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工作忙成狗,到处救火,怎么办?

在一个微信交流群里,一个群友在吐槽自己的工作。

他说感觉自己就是个救火队长,每天要面临很多的临时工作,而且貌似都很紧急的样子。

经常周旋于这些临时工作里,让他越来越觉得疲于奔命,工作节奏快的自己喘不过气来,希望大家给点建议。

他的吐槽,引起许多群友的共鸣。

确实,我们每天忙成狗。

大多数时候还是被迫营业的那种忙碌,各种各样的事务性工作剪不断理还乱。

身体和心灵都非常疲惫,到底何时是个头?

最难受的是,工作堆成山后都不去思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感觉自己就像机器,做完这个做那个,没有一点成就感愉悦感。

要命的是,工作效果也是令人十分沮丧。

面对群友的困惑,我笑着给出建议:

“要是你们同事都是这样的状态,那就辞职吧。”

这句话让其他群友哈哈大笑,调侃说这的确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

我认为,如果我们每天的工作都忙成狗,就需要反思一下现状。

可以结合内外两个角度来寻找问题所在。

观察和鉴定一下这是公司的普遍问题还是个人问题:

  • 是否所有同事的工作都是杂乱无章,临时工作超级多?
  • 还是许多部门的工作都是井然有序,只是自己这里忙个不停?

如果发现,公司80%的同事,都认为自己忙的要死,临时事情多如麻(每天临时性工作明显多于计划性工作)。

那说明很大程度上是公司本身的管理问题。

由于中高层的战略和战术缺失,或没有正确的行动计划,就容易导致整体的工作重点和流程紊乱。

这给中基层的员工就会带来永无止境的痛苦。

就像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工作业绩还做不出来。

这种情况下,如果自己预料长时间内这问题无法得到改善,那就辞职吧,寻找新工作机会,别浪费时间了。

就是这样干干脆脆的。

但是在离开之前,我们如果还能优先反思是否存在个人问题的因素,并努力解决,那就更好了。

毕竟职场也是个人成长的修炼。

本文讨论的重点,主要针对的是对内角度。

也就是说,当忙成狗这个状态,主要是个人问题造成的,我们该怎么处理呢?

我总结出了几个技巧,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1、思考判断阶段:

  • 第一件事:定性。

接到工作任务时,我们不要第一时间马上执行完成它,即便是非常非常紧急的事情。

而是先让大脑暂时停下来,想想这项任务的性质:

  • 是上级领导直接安排的?还是其他同事发出的需求?
  • 如果是其他同事需求,到底算不算自己的工作范畴?上级领导是否知情?
  • 是需要自己一个人完成吗?还是可以委托给别人做?
  • 是否需要做?
  • 什么时候做?啥时候完成?
  • ......

这样看起来,是不是有点懵?记住这个矩阵思维就好了。

很多朋友,应该都知道这个方法。

(知道不等于应用,反思下有没有帮助自己呢?)

当我们遇到工作事件,要分类定性,分清轻重缓急。

可以按照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经典四分法来解决。

  • 重要紧急的工作我们优先马上做
  • 重要不紧急的工作要制定工作计划
  • 不重要不紧急的工作删除不做
  • 紧急不重要的工作委托别人做

这样可以让我们对工作内容有大概的分级,而不是一股脑儿像浆糊一样,直接执行。

  • 第二件事:要事第一。

理出轻重缓急之后,就应该把最重要的一件事拎出来,放在最显要的位置。

时刻提醒自己应该把这件事做的更完美些。

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中,提到了其中一个习惯就是要事第一。

为什么这是个好习惯呢?

因为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必须把精力最好的时段给予最重要最出价值的工作上。

千万别贪多,贪多嚼不烂,很容易分散精力。

我们一开始做了很多琐碎价值度低的事情,虽然不是hard模式,依然会产生大量消耗。

当我们处理完琐事,再回头做高价值事情,就已经开始疲乏了,无法有优质精力来支撑。

长久下去,我们会在低价值工作上频繁折腾。

而真正高价值工作给予的关注度和注意力大大减少,工作效果很难体现。

退一万步说,即便自己很多低价值工作没完成,但是高价值工作完成的很漂亮,老板还会轻易责怪吗?

老板指不定还要刮目相看,觉得你比其他人优秀。

相反,做了很多低价值工作,高价值工作一件也没做好,老板会开心吗?

肯定不会,老板需要的是超出期待。

2、计划执行阶段

  • 第一件事:写下来

工作中,我们常见的工具就是便利签。

利用好这个小玩意儿,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减少大脑的干扰。

我们不需要通过大脑的记忆,把需要做的一桩桩工作牢牢记住,因为这样会干扰我们的大脑专注度。

导致我们做着一件事心里却惦记着另一件事,生怕自己搞忘了,反而拉低了工作效率。

可以尝试把需要做的工作写在便利签上,并按照重要级分类好,然后工作事项一件件去做。

这样有序进行,做每一件事的专注度都很高,心里也没有负担。

  • 第二件事:不频繁切换

以前,我们会觉得拥有多线程处理能力是非常厉害的人物。

但是别这样乐观,很多时候盲目锻炼多线程能力,也是一个坑。

多线程处理能力大概是说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可以处理两项以上的不同工作任务。

通俗来讲,就是一心多用的能力。

这种工作模式,看上去是节约了时间非常高效,实际上有待商榷。

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在不同的工作任务上频繁切换,会导致每一项任务都无法得到足够的专注。

想象一下,人的大脑就像计算机cpu一样,我们在前台开启了多个任务窗口,就会影响后台的运行速率。

窗口越多速率就越低,配置低点的电脑甚至会卡顿死机。

人的大脑也一样,当我们的注意力在不同的任务中频繁切换,大脑就跟不上了。

每开启一个任务,大脑就要启动相应资源去支持。

一旦任务太多就会供不应求,导致大脑反应慢,效率低。

如果工作任务性质相近,是可以合并同类项,纳入一个工作区间,这种“切换”不太冲突。

比如写文案和想广告语算同性质工作,写文案和商务沟通就不属于同性质工作。

第三件事:保持余闲

《稀缺》这本书中提到一个观点: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

避免落入稀缺陷阱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拥有余闲,尤其是要建立起应对突发事件的缓冲机制。

时间表排得最满的计划,不是好计划。

如果没有构建起余闲,我们就会专注于当下必须完成的工作,预测不到未来可能发生的所有事情。

真正有效率的劳动者,不会整天马不停蹄地工作,而是闲庭信步般轻松愉悦地处理事务。

是的,我们很容易陷入忙碌是因为我们往往会高估了自己的执行力,没有给意外和工作障碍留足处理时间。

所以一旦临时工作来的太多,我们的计划就会被打乱,造成手忙脚乱。

如果我们的工作时间按照每天8小时来算,我们不能把8小时都安排得满满的,还要给临时突发事件预留一定时间。

这样就不会像救火队长一样到处扑火,计划的事情都被搁浅了。

3、总结复盘阶段

除了以上这些,我们还得想想这件事:

为什么临时工作这么多,为什么工作如此忙碌?是不是我们的工作流程出了问题?

如果流程足够完善,不管是对内(自己所在部门),还是对外(其他部门、合作企业等),基本上都能有条不紊地运行,只要随时查漏补缺就行了。

如果一直缺乏有效的机制,那么就会陷入紊乱,形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

所以,我们也得反思:

是否可以设定一个内部管理或对外协作的规则流程机制等东西?

帮助我们的工作开展更顺畅。

常见的比如客服管理制度、公关管理制度、薪酬管理制度、办公设备申领流程等等。

这既是在整理我们的工作,也是方便互相协作的依据,起到通知,有序,约束的作用。

《活法》这本书的作者认为:

工作和劳动是一种修炼方式,而且是最好的其中一种修炼方式。希望大家能在日常工作中磨砺精进,从努力工作中体味人生真谛。

相信努力工作能给我们带来正能量,价值感。

当我们怀疑工作,逃避工作,为此事发愁的时候,我们不妨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问问自己:

我还能做点什么?

只要我们去想尽办法解决问题,我们就能越战越勇,不惧前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