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课堂:母语教学有神灵

文 肖绍国

(接上篇推文)

第二步曲

课堂话语

—  什么课堂话语  —

文化细节找到之后,如何依托这一细节为圆点展开教学,这就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了。笔者的切身体会是:细节找到之后,在课堂教学展开的一开始要迅速建立起关于这一细节的“课堂话语”目标。

“课堂话语”当然不是课堂语言。法国著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主体解释学》中说了,话语是指“系统地形成人们所谈论事物的实践活动”,是一种“通过语言产生知识的言语方式”。

在“文化细节”的前置语境中,语言(准确地说是“言语”)是本体,言语是存在的家,言语性是生命的本质属性、固有属性,而不是外加的。那么关于它的话语目标不是剥离了语言的内容,而是言语本身。

图片 / 来自网络

基于文化层面上的教学细节是在解读文本、课堂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教学智慧,是师生对文本某个“文心”的深度开发,鉴赏玩索,掂量比较,在此过程中形成鲜明的课堂节奏,时而急风骤雨,时而舒缓悠扬,使得学生饶有兴致地品味语言,而不至于感到疲倦和乏味……

从某种程度上说,抓住了文化层面上的细节开发,也就抓住了阅读教学的“牛鼻子”。

—  课堂话语决定课堂权力  —

那么,具体到一节课中,到底有怎样的话语“权力”在决定着老师和学生呢?是什么话语在决定着课的文化意义呢?请看两则课例:

话语决定课堂逻辑

其一,笔者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我在教学时,和孩子们把文化细节落脚在了“半跪”这个点上。请看我一开始的导语:

师:同学们,读着这段文字,看看课文插图,透过文字的背后,那半跪着的正是鲁迅先生。请把眼睛闭起来,让我们伴随着老师的描述和小周晔一起走近鲁迅先生:

(学生闭起眼睛,静静地等待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