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对脾胃学说之贡献(四)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
风药之名首见于元代名医张 元素的《医学启源》。张氏根据五运六气学说将药物归纳为 “风升 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 藏”5 类。“风升生” 一类收载有 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升麻、川 芎、细辛、藁本、蔓荆子、薄荷、麻 黄、荆芥等 20 味中药。李东垣继承 了张元素的学术思想, 并把风药理 论应用于临床, 认为风药不仅有解 表升散的功能, 而且具有升阳举陷 和疏肝、散火、胜湿的作用。
初学中医者往往把风药单纯 理解为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两类, 而忽视了这些药物的其他功能。李 东垣于此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他 认为, 脾之“清气”、“清阳”与肝 胆升发之气有密切关系, 脾胃的升 清降浊功能正常与否, 取决于胆的 疏达与否。而肝胆的疏达可以运用 风药的升提疏散来实现, 通过治肝 而达到治脾的目的。这在临床上有 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李东垣用风药最为多的是升 阳举陷, 借风药轻扬上浮之性, 引 提脾胃清阳之气, 恢复脾胃升清降 浊功能, 其目的在于助清阳之气生 发升腾, 而不是发汗之意。如李东 垣在《脾胃胜衰论》中言:“其汗 者, 非正发汗也, 为助阳也”。补中 益气汤之用升麻、柴胡, 清暑益气 汤之用升麻、葛根, 升阳益胃汤之 用防风、羌活、独活等即取此意。 风药在其它方面还常用于:
风药疏肝
风药辛香宣散, 可升发肝胆之 气, 以解肝木之郁。古代治疗脾 胃、肝胆之证的方剂中均配伍了大 量风药, 这些风药的作用机制为疏 肝。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胜衰 论》 中说:“本部本证脉中兼见弦 脉, 或见四肢满闭, 淋溲便难, 转 筋一二证, 此肝之脾胃病也。当于 本经药中, 加风药以泻之。”后世痛泻要方即取此意所创。如治疗肝 木有余乘侮脾土证,《脾胃论·脾 胃胜衰论》 云:“肝木妄行, 胸胁 痛、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多 怒、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腹 中急痛、此所不胜乘之也。”用柴 胡为君, 防风为臣, 羌活、独活为 佐。对于肝强脾弱、毫无表证者, 应用风药目的在于疏肝, 再配以石 膏、黄柏、知母而使木火平息则脾 土自健。
风药散火
经曰:“火郁则发之”。对于脾 胃郁火证, 李东垣也常配伍风药。 他在《脾胃论》中云:“如脉弦而 数者, 此阴气也, 风药升阳以发火 郁, 则脉数峻退矣。”阴冷邪气遏 阻脾胃导致肝火内郁, 则用羌活、 独活、防风等辛温之品疏肝解郁、 升散郁火。因为这种火热并非表寒 引起, 用风药疏肝, 肝气条达则脾 胃之气升降通顺而郁火自散。
风药胜湿
风能胜湿, 风药辛香温燥, 升 举下陷清阳, 以利脾气升发, 祛除 湿邪。脾主运化, 主升清, 喜燥恶 湿。如果脾气虚, 运化失职, 则水 谷不化精微反生湿浊, 湿邪内停, 而成脾为湿困之患。用风药胜湿, 取风药除温与升阳双重功效, 但以 “升阳”为主, 阳气得升, 则浊阴 自降而湿邪可除。如升阳益胃汤中用防风、羌活、独活、柴胡, 以及羌活胜湿汤等。
下一期:李东垣对脾胃学说之贡献(五)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代表方剂
点击文章末尾蓝色“了解更多”,体验【中医智库】,获取更多中医知识、养生食疗方、名家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