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亦何欢,死亦何哀——走马楼吴简中的“刑手”、“刑足”简
生亦何欢,死亦何哀——走马楼吴简中的“刑手”、“刑足”简
2019-08-22 18:31
走马楼吴简中的“刑手”、“刑足”简
通长22宽0.7厚0.1cm
时代:三国
未定级
现藏长沙简牍博物馆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一个个充满了智慧光芒和英雄豪情的浪漫传奇,总是让人血脉贲张,心驰神往。然而,长沙吴简的出土,使我们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一将功成万骨枯,那些在英雄脚下的平民百姓的生活,也随着吴简渐趋清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历史的长河一直奔腾不息,从未因谁而驻足!随着时光的流逝,先辈的足迹早已被冲刷殆尽,后人对历史的认知,往往感性地撷取其片言只语以断章取义……
汉末三国,风云际会,英雄辈出。其中,吴主孙权据江尽海,励精图治,穷其一生使国力得到空前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在嘉禾年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对其历史地位作出高度评价,称其“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历史的记载,加之小说家的演绎,形象地勾勒出了孙权这位英明神武的帝王及其宏图霸业……
机缘巧合下,一条古街,一口古井,一批简牍(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的发现,将昔日孙吴百态,真实地呈现于人们眼前。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发掘于1996年,地点为今五一广场东南侧的走马楼地区。“走马楼”原为明长沙吉王府东圃的一处建筑,因其高大下可“走马”,故而得名。该楼清初已颓败,楼名一直沿用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这批简牍发掘后,考古工作者耗时六年,共清洗并整理出有字简七万余枚。简牍所记载文献的年代主要集中在孙权黄武元年(222)到嘉禾六年(237)之间,性质属三国孙吴时期长沙郡临湘侯国(今长沙地区)的行政档案,内容从经济、政治到军事、法律、民俗等等,包罗甚广。众所周知,传世文献中,三国史料相对缺乏,虽有晋人陈寿之《三国志》,南朝裴松之为其作注,清人洪吉亮、陶元珍等辑补,然较之他朝他代文献仍属“失在于略”。而陈寿之《三国志》所记孙吴文献则尤为简略,不过十万言。长沙走马楼吴简的发现,仅从数量上来看,就已超越了历代文献对孙吴政权记载之总和,它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孙吴政权乃至长沙地区的政治经济等情况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相对贫乏的三国史料给予了极大的补充,为三国以及长沙地方史的研究提供了活水源头。
在这批简牍中,有这么一批特殊身份的人引起专家学者的兴趣:现摘择如下:
简[壹] 8638:知男弟堂年五歲刑左手 堂男弟春年五歲�左手
简[壹] 5338:中樂里戶人公乘李囗年廿四�右手
简[壹] 2625:佃父公乘廷年八十二�右手
简[壹] 8624:明妻汝年卅三 明男弟能年十九�右足
简[壹] 8893:雅兄散年五十六�左足
简[壹] 9201:桓從兄夷年卅二二刑右眉
经学者的细致统计可知,此类人主要是被“�手”和“�足”,偶有“�眉”或其它者,其年龄段从五岁的黄毛小儿到八十多岁的耄耋老人不等,其中,以十五至六十岁的成年男性居多,几近百分之八十。
对于这些简中出现的“�”字的拟定和及该类现象产生的原因,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法制史专家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观点大致有如下两大类:其一认为“�”即“创”字,作创伤之意讲,此类人当属对敌作战时受伤致残的士兵,其二认为“�”即“刑”字,而关于该字的具体含义,学者的观点又不尽相同,细分之,又可分以下五类:其一,认为“�手”和“�足”当作“刑罚”讲,乃实施肉刑的结果;其二,认为它可能为一种刑罚,但绝非钛刑(属肉刑);其三,认为属当为一种疾病,与吴简中所见的“踵”、“聋”、“欧”等相似,为残疾类病症;其四,在赞同“属残疾病症”的同时,更进一步认为此类人属先天残疾,与汉简中出现的罢癃、天乌相似;其五,认为“�手”和“�足”即手足被“伤害”之意,由于当时统治者对伤残人士有诸如免除劳役等优抚政策,而百姓又不堪忍受官府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自残身体方式以逃避政府劳役。
时至今日,围绕着这批“�手”和“�足”简,专家们仍在讨论,他们试图从文献中或是哪里找出一丁点的蛛丝马迹以充分证明自己的观点,以溯源历史真相。而在我们看来,这批人究竟是何种身份,当时究竟经历了何种遭遇,以及专家们孰是孰非等等,一切已不再是那么的重要,我们只需明白一点,这一点亦是所有吴简研究学者的共识:这些饱受磨难的人们的手脚已与平常人不一样了,他们再也不能像平常人那样正常生活,就连苛刻的统治者对他们亦有免除相应徭役的优抚……
走马楼三国吴简所记录的内容主要属三国孙吴时期长沙郡临湘侯国(即今天长沙地区)的行政档案,主要反映的亦是当时长沙底层社会农民的衣食住行,从这批材料我们可知,当时长沙的农民不仅要向国家缴纳沉重的田租、人口税、财产税等,还要承担繁重的劳役、兵役,以及各种临时征调……
从数量有限的传世文献,我们不难发现:东汉末年,为了躲避战争以及封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很多老百姓拖儿携妻遁入山林,孙权曾多次对长沙郡、豫章郡、鄱阳郡等少数民居聚居地(多在山林)进行大规模的征讨,以“羸者充户,强者补兵” ……看到这,我们不禁想问:如果这段历史真的如后人演绎小乔初嫁、周郎顾曲那般诗情画意,亦或大江东去、折戟沉沙那般波澜壮阔,那么那些遁入山林的百姓以及这批简牍中的大量出现的“刑手”、“刑足”之人又作何解呢?
孙权一世,偏安东南,凭江自守,苟延生存。然战祸连绵,民不聊生。通过走马楼吴简中大量的“�手”和“�足”简,我们或许已窥见那段峥嵘岁月,历史兴亡,英雄浮沉,寻常百姓,生亦何欢,死亦何哀?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当我们评价一段历史的时候,参照的不应仅是金戈铁马的丰功伟绩;也许,更重要的是升斗小民的脸上是否有平静和满足的笑容。
参考文献:
1、王素:《关于长沙吴简“刑”字解读的意见——<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释文探讨之一》,《简帛研究》,2006年。
2、于振波:《走马楼三国吴简“刑手”“刑足”考——兼论历史上禁止自残的法律》,《简帛研究》2003年。
3、徐世虹:《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所见刑事制裁记录》,《简帛研究》2001年。
4、汪小恒:《吴简所见“肿足”解》,《历史研究》2001年,第四期。
5、曹旅宁:《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刑手”、“刑足”考释》,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一期。
阅读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