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个伍继红在挣扎?

人大毕业,九十年代的大学生。天之骄子。高材生。

精准贫困扶贫户。六个孩子。家庭煮妇。几乎不出家门附近。

开朗乐观。看不出有过毛病。表示要重拾专业。

以前一直没有手机,翘首期待人大娘家人的到来。

以前一直生活在赣北山区。幸遇扶贫老师发现并知悉其身份,感慨而发到网络,伍继红的遭遇才被人知道,才引来了校友和原学校的关注和帮助。

想当年,陆步轩卖猪肉也引起了轰动,今天的陆步轩以猪肉为起点,和校友做成了现代的猪肉营销企业,成为了逆袭创业成功的典型。

其实报刊报道和我身边时不时有关于大学高材生生活窘迫的故事,之所以没引起轰动的热效应,估计是其程度与伍继红相比,稍微差了那么一点。其当年就读的学校和伍继红所读学校相比,名气也不如。

放在今天,上人大的,在小地方也算是凤毛菱角。我们这小地方,以上清华和北大为荣,如果有幸分数能上清华或北大,不能读到心仪的专业,也有人果断放弃清华北大,转而报读中国人民大学。可见,人大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之崇高。

九十年代,能出一个人大学生,当是无上光荣的。按照惯例,应该前途无量,再不济也会吃皇粮,远离穷乡僻壤,惠及子孙后代。

哪知一道自主择业的政策,让伍继红们解放了,不再受制于学校的强制分配,然而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那些没有人脉,没有什么见识的农村大学生,以及他们背后比大学生更加没有见识的农民家长,这类学生求职路上会遭遇到不少困难。

当年的就业环境比不上今天,当年的就业路径较少,九十年代民营企业和个体从业者数量和质量都不能和今天相比,自主创业的氛围和配套政策也赶不上今天。

伍继红们在与求职单位沟通上成本较高,在求职面试时缺乏人做基本的指导,往来交通住宿费、着装费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遇到求职挫折也不像今天有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帮助抚慰和鼓劲。

因此,伍继红们一旦遇到困难,就是经济的、精神的双重打击,而家人无论是哪方面都很难给予有效的帮助。

一毕业即失去住所,旋即被抛到大街上,焦灼地寻找收留之所,其内心的惶恐是其他人难以感受的。

正因为这样,伍继红找到工作安顿好自己,觉得不满意,又不停寻找。无奈天意弄人,越不甘心现实,现实越是将她逼向更加窘迫的处境,以致仓皇中找个男人就草草把自己嫁了。一个高材生就这样迷失了自我。

从贫困家庭出发又回复到贫困中去了。转了一个圆,人生归零,而不是预想中不断扩大圆的半径,人生越来越圆满。

伍继红虽然一时迷失了自我,但她还能活在当下,勇敢地接受生活赋予她的一切,顽强地活着,还记着自己曾经的身份,心中的希望之火还没有完全泯灭。还甘愿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没有委顿,没有抱怨。

而有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宁愿隐居家中,回避社会,也不再去社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从而成为了家庭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更令人同情,命运更可悲的是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因为在现实中碰了壁,完全扭曲了人格,陷入到癫狂中。在街头,在田间,在桥洞,在垃圾场游荡,过着非人的生活。

没人去统计还有多少伍继红在贫困线上挣扎,没有人去统计还有多少大学毕业失意者困顿家庭,从而拖累家人的,更没有人去统计有多少大学毕业失意从而精神癫狂的。

如何救助这类人是我们社会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现在大学毕业生规模庞大,即使失败者只占很小比例,其绝对数量也不小。

如何尽可能避免这类事情发生?也是我们社会相关机构要思考的问题。

站在教育者和家长的层面也要思考:人才的培养除了知识技能、道德法律等素质外,生存技能、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是否也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施行教育?

愿伍继红早日找回自我,回到社会怀抱,发挥自己的才能。愿更多伍继红能不忘初心,越挫越勇,过上幸福的生活。

支持原创,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和出处,欢迎添加“金起点心理”原创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