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这首诗《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说明,当诗人遇到画作,诗与画会开启一场艺术之旅

在我国的文化艺术长廊中,诗与画是关系最为密切,诗与画的浪漫相遇,诗与画的完美结合,共同缔造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就是题画诗。

题画诗是我国艺术长廊中令人惊艳的、让人叹为观止的奇葩。题画诗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可以说,题画诗是中国传统书画的特征之一。诗画一体,诗画同源,这形成了我国绘画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

题画诗

那么,什么叫题画诗?所谓题画诗,一般是画家在作品完成之后,由鉴赏画作的诗人或者自己为了抒发画中的意境所作的诗。

题画诗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要把诗直接题写在画面上。诗与画相融合,成为有机的统一体,构成整体美。

也就是说,诗歌发挥其语言艺术的功能,描绘出绘画的主旨,即“有声画”;而绘画发挥其线条艺术的特性,表现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即“无声诗”,这样一来,就使得诗与画通过书法结合了起来,两者相得益彰,进一步加强了绘画艺术的审美效果。

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题画诗,其实就是诗人或画家根据绘画的内容而起兴创作的诗歌。也可以这样认为,题画诗就是根据绘画的内容而作的诗。题画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唐代是题画诗的发展阶段,如杜甫的《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一诗,就是赞颂唐代山水画家王宰的绘画艺术的。诗中的名句如“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等。

杜甫从王宰胸有成竹的绘画水平写起,接着盛赞了画作中壮美的山水,杜甫多方取譬,着实让人惊叹他那无比绮丽的想象力。最后抒写诗人对王宰画作的喜爱之情,以衬托绘画艺术美的魅力。杜甫此诗通篇以极其浪漫的手法高度赞美王宰山水画之神妙,可以说是唐诗中的题画诗名作。

到了宋代,随着绘画技法的成熟,题画诗也进入成熟阶段。题画诗在宋代的兴起与宋代文化艺术的繁荣是相辅相成的。

宋代文人画兴起,如苏轼、晁补之等人,既是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以绘画见长的艺术家。与绘画同步发展的便是题画诗了,诗和画结合的题画诗在宋代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他们的在艺术领域的全面发力,对题画诗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苏轼说:“昧王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王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有意识地将诗与画结合到同一载体,题画诗到此才真正成熟。

诗与画的联袂,让这种独具特色的艺术绽放出迷人的风采。我们非常熟悉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就是出自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两首》,这两首诗就是苏轼题写在惠崇的画作上的题画诗。

一说起题画诗,惠崇这个名字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或许这与苏轼的题画诗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惠崇本身就是当时顶流的画家,许多文化圈的名人都在他的画作上题过诗,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就曾在惠崇的画作上写过题画诗。

黄庭坚很欣赏惠崇的画作,他曾写诗说:“惠崇笔下开生面,万里晴波向落晖。梅影横斜人不见,鸳鸯相对浴红衣。”

从黄庭坚对惠崇画作的评价可知:水波、植物、斜阳、水禽是构成惠崇画作的主要素材,而且这些素材在惠崇的画笔下,被描摹得栩栩如生,别开生面。

王安石也很喜欢惠崇的画,他写诗说“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由此也可见,惠崇的画作在当时是享有盛誉的。

所以,惠崇的画作很受当时收藏界很青睐,每当有新的作品问世时,人们总是迫切地想在第一时间目睹画作的风采,而在这其中有很多是慕名前来的收藏家,他们以求购、收藏惠崇的画作为荣。

其中有一位叫郑防的收藏家,于惠崇处购得一幅《烟雨归雁图》,收藏在他的画夹里。这个画夹里收藏的都是当时画坛一流画家的力作,如画家郭熙的《骤雨图》。

郭熙是北宋山水画家,其画强调“取势”。他说:“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在山水画论专著《林泉高致》中提出“三远”技法,就是说描摹山川形势的时候,要突出山的高远、平远、深远的特点。郭熙曾为苏才翁家摹写宋初北派山水画家李成的《骤雨图》六幅,因此笔墨大进。

有一次,黄庭坚偶遇收藏家郑防,在他的画册中见到了这些名画。应郑防的邀请,黄庭坚在每幅画作的留白处题写了一首诗,诗画相映生辉,一时传为美谈。

其中黄庭坚题写的第一幅画就是惠崇的《烟雨归雁图》,虽然惠崇的这幅画作没有流传下来,但是黄庭坚的题画诗却被人们口口相传,摘抄刊印,流传了下来,而且成为传诵千年、脍炙人口的名诗。原诗如下: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惠崇,福建建阳人,宋初著名画家,惠崇还有一个身份,他是一名僧人。惠崇善于用工笔细描鹅、大雁、鹭鸶等鸟类,尤其善于描绘“寒汀远渚”,也就是水中的小块陆地或者小沙洲,而且惠崇的画作具有潇疏旷远的特点。

宋代著名画家郭若虚著有《图画见闻志》一书,这是一本记录历代绘画理论的专著,该书对惠崇有一段这样的介绍:“建阳僧慧崇,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萧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

《图画见闻志》·书影

惠崇的画作,对后世影响深远。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由于画作的保护难度以及距今年代久远的原因,惠崇的大部分画作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画作只有三幅保留了下来,分别是:《秋浦双鸳图》《溪山春晓图》以及《沙汀烟树图》。

《秋浦双鸳图》描绘的是岸边荷叶以及芦苇,洲渚之上,一对鸳鸯水鸟停息在岸边:一只调转头颈,梳理着自己的羽毛,一只定睛看着前方。两只鸳鸯惟妙惟肖,素雅的设色也使秋意更浓。

《溪山春晓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面呈现的是江南山水。整个画卷以崇山峻岭为背景起伏相接,山上树木葱郁,岸边杨柳依依。河中间的舟船与水鸟,宁静致远,山色湖光交相辉映,画境空灵渺远是该画作最大的特点。

《沙汀烟树图》为绢本设色,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画中水流缓缓,斜分两岸,沙洲横卧,近岸处有水草浮萍,两岸植株茂密。旷远飘渺,墨色淡雅是《沙汀烟树图》的最大特色。

从惠崇的这三幅画作可以看出,他的画作山水相映,水渚飞鸟,淡雅疏旷,明亮晓畅是惠崇画作的共有特点。

一起走进黄庭坚的这首诗,诗中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烟雨归雁图。惠崇、烟雨、归雁,这三个景物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面。诗人因为眼前的画作太过于逼真,太过于动人,以至于让他进入了画境,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惠崇的山水画充盈着满满的诗意,正是因为这盎然的诗意,才格外引起诗人品味、鉴赏的兴致。

诗人情不自禁地像租上一条小船,荡舟湖面。恍惚之间,诗人仿佛置身于潇湘洞庭的浩渺烟波之上。在画境中,诗人举目四望,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一行行大雁掠过天际,诗人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而生。这大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当旁边的人悄悄地对诗人说,这不是真正的景色,这是一幅画作时,诗人才恍然大悟,如梦方醒。

一个“唤”字,传情达意,疏朗轻淡,不仅写出了画境的生动逼真,而且化画境为实境,更加突出了诗人沉浸在画作的神态。

黄庭坚书法作品

这样峰回路转的结尾,这可以说是诗人的精心安排与匠心独运,读来富有情致,回味无穷。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如果将这句话用在惠崇的《烟雨归雁图》与黄庭坚的这首题画诗上的话,是确切的,也是恰如其分的。

诗与画有相通之处。因此,诗歌可再现画境。但以诗题画,一般不宜于全写真境,更不宜全写画境。

全写真境,变成了山水景物诗,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题画诗了;全写画境。用诗句一一描述画中景物,无异于舍弃诗歌的想象和抒情之长,容易流于形式,从而失去生动的艺术审美与艺术表现力。

单从这一点来说,黄庭坚的这首题画诗在真境与画意之间找到了一种默契的平衡,这种平衡被诗人拿捏得恰到好处。

惠崇的《烟雨归雁图》虽然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美好的回忆和镌刻在记忆深处的印象。但是惠崇今存的其他三幅画作依然鲜活生动,人们依然在这三幅画作前流连。

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通过同时代人对惠崇画作的评价,以及对他的今存的三幅画作的观照,北宋初期的那位著名画家惠崇,以及他笔下的水鸟、植物、烟波、斜阳、汀渚是那样的历历在目,那么的可爱。

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惠崇的《烟雨归雁图》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黄庭坚的这首题写在惠崇画作上的诗歌却被人们代代相传,口口相传,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在吟咏。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黄庭坚的这首题画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

黄庭坚的这首诗既描摹出了画作的风貌,也传达出了画境,诗与画相得益彰,诗情与画意完美结合。黄庭坚的题画诗也让这幅“无形”的画展现出了想象中的生命力,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