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于市-北京法源寺
法源寺,原名悯忠寺,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是北京最古老的寺庙之一,而且是市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刹。据《元一统志》记载,寺始建于唐朝。是唐太宗“深悯忠义之士殁于戎事”,为悼念阵亡于辽东地区的将士盖的忠烈祠。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诏令在此立寺纪念,但寺还没有建成,太宗就撒手人寰。高宗李治继位后,于上元二年再次颁诏建寺。武后称帝后的万岁通天元年(696年), “追感二帝先志,以'悯忠’为额。” 钦定寺名为悯忠寺,一座深悯忠义的皇家寺庙终于建成,前后经历两帝一后竟五十一年之久。安史之乱时,一度改称“顺天寺”,平乱后恢复“悯忠寺”名称。唐末景福年间(892-893年),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并赠建“悯忠阁”。阁甚雄伟,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之赞语。辽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时,悯忠寺被毁。辽咸雍六年(1070年)奉诏修复后又改称“大悯忠寺”,从而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寺僧相瑢法师募资进行了修葺,易名为“崇福寺”。雍正十二年(1734年),该寺被定为律宗寺庙,传授戒法,并正式改为“法源寺”。1956年在寺内成立中国佛学院、1980年又建立了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是中国佛教协会所属的宗教类博物馆。2000年(庚辰年),台湾著名作家李敖所著《北京法源寺》出版后,在海内外广泛流传,使法源寺名声大躁,引来无数佛教信众以及寻幽探古的游客。
现在的法源寺由南往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净业堂、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大遍觉堂、东西廊庑等,共七进六院,采用中轴对称格局,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宽阔庞大。寺内现存华严三圣、布袋和尚、观音、十八罗汉,颇有特色,净业堂前的大石钵更是精美绝伦。
由于寺庙的殿内不让拍照,所以无法分享殿内精美造像。
天王殿殿内正中供奉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像。五代梁时,明州奉化有个和尚大腹便便叫契此,他背个大布袋,笑口常开,自称是弥勒转世。贞明三年(917)他坐化岳林寺磐石,临终偈语说:“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后来寺院一进门的天王殿里就供奉了这位“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弥勒佛。这座佛像高1.12米,袒胸露怀,表情喜乐诙谐,为明代精品。
弥勒像后是佛教中的护法真神韦陀。他手捧降魔宝杵,一身金盔金甲,威武庄严。这尊坐姿铜像高1.70米,铸于明代,工艺精细,神态凝重。
殿内两侧还有从大石桥胡同内的拈花寺移来的四大天王站像,均高1.2米。像虽不高,但精细俊美,栩栩如生。
殿前甬路上有一座铁香炉和两尊青铜狮。香炉两侧分别铸有“庚戍年乙酉月吉日造”、“慈宁宫管事提督四署御马监太……”字样。
大雄宝殿是法源寺僧众每日诵经和举行重大佛事的主要殿堂。梁间高悬乾隆题写的“法海真源”御匾。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华严三圣”,即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像,均为明代所造,木胎、贴金罩漆。正中的毗卢遮那佛端坐在须弥座上,像高2米,脑后背光,连座通高3.97米。文殊、普贤分立两旁,像高2.14米。这三尊塑像,雕刻工艺精湛,相貌庄严,在明代同时期的塑像中是上乘之作。大雄宝殿两侧是十八罗汉坐像,像高约1.35米,木胎、贴金。在大雄宝殿中,有两个石柱的柱基,卷叶莲瓣,应是唐初建寺时的原物。
大殿台前左右两侧分列着明清两代的6座石碑,记载了明正统、弘治、万历、崇祯,清乾隆、雍正历代修葺寺庙的经过,是一部法源寺的历史记录书。院子中间还有一铁香炉立于明万历三年(1575),是当时崇福寺主持明玉、明礼为本寺所制。
观音殿是原先“悯忠阁”所在地。“去天一握”的高阁现仅存台基,台高一米多,周围砌以砖栏,观音殿则建于台上。此殿仿照故宫御花园万春厅的结构样式,外墙以12柱为架,以示一年12个月;内室以12柱支撑,以示一日夜的12个时辰。寓意时光流转,佛法永存。这里保存着法源寺的历史石刻、经幢等。
台前有一尊石香炉,是乾隆58年(1793)制造,炉身“八宝”及云纹图案精美,雕工精细。
毗卢殿因供奉毗卢佛而名,又叫净业堂。抱柱楹联:常清常静性海无波帆正满,不去不来心头有愿月已圆。内供奉一尊明代铜铸五方佛巨像,通高近5米,可及屋顶,共三层,下层为千叶莲瓣巨座,每一瓣上镂一佛像;中层为四方佛向东、西、南、北;最上层为毗卢佛。整座铜像安置在石制的须弥座上,四面雕有力士龙云刻像,古朴庄严,与铜像浑然一体。这尊硕大精美的铜佛像珍贵无比,它生动地表现了明代高超的冶炼技术和佛教造型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毗卢殿廊下一左一右还嵌有两块石碑,一块是明万历17年(1589)刻的童子拜观音画像。另一块是明万历19年刻的达摩一苇渡江画像,均是珍品。两碑原在附近南横街的圣安寺内,后来该寺院废弃就移到这里保存。
院中还有一巨大石钵雕刻极为精美,石钵双层石座,周围雕海水花纹和山龙、海马及八宝等形象。
大悲坛又称观音殿,面阔五间,殿后接抱厦一间。该殿供奉的都是观音像,殿中供奉明代的木胎干漆制的圣观音,殿左面和右侧是两尊千手千眼观音,殿中高悬有清康熙皇帝为当时法源寺住持授玺和尚所御书的“存诚”匾额。
藏经阁,是法源寺最后一进院落,亦作为法堂,是一座二层楼的建筑,面阔为五间。现在正在重新装修,暂不开放。
据说楼上保存了各种版本的佛经典籍,不仅有唐代和五代人抄写的经书、宋版开宝藏、元代普宁藏、明代南藏和《贝叶经》,还有传世唯一残本武林藏和清代龙藏等珍贵的版本和善本经书,是中国珍藏佛经最多、版本最珍贵的机构之一。
1924年春天,诗人徐志摩陪同印度诗哲泰戈尔到法源寺观赏盛开的各色丁香。当时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在寺内留下了一张合影,被当世流传,称为“岁寒三友”。林徽因清馨淡雅若“梅”,泰戈尔沧桑坚韧似“松”,徐志摩清癯飘逸如“竹”。
法源寺自古以来就以花木繁盛著称京师,有“香刹”之美誉。花盛种多,引动京城各界人士纷至沓来,到城南古寺看花、咏花、赏花、唱花,积留下许多美好诗文。
傅熹先生悯忠寺复原图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