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从哪里来?》系列 六、老子的原型原来是他!(中3)

戳上方蓝字

点击右上角选择“设为星标”,好文不错过!

这是行之龙心理推送的第26文章 

编者按:现代人,已经进入了一种连一篇长一些的系统性文章都读下去的浮燥状态之中,只想食不知味的知道结果。而看了结果以后,却又运用自己的主观判断去分析对错。已经进入了严重自以为是的病态思维模式当中。试想:如果我们作为父母都没有耐心读一篇长一些的文章,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们好好学习呢?

本文是《老子从哪里来?》系列的第六篇。

上一篇分析李白生平介绍里所运用的典故,揭开了李白身世之谜,他竟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子原纪王李慎的儿子,李世民的亲孙子!其实,证据还远没有用完呢!后面的内容更精彩,我们接着往下看。

李白生平介绍原文的第三句中,有“中叶”二字。中叶,也是典故。《诗·商颂·长发》:“昔在中叶,有震且业。”毛传:“叶,世也。”因此,中叶,即指中世或中期。用于指人,显然是说这个人在中年。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李白的父亲在中年没犯罪却“谪居”到了条支,“易姓与名”。

第四句子中的“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也是一个典故。

传说,颛顼帝共有十个儿子。穷蝉是长子,魍魉之兄。《大戴礼记·帝系篇》:“颛顼产穷蝉。”《史记·五帝本纪》载,“帝颛顼生子曰穷蝉”。穷蝉为了争夺帝位,密谋杀害魍魉,魍魉逃到雷泽。穷蝉是舜的五世祖先。不过,穷蝉和魍魉最终谁也没有能够继承父亲的帝位,颛顼帝把传给了侄子,这就是后来的帝喾。

因为穷蝉未能继承帝位,致使自他开始的五世都是庶民身份,直到舜才重新登上帝位,得以重新大曜于世。作者使用这个典故,显然也是想传递关于李白身世的重要信息。

典故中的人物,无非是一位帝王与两位皇子;典故中的事件,无非是两皇子争夺帝位而最终他人继承了帝位;未能继承帝位的,最好的,也是从此五世为庶民,失去了“大曜”的机会。由此引发了作者的无限感慨:这是多少值得叹息的事情啊!

事实上,即使是“五世”,穷蝉也已经是兄弟们当中最幸运的了,其他亲兄弟们则从此永远没有了机会!这正是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也正是李白父亲“逃归于蜀”的原因!

可见,“五世”只是典故本身的信息,与作者试图表达的意思关系不大。有研究者将“五世”当成了重要线索,从而得出了另外的结论,显然是方向和重点都偏了。另外,从李建成、李元吉的遗腹子到李白,满打满算,不过短短的75年,在这样的时间段内相隔六代、经历五世,也太不符合常理了。

既然前面典故已经把线索指向了纪王慎,那么,这就意味着,作者在指引我们将纪王慎与穷蝉的典故联系起来。

现实中的唐太宗,先是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后来,李承乾因为与二弟李泰争夺皇位被废,最终二人谁也没能登上帝位,由排行老九的嫡三子李治继承了皇位,即唐高宗。

我们赫然发现:这与穷蝉典故中的主要情节竟然高度相似!

这就是说,作者借穷蝉的典故,以穷蝉的父亲颛顼帝暗指唐太宗,以穷蝉与魍魉两兄弟的相争暗指太子李承乾与李泰的兄弟相争,典故里的结局与现实中的结局也完全相同——参与争夺的两兄弟都失败了,最终由第三人继承了帝位!

显然,作者借这个典故再次将线索指向了唐太宗和纪王慎,首要目的就是为了借唐太宗长子次子的夺嫡之争及最终结果与典故的高度一致性,再次确认,前面所述的李白的父亲,就是纪王李慎!

还有一个重要信息是:典故中的颛顼帝共有十个儿子,而纪王慎正是唐太宗的第十子!显然,这也是作者借这个典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之一!

除此之外,这个典故还向我们揭开了李白的父亲“逃归于蜀”的原因:他实在不想步穷蝉的后尘,让后代沦落为庶民,从此失去“大曜”的机会——穷蝉在兄弟们当中算是非常幸运的了,也是直到过了五世以后,到了舜,这才重新又有了“大曜”的机会。对于其他兄弟们及其后人来讲,“大曜”的机会从此就再也没有了。这当然不是出身高贵、起点高、能力强、一直出类拔萃的纪王李慎能够心甘情愿的,他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地世世代代在远在西域的条支永久生活下去呢?

这一“甚可叹焉”,已经道出了李慎“逃归于蜀”的真正原因。

将前面我们的所有分析,与史料记载的纪王李慎的情况进行总结梳理,结果如下:

1、李慎公元633年被任命为秦州都督,从三品,恰好也在“珪组”之列;

2、李慎公元636年被改封为纪王,时年八岁,爵位恰好也是正一品的王;

3、李慎公元643年被任命为襄州刺史,最低官阶恰好也是正四品,与伯同级;

4、李慎公元684年加受官职太子太师,最高官职恰好也是正一品;

5、李慎从正四品上阶到正一品的王,恰好也是“亦不多,三数而已”;

李慎从正四品上阶到正一品的王,恰好也是“蝉联珪组”;

6、李慎,恰好也是“凉武昭王暠九世孙”;

7、李慎,恰好也是身份“经过了皇帝亲自确认的”;

8、李慎,入狱前的最高官职和爵位都是正一品,恰好也是“世为显著”者;

9、李慎,在62岁受牵连入狱后被流放,恰好也是“中叶非罪谪居”;

10、李慎,被武则天改姓易名(详情后文介绍),恰好也是“易姓与名”;

11、李慎,是唐太宗的第十个儿子,恰好典故中的颛顼帝也有十个儿子;

12、唐太宗的嫡长子与次子争夺皇位,恰好典故中的颛顼帝的儿子也是如此;

13、唐太宗两个争夺皇位的儿子都未能继位,恰好典故中的颛顼帝也是如此;

14、唐太宗最终让另外的儿子继位,恰好典故中的颛顼帝也是如此;

15、李白的父亲前半生有那样的经历,纪王李慎的前半生恰好与也是如此!

与前面我们分析的所有典故里的信息竟然完全相符,无一例外!如果只有两三条符合,还可以说是巧合,可是,所有的线索都完全符合,除了铁定的事实和上天故意的安排,有谁会相信这只是巧合呢?

这太让人震惊了!

这太不可思议啦!

原来,这才是作者使用这么多典故的真正用意所在!

原来,纪王李慎并没有如史料所记载,死在流放的路上,而是以“死”为掩护逃亡了,欺骗了全天下人,包括前后四任皇帝!

李慎案,是冤案,天下人都知道;李慎的死亡,是四任皇帝都认定了的,也是已经平反复爵复职,且举办了隆重的官方葬礼的。如今,李慎突然又活了,又将皇帝的“金口玉言”置于何地?又有多少人参与了这件徇私舞弊、欺上瞒下的假死案?

这也涉及面太广,影响力太大了!

难怪李白到死都不敢直接公开他的身世,而是用如此隐晦的方式呢!原来,李白的身世不但涉及到了前后四任皇帝的颜面,而且也涉嫌当时的政府体系执法不严、徇私舞弊的事实!

如此一来,光明正大的恢复李慎的真实身份已经不可能了——李白已经没有办法通过皇帝从法律意义上完全恢复自己的真实身世了。那么,让后人知道真相,也就成了李白唯一能够做到的事情。于是乎,就才有了这段精心策划设计的谜一般的生平介绍。

只是,不知道李白是否可曾想过,要真正还原他的身世,居然还要等上一千二百六十年?

或许,为了避免殃及子孙后代,这正是他希望达到的效果?真相只有天知道了。

可是,这与老子又有什么关系呢?

不但有关系,而且关系非常密切!如果不了解、不能确定李白的身世和李白父子的真实经历,就没有办法理解老子是如何被后人塑造出来的。更精彩的内容还在后面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