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人之妻与三种常见忠诚观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2020-03-31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光武皇帝 建武二年 公元26年
鲍永、冯衍审知更始已亡,乃发丧,出储大伯等,封上印绶,悉罢兵,幅巾诣河内,帝见永,问曰:“卿众安在?”
永离席叩头曰:“臣事更始,不能令全,诚惭以其众幸富贵,故悉罢之。”帝曰:“卿言大。”而意不悦。
既而永以立功见用,衍遂废弃。永谓衍曰:“昔高祖赏季布之罪,诛丁固之功;今遭明主,亦何忧哉!”
衍曰:“人有挑其邻人之妻者,其长者骂而少者报之。后其夫死,取其长者。
或谓之曰:‘夫非骂尔者邪?’曰:‘在人欲其报我,在我欲其骂人也!’夫天命难知,人道易守,守道之臣,何患死亡!”
【译文】原更始帝的将军鲍永、冯衍证实了刘玄的死讯后,于是发布文告追悼,释放起初扣押的光武帝派来劝降的储大伯等人,封存好印信绶带,遣散所有部众,身穿一袭布衣前往河内郡向刘秀投降,皇帝接见鲍永,问道:“你的人马在何处?”
鲍永离席叩头说:“罪臣侍奉更始帝,却不能护他周全,实在没脸靠他的人马换取富贵,所以都遣散了。”皇上不悦道:“你太过分了。”
不久,鲍永因立战功被重用,冯衍却被废弃不用。鲍永对冯衍说:“从前高祖统一天下后,曾经奖赏有罪的季布,而诛杀有功的丁固;现在遇到明主,何必忧虑不受重用呢!”
冯衍说:“老王喜欢勾引调戏邻居的妻子,被调戏者,年龄大的责骂他,年轻的依从他。后来她们的丈夫都死了,老王娶了年纪大的为妻。
有人对他说:‘她不是那个骂你的人吗?’老王说:‘以前她是别人的妻子,我希望她依了我,现在她是我的妻子,我希望她辱骂调戏人妻者!’人的命运很难预料,而做人的道理却易于遵从,只要遵守做人的道理,虽死何惧!”
【解析】一、人性中的自私
这篇材料,讲的是更始帝死后,将军鲍永和冯衍向刘秀投降的情况,最终鲍永受到了重用而冯衍终遭废弃,这个冯衍,是宣帝时左将军冯奉世的曾孙,在冯衍这一辈,冯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材料中,冯衍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以邻人之妻来论证忠诚与否对人的命运所产生的影响,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天命难知而人道易守,只要遵守做人的准则,就算因此而死,也不必感到遗憾。”
不得不说,冯衍的论证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光讲道理是永远过不好这一生的,往往会沦落到任尔东西南北分,我自岿然不动的状态,这是典型的唯心论,极容易陷入生搬硬套的思维牛角尖,最后往往就落不到好下场。
道理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岂能被死道理所限制。古往今来,但凡干大事业者,都不会沉溺于生搬硬套死道理,而是以道为基础,根据情况形势实事求是的灵活变通。
邻人之妻的现象,讲的其实就是忠诚与否。这个世界是以利益联结而成的,在材料中,冯衍把女性的性资源也比喻成了一种利益,当人妻还是人妻的时候,老王希望她从了自己,以此获得利益;当人妻成为己妻的时候,老王又希望她能痛斥挑逗人妻者。
这其实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就是人性自私的体现。
一方面老王想去挖别人的墙角,另一方面老王又害怕别人来挖自己的墙脚。老王无法确保没有人来挖自己的墙脚,无法对挖墙脚的人做出限制,因此老王便只有要求墙脚本身可以不被挖倒。
要求自己的墙脚牢不可破,这就是老王娶当初责骂自己的人妻的逻辑,换句话说就叫忠诚,年纪大的人妻责骂了自己,忠诚性够高,可以有效防止挖墙脚,所以老王娶了她;年纪轻的人妻顺从了自己,在老王看来这就是缺乏忠诚性的表现,娶了这种人就等于带了顶绿帽,因此老王情愿娶年纪大的。
二、三种常见的忠诚观
人生很长,免不了要改变立场,很多人都难免遇见类似冯衍的情况,由于势力的兴亡,领导的更替,避免不了要面临重新站队的困境。
这个时候,就会陷入邻人之妻的尴尬境地,到底要不要脱离原来的领导,听命于现在的领导,这是一个很难决定的问题。
抱残守缺的效忠于老领导,而老领导却大势已去,到时候陷入如冯衍一般怀才不遇的状况都算幸运的,就怕想怀才不遇都困难,就怕将要面临的是来自新领导的杀鸡儆猴,到时候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喜新厌旧的投靠新领导,则会陷入年轻人妻的尴尬境地,会被人认为缺乏忠诚,会被人所轻贱,被人看不起,不被人所信用,最终还是损害了自身的利益。
这就是处于新旧交替状态下的人所面临的困境,这种困境往往是进退两难,怎么选择都觉得不太对,都觉得心里没底,最终往往如同冯衍一样终生被废弃,又或者如同丁固一样被人所轻贱。
但我认为,像冯衍和丁固这样的人,之所以被终生废弃,之所以被人所轻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顾形势想当然的生搬硬套大道理,而对忠诚的内在意义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什么是忠诚?忠诚不在你的眼中,而在别人眼中,你以为的忠诚不是真的忠诚,别人眼中的忠诚才是真正意义上得忠诚,这就好比兔子和猫一样,兔子型领导认为给他萝卜的下属忠诚,而猫型领导认为给他鱼的下属忠诚,因此,能够被人认可的忠诚才是忠诚,否则只是自我感动。
领导的忠诚观千千万万,无法一一详细阐述,概括的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
1.降叛型忠诚观
降叛型忠诚观,是最简单粗暴的忠诚观,也是最基础的忠诚观,在这一类领导眼里,是绝对忍受不了投降和背叛的,从敌方阵营投降过来的将领,会被当做是顺从了老王的年轻人妻,被视为轻贱的妖艳货,不会被这样的领导所信任和重用。
这种忠臣观是有缺陷的,其缺陷就在于无法在逻辑自恰的基础上利益最大化。投降就是不忠,既然投降既是不忠,那你为什么还要接受投降的不忠之人?这种价值观既限制了己方成员的投降,也限制了己方接受地方的投降人员。
2.恩仇型忠诚观
恩仇型忠诚观,是基于降叛型忠诚观之上的,是第二层忠诚观,在这一类领导眼里,如果投降过来的下属与原领导有大仇,或者说与自己有大恩,恩仇型忠诚观的领导是能够将该下属的背叛行为视为报仇或者报恩的。
这种忠诚观是比较常见的忠诚观,俗话说你不仁别怪我不义。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快意恩仇型忠诚观常常被政治家所利用。比如说刘秀背叛刘玄在河北独立,就是指责刘玄杀死了刘演,以符合大众的恩仇型忠诚观,以此来避免自身在政治上被丑化。
事见:权谋家站队,都会找个让人无法拒绝的理由,冠冕堂皇到不背任何政治包袱。
刘备取益州,同样是采取了恩仇型忠诚观为自己洗地,靠指责刘璋杀死庞统而发动对益州的总攻,把觊觎益州的土地美化成情绪化的快意恩仇,最大限度的避免同室操戈的恶名。
3.顺逆型忠诚观
顺逆型忠诚观是最顶级的忠诚观,简单的投降或者背叛会让世人不齿,因此,这种自带顺逆型忠诚观的人,首先做的,就是把自己的背叛描述成弃暗投明,是顺应时势,是为了匡扶天下。
采取顺逆忠诚观来洗地,常常是洗的又光又亮,为了百年大计,文明沉沦,为了天下苍生,岂能用投降和背叛来形容这种情况下做出了选择?最起码也要用起义。
在后两种忠诚观之下,第一种简单的降叛忠诚观,就想的非常的幼稚了。身为领导,采用这种忠诚观,无疑是把敌人摆在了对等的位置上,暗示自己的组织和敌人是一样的等级和性质,这是非常落后的。
真正的高手,都是采取顺逆型忠诚观,首先在战略上就藐视了敌人,敌人是黑暗的,咱们是光明的,因此投降过来的敌人就叫弃暗投明,咱们要鼓励,背叛我方的叛徒就叫弃明投暗,绝不可放过。
只有放在顺逆忠诚观下,敌我降臣之间的区别对待才能够逻辑自洽,来降的底气十足,平叛也是大摇大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