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殿堂】世界任我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每逢寒暑假,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面孔就开始活跃在荧屏上。这边新白娘子才被压在雷峰塔下,那边八戒悟空就已悄然登场;这边曹操大江东去还没唱完,那边康熙皇帝就开始微服私访......大概因为看见的次数实在太多,很多时候都已经过眼不过心。但,小时候摸索认识世界时看到的内容,却会留下深刻印象。比如说,《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的“紫砂记”。这大概算得上是我对“紫砂壶”的初体验了。
剧情是这样展开的.......
康熙年间,西方传教士已进入中国,南怀仁就是活跃在宫廷之中的一位传教士。 话说这一天,他告诉皇帝陛下,“china”的意思就是“瓷器”,外国人也把中国称之为“China”。
康熙皇帝很开心,为了让“洋老师”有更为切身的体验,就兴致勃勃地拿着皇宫里的瓷器和紫砂壶,一一给老师介绍。一不小心,一把紫砂壶坠地。
皇宫里的宝贝多了,一把紫砂壶再珍贵也不见得会放在九五之尊眼里。但这把紫砂壶不同寻常,碎片之上有几行小字,隐约透露着“必有隐情”的味道。于是,康熙皇帝就开始在皇宫之中秘密寻找有字儿的紫砂壶——还别说,很快他就拼凑出正确答案:果然有冤情。
原来,在宜兴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做壶匠人,也就是刘威扮演的张鸣远。
真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他有一把祖传的“紫砂壶”,被当地恶霸班德五觊觎,虽然最终抵死不从没有交出宝贝,但已是“家破人亡两不知”了......
最后的结局自然是相对圆满的,不过年幼的我十分好奇:究竟是一把怎样的壶,不惜让别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也要搞到手?于是,我默默地记住了那把壶的名字——供春壶。
今天,当我们翻阅任何一本介绍“紫砂壶”的书籍或浏览与其相关的文章时,“供春壶”一定赫然在列,且往往是居于开篇榜首的位置,其地位可想而知。毕竟,在紫砂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说“供春壶”有开创之功也不为过。它的诞生,简直是一场“逆风翻盘”。
话说大明王朝正德、嘉靖年间,朝中一位姓名已不可考的官员,有一个聪颖的书童。有一天,大老爷带着书童来到宜兴金沙寺,读书散心。闲暇之余,书童发现寺中有一位老和尚,紫砂壶做的十分精巧。书童来了兴趣,想让老师父传授他做壶的工艺。不料老师父不肯,书童无奈只得自学......天资聪慧、领悟力极强的书童,看到大缸的底部有老师父制壶之后洗手沉淀的泥巴,就顺手捞起。捏个什么好呢?他四处打量,看到了寺院之中的高大银杏树。
老树年代太久,布满了树瘤。书童灵光一闪,决定模仿树瘤做一把紫砂壶。为了更加栩栩如生,树瘤上的纹饰他也保全了下来。一把古朴天然的紫砂壶就这样诞生了......书童一鼓作气,又做了几件;没想到一经面世,立刻销售一空。这下,他的名字也就为世人所熟知——他就是龚春。后来,人们便以他的名字为此形状之紫砂壶命名,称之为“供春壶”。
供春壶之前,紫砂壶还停留在粗糙手工品的阶段;供春壶之后,紫砂壶已经开始走向艺术品的行列。历朝历代,仿制供春壶的人更是不计其数。至于龚春,其开创之功更是被后人津津乐道赞不绝口。
龚春,算得上是紫砂壶的开创人;宜兴,则是紫砂壶的无双产地。其实说起紫砂壶的真正产地,还是在距离宜兴四十多公里之外的丁蜀镇。丁蜀镇又有一座蜀山,是紫砂壶原材料之所在。正如李白是我们所熟悉的“旅游达人”一样,苏东坡因其一生坎坷的仕途,也是“被动”体验了无数次“旅游”的乐趣。紫砂壶的产地,也曾经是大文豪苏轼的落难地。
这一年,苏轼又被贬了......大宋王朝算是真正做到了“刑不上大夫”,但动辄就流放,也真不知是好是坏。苏东坡来到此地,顺利入住官方的“宿舍”。不料,上司看不惯满腹才华却潇洒不羁的苏东坡,很快就把他赶了出来。没办法,苏轼只好随便找了个地方,盖了几间茅屋。
因为苏轼的到来而“与有荣焉”的当地读书人得知了情况,立刻集资为苏轼盖房。很快,一座几间屋的房子就建成了;安身之外,还方便待客会友。苏东坡很开心,根据《汉书·扬雄传》里的那一句“载酒问字”,为自己的新居取名“载酒亭”。老实说,当时的面积不像今天作为旅游景点的“载酒亭”那么风光排场,这就好比如今成都的“杜甫草堂”......
因为苏轼的缘故,历朝历代“载酒亭”不断扩建,元代建起 “东坡祠堂”,明代修建了“东坡书院”。到清朝末年,当地数十个豪门大族一起扩大了“东坡书院”的规模,使之成为宜兴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甚至新中国成立后,它一度成为“东坡小学”的所在地。不过在1989年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小学才从中迁出。
不仅如此,就连我们现在称之为“蜀山”的这座山,在苏东坡到来之前,它的名字是“独山”。当年苏东坡看到青山叠翠、绿树成荫的独山风景如此秀丽,忍不住赞叹“此山似蜀”,从此后,“独山”就正式更名为“蜀山”了......
“供春壶”为紫砂壶打开了一扇大门,之后的工匠们也不甘落后,“紫砂四大家”就是继之而起的紫砂壶名家。他们分别是:董翰,赵梁,元畅以及时朋。其中,赵梁的提梁壶,最能代表明朝后期人们的审美意趣,古朴而典雅。
不过若说到“四大家”中谁的贡献最大?非时朋莫属。“雏凤清于老凤声”,时朋之子时大彬,堪称是紫砂壶工艺承前启后的重要奠基人。有些我们现在仍在沿用的原材料的配制、凭空成形的技法以及器物形态设计等等,其中有一部分就是时大彬的杰作。
时大彬的成就,自然离不开家学渊源,但或许也与当时的“市场需求”密不可分。明末清初,中国的茶叶,以及与饮茶相匹配的各种瓷质茶具,甚至紫砂壶,都成为重要的外销产品。当然,相较于瓷器的销量,紫砂壶受制于工艺,销量就很低了。我们常说“物以稀为贵”,这大概就是《康熙微服私访记》中一把紫砂壶坑陷了工匠张鸣远一家的缘故吧!
清朝中期,紫砂壶迎来了外销的黄金时期。什么风格的紫砂壶最受欢迎和追捧?毫无疑问,千百年不变的东方美,中国风。这一点,无论是美人美景还是紫砂壶,概莫能外。譬如目前大英博物馆中,就收藏着清朝时期的一件印花魁星点斗纹六方紫砂壶。六边形的壶身之上,嵌着一只卧有小狮子的壶盖;至于壶身的六面,绘制着“魁星点斗”的纹饰。
其实不仅在英国,当时的荷兰,也是紫砂壶外销国度之一。现如今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里,就收藏着中国特色的化生纹紫砂壶。
所谓“化生”,在紫砂壶的世界里,指的就是手持莲花的儿童形象。即便是在今天的瓷器市场上,这种纹饰的数量也不在少数。胖乎乎的顽童,手里拿着一株盛开的莲花,富有童趣又寓意着美好。
到了康熙朝,紫砂壶家族中又增加了新造型,称之为“多穆壶”。其实元代就已经出现,只是元朝灭亡后,这种烙印着民族特色的壶形渐渐被摈弃;至到大清王朝建立,它又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之中。
“多穆”原是藏语,意为盛酥油的桶。“多穆壶”,自然有着与“桶”相似的造型;不过,也多了一个类似于“帽沿儿”的设计。现藏于台湾的康熙年间多穆壶,器身贴着“岁寒三友”,象征着高洁的品质;同时又装点着富贵牡丹,寓意着吉祥繁华。这样的多穆壶,在德国的陶瓷博物馆中也能偶然见之。
从器物造型来看,多穆壶称得上奇特;若从数量而言,镂空紫砂壶简直是少之又少。不过,还好宝岛台湾收藏着一件从德国回购而来的康熙年间梅花纹镂空紫砂壶,为我们弥补了这一遗憾。空灵之外,更显得典雅华丽。(这并非原图,只是找了一张类似的图片以更形象展示)
细想来,越是古老的民族,对世界的影响也就越深刻。就像曾经,为了不断获取从中国购买茶叶的真金白银,英国只得不断提高对殖民地的赋税。也正是因此,才有了北美洲人民的反抗以及美国的的诞生……若我们说,没有中国就没有美国或许有些托大,但在世界历史上,中国的物产、中国的科技发明深刻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变化,想来当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