轮技术革命更引发了劳动力市场雇佣模式和组织模式的深刻变化。调查显示,超六成的受访青年认为“专业型、复合型人才需求持续攀升”(64.32%)、“岗位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断增强”(63.16%)和“就业方式、就业渠道日趋灵活多样”(62.27%)、“工作生活界限感消失、日益模糊化”(61.11%)以及“工作包容性更强、准入门槛更低”(60.15%)已成为当前就业的新趋势。这意味着在智能时代发展趋势下,市场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要求日益增高,专业型、复合型人力资本建设迫在眉睫。同时,伴随传统商业渠道的革新,打破了对时间、地点以及劳动者身体素质的限制,促使劳动者就业模式更加丰富、就业边界更为扩大、就业选择也更显多元。

此外,还有超过五成受访青年表示对“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成为就业重要依托”(59.67%)、“就业模式逐渐向平台化、去雇主化方向发展”(53.93%)和“劳动者自主意识更强,更愿意从事灵活度高的工作”(50.92%)等就业形态呈现出的新趋势感受强烈。在数字经济浪潮下,平台型、网络型等越来越多的新组织形态不断出现,就业模式早已不局限于“企业+雇员”的传统劳务关系,个体从“单位”“公司”或“工厂”等传统企业组织架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向数字经济新“平台”进行迁移,科层制、固定场所办公等传统企业形态意义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网络化和扁平化的平台组织形式。而随着新知识、新技术在工作场景中的不断引入和应用,劳动者的工作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新时代劳动者的自主意识愈发强烈,对工作参与感、工作自主性、自我实现以及机会和发展空间的诉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

#03

新就业形态在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满足美好生活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对新就业形态影响进行评价时,我们发现最受青年群体肯定的三个方面分别是:“驱动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能拉动经济增长提升”(74.5%)、“改善了民生福祉,有助于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71.57%)和“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70.61%)。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核酸检测员、社区网格员、快递配送员、直播电商营销师等一大批已有的或新生的就业形态脱颖而出,在为抗击疫情、复工复产提供重要人力物资支持的同时,也给人们美好生活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和服务。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依托互联网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并以此获取劳动报酬和收入。

而在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就业弹性、提高劳动者个人素质等方面,新就业形态发挥着传统就业形态难以替代的作用。分别有68.42%与52.22%的受访青年认为新就业形态“降低了就业门槛,打破了传统就业的各类限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当前,新就业形态已成为我国吸纳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共享经济领域就业保持较快增长,共享经济参与人数约为8.3亿人,提供服务者约为8400万人,同比增长约7.7%,平台企业员工数约631万人,同比增长约1.3%。除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新就业形态还能提高劳动者收入、激发劳动者技能发展。例如,在电商扶贫活动中,一些农村劳动者在直播电商领域找到就业创业机会,成为网络带货主播。

#04

平台型创业、平台型就业以及技术性就业是新就业模式的突出特征,互联网不仅成为了就业的主要渠道,也成为就业的主要工具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73.21%的受访青年认为新就业模式最突出的特征表现为平台型创业,即依托互联网平台整合自身资源进行自主创业。分别有57.83%和56.12%的人认为以互联网来获取工作的平台型就业和高新技术引领的技术型就业是新就业模式的突出特征。除此之外,同时在多家用工单位供职的“共享”型就业(12.85%)也被认为具有新就业模式特征。互联网所具有的海量信息、便捷及跨时空特性,不断延伸和拓展了就业边界。当下,互联网不仅成为了就业的主要渠道,也成为就业的主要工具。而伴随其不断发展的还有各类新兴职业,它们在开辟新领域的同时带来了新的就业气象。

在新就业形态下催生的一系列新职业中,电子商务(64.25%)、物流服务(62.88%)、交通服务(62.61%)、众包服务(58.85%)及直播带货(53.93%)是青年群体较为熟悉的职业类型。

数据进一步显示,80后对涉及到实物或虚拟生产订单的众包服务最为熟悉,90后对以淘宝、微商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最为熟悉,而00后则更熟悉网约车、代驾等交通服务的新职业。对不同类型的新职业所表现出的不同熟悉度,一方面反映了新职业所提供的服务与不同代际青年生活的交汇程度,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在职业供给或技能要求侧重点上的差异。

#05

新就业形态下催生的新职业具有平台化、波动大、年轻化及工作弹性大、时空界限模糊等特征;工作机会多、自由度大,打破职业壁垒等优势让新职业发展强劲、未来可期

谈及对新职业的印象,77.72%的受访青年认为新职业依赖“个人+平台”模式发展,具有工作平台化的特征。69.17%的人认为新职业工作波动大,职业流动性高。同时,63.02%的受访情况认为新职业“工作年轻化,就业主体以青年人为主”,其中90后(63.77%)的感受更突出;62.68%的受访情况认为新职业“工作弹性大,时空界限模糊”,00后(69.23%)的感受更突出;61.45%的受访情况认为新职业“去雇佣化,劳资关系松散、劳动者自主性更强”,80后(66.36%)的感受更突出。除此之外,46.14%的受访青年认为新职业工作强度大,让劳动者感到疲惫。仅有两成的人认为新职业高薪化,工作收入较为可观。反观于此,新职业在青年群体的认知中既存在工作强度大的问题,又呈现出偏低的薪资水平。在劳动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情况下,从业人员的获得感无法被满足,这将极大影响新职业的健康发展。

新职业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展现其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社会前进方向的同时,也在职业特性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变革。无论是在形态上还是在工作内容上,新职业与传统职业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但需要厘清的一点是,新职业与传统职业并不是二元对立或者互相取代的关系,所有职业都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步而延伸出来的产物,它具有与时俱进性。新职业的“新”也是相对的,一方面,新职业是在互联网背景下衍生出的特有职业类型,另一方面,新职业则是通过对传统职业进行嫁接、升级后形成的职业新面貌。但所有类别的新职业也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更新、变化,直至再次被“更新”的职业所补充、完善。因此,新职业与传统职业之间的关系是彼此紧密融合,互为裨益的关系,二者伴随社会分工细化而不断发展,共同提升人们生活品质,促进经济和社会长足发展。

在正确理解新职业与传统职业的关系后,我们也应该正视到,新职业较之传统职业所展现的新优势。就其优势而言,各个年龄层的青年群体均有一致看法。他们认为新职业的“工作机会较多,职业流动灵活”(71.16%),且“工作自由度大,个人自主性高”(65.69%)。同时,新职业还有效“打破了传统职业的各种壁垒,让就业机会更加公平”(58.1%),这一点受到了六成80后的赞同。就业公平一直是就业市场上的焦点问题,也是广大劳动者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过往的就业环境中,就业壁垒较多,尤其在性别、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歧视现象较为严重。但当下,劳动者可以通过外卖派送、互联网营销、开网店等途径就业、创业,极大改善了就业不公平的现状,对消除就业歧视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06

新职业发展尚还存在劳动关系不规范、行业标准缺乏、企业创新积极性被抑制、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但超九成的青年群体看好新职业的未来发展

调查结果表明,77.03%的青年人认为,当前新职业“就业环境存在新职业缺乏行业标准,员工培训和个人发展参差不齐”的问题。除此之外,“新兴领域企业劳动关系不规范,劳动者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76.83%),“政府审批及监管力度过严,抑制相关企业积极性”(69.51%)等问题也引起了青年群体的特别关注。同时,也有超过一半的人关注到新职业就业环境中存在的,例如“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不利于形成行业良性竞争”(54.41%),“劳动者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过长”(53.38%)以及“企业用工体量与市场需求紧密挂钩,员工存在较大失业风险”(51.06%)等问题。

新职业的诞生与发展,源起于社会发展与创新。但一味的野蛮式生长,最终会让新职业偏离正确发展轨道,在恶劣的环境之中被无限边缘化。让新职业更健康也更长久地发展,应该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既需要包容审慎的监管态度,给予其足够的成长空间,也需要相关配套政策,为其保驾护航。

#07

在新就业形态下,青年群体认为一方面需要从自身出发,更新就业观,加强自身人力资本建设,另一方面也期望政府能够从加强协调、给予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等方面着手,共同促进新职业健康发展

作为新职业从业队伍的生力军,青年群体认为为了更好适应新就业形态下的新职业发展,要从自身出发做好相关准备。包括青年人要“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升自我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综合素质”(73.55%),“及时更新就业观念,主动适应新就业形态,树立新就业取向”(73.41%),“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主动投身国家重大需求领域”(69.65%),“夯实专业知识储备,推动自身知识结构更新完善”(64.18%),还要在新职业从业背景下“认清自我,制定更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55.64%)。除此之外,还有43.81%的人认为,需要“保持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根据市场需求提升个人职场竞争力”;19.75%的人认为,要在工作中“保持良好身心素质,提升自我抗压能力和疏解情绪能力”。

随着技术进步带来的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就业者也需要与时俱进。墨守成规终将贻误自我发展。所以,在新职业蓬勃发展的态势下,青年群体如何加强自身人力资本建设成为重要命题。更好适应新就业形态下的新职业发展需要新的就业观,同时也需要配备新的技能。这一方面要求青年群体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贴合时代发展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并主动投身于国家的重要建设中。另一方面还要求青年群体“打铁还需自身硬”,针对新职业发展趋势,制定符合自我实际的职业规划;针对新职业发展要求,不断充实并丰富新职业技能水平与专业素养,最大程度地减少在新职业就业过程中产生的摩擦感,降低失业风险。

同时,为了促进新职业的发展,政府也应该有所行动,积极面对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75.39%的受访青年认为,“应加强协调,平衡雇主、从业者、第三方平台等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促使多方主体共同为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尽职尽责。有青年提出,要限制互联网巨头对各行各业的垄断,鼓励国家资本参与新职业探索,而非完全放任自流。73.48%的受访青年认为,“政府应大力鼓励平台企业发展,完善新就业形态的就业支持政策”。平台的发展将会进一步扩大新就业容量,同时就业支持政策的出台将会稳定、繁荣新职业发展下的就业市场,为青年劳动者提供更大、更有保障的就业选择空间。70.68%的受访青年认为应“加快制定各类新职业认定标准,促进各行业规范发展”。当下新职业发展欣欣向荣,但也存在许多滞后性。一方面有许多新诞生的职业因其就业规模有限暂时未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导致这些职业缺乏统一的技能标准及明晰的发展路径,不利于其未来发展。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发展落后于职业认定与开发工作,若职业技能与职业要求难以实现匹配,将导致低效的就业及潜在的结构性失业。另有近一半的人认为,政府“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从业者合法权益”。所谓“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治制”。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出台,既能严格规范行业有序发展,又能补齐劳动者权益保护制度的短板,兜牢保障从业者权益底线。

#08

“发展更健全、更和谐的新时代劳动关系”成为青年群体对新就业形态未来发展的主要期待

当问及“对未来新就业形态发展期待”时,最受青年群体期待的是“逐渐发展更健全、更和谐的新时代劳动关系”(72.04%)。此外,“逐渐形成更加灵活稳定、兼容并包的劳动力市场”(69.72%)、“逐渐树立更包容、更自由的现代就业理念”(66.51%)、“逐渐完善更专业、更社会化的学校职业教育”(65.89%)和“不断涌现出更多的新职业、新岗位和新人才”(63.36%)也成为受访青年对新就业形态的未来发展较为期待的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新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更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将处于更加优先的地位,顺应劳动力市场变化和劳动者就业偏好变化的趋势,真正做到尊才爱才,人尽其才,尽展其才。

新就业形态发展短板主要体现在从业者的权益保障等方面,对此,政府部门应及时补齐短板,要重视“新就业形态”,以问题为导向,加快系统化劳动规则的顶层设计,加强统筹资金、技术、技能培养等政策体系的配套,破除影响新就业形态发展的相关障碍,为新就业形态厚植发展土壤、助其释放出更大的潜力与活力。

本文系2020年度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重大课题“当前新职业青年特征与社会心态调查”(项目批准号:20ZL011)的研究成果

文章来源:《国家治理》周刊2021年6月第2期《调查报告:当前青年群体对新就业形态的认知与期待》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张凡、张捷

原文责编:李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