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的最后五十年》1.4 帝国设计师:苏绰
第一章 关陇传奇——北周奠基人宇文泰的奋斗史
4 帝国设计师:苏绰
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不仅要做到马上得天下,更要懂得马下治天下的道理。
这个道理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是实际能做到的人却很少,多数人往往是马上得天下之后,还想继续在马上治天下,最终滑向了毁灭的深渊。
远的例子不多说,就说尔朱荣,他其实是个卓越的军事统帅,一生罕有败绩,然而夺取北魏的权柄之后,却只懂得用残暴的手段来治理朝堂,失尽人心,政治上表现得天真而幼稚,最终死于非命,丢了天下。
公元535年,西魏建立,宇文泰成为西魏的实际掌舵人。
此时此刻,摆在宇文泰面前的,正是这个永恒的政治问题——靠武力可以打下一片天下,但是这个国家该如何来治理呢?
上文说到过,西魏在建立之初,是后三国之中疆域最小、人口最少、实力最弱的,而东魏则是三国中的最强者。这种敌强我弱的局面,让宇文泰心中始终充满着危机感。
一旦东魏大军压境,西魏王朝随时都可能土崩瓦解,化为乌有。宇文泰深知,高欢不是那种偏安一隅安于现状的庸人,事实也正如宇文泰所料。
公元537年正月,此时距离东西魏建国不过两年多,高欢纠集北、中、南三路兵力,他亲率北路兵力,驻军蒲坂(今山西永济),在黄河上建起三座浮桥,随时准备西渡黄河。
面对来势汹汹的东魏大军,宇文泰知道,高欢这是要倾尽兵力,迫不及待要把自己给吞了。可是,西魏地乏兵弱,该拿什么来和东魏抗衡呢?
而且,就在上一年,西魏刚刚经历了罕见的大饥荒,灾情不是一般地严重,用史书的描述来说就是“人相食,死者十之七八”。
对西魏来说,这是雪上加霜,对东魏来说,这却是天赐良机。
宇文泰临危不乱,迅速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敌之策。
按照常理来说,高欢是主动进攻,而且要跨越黄河天险,西魏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潼关要塞,最佳的御敌之策应该是据险而守,坚壁清野,和敌人拼消耗。毕竟东魏长途远征,拼消耗一定是可以拼得过的。
然而,宇文泰却选择了进攻。
宇文泰在会议上说到:“东魏敌众我寡,敌军兵分三路,我军如果分兵御敌必然会导致兵力分散,这就正中了高欢的下怀,很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与其防守,不如主动出击,集中优势兵力,去进攻敌人的软肋,而且要出其不意。”
接着,宇文泰继续说道:“中路军统帅窦泰,号称常胜将军,手下都是一群骄兵,必然会对我方轻敌,是最容易攻破的,中路一旦击破,另外两线必然溃败”
宇文泰虽然从来没有以统帅的身份打过什么大仗,但是他的这番话,却极富军事智慧,不由得让人佩服。
最终,宇文泰选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小关突袭中路敌军,斩杀统帅窦泰首级,歼灭东魏数万精兵,最终大获全胜。高欢闻讯,痛失爱将,伤心欲绝,军心也随之大乱。他自知已经无力再战,只好狼狈撤军。
这就是东西魏的第一场交锋——小关之战。
宇文泰凭借他的超凡胆识和魄力打赢了这场看似不可能的战争,然而,平心而论,小关之战虽然精彩,但却具有很大的冒险因素,一旦稍有差池,必然兵败国灭。赌运气,终究不是办法,唯一的办法只能是让自己变强。
谁来帮助宇文泰实现强国梦呢?宇文泰其实已经物色好这个人选了,而且,在这场小关之战中,宇文泰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这个人就是苏绰。
就在战前军事会议上,当宇文泰提出他的对敌之策时,几乎所有部将都持反对意见,唯独武将达奚武和一个文官赞同宇文泰的策略,这个文官就是苏绰。于是,宇文泰也让苏绰随军参战,擒杀窦泰。
苏绰是谁?不同于宇文泰身边的这些武川鲜卑军人,苏绰是个地地道道的汉族文人,而且是名门望族之后。
宇文泰要宰制关陇,就必须笼络当地的汉族豪强,也就是这个机会,让苏绰来到了宇文泰的身边。
起初,宇文泰只是将苏绰任命为郎中,也就是普通的政府文员。然而,苏绰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公文上传下达,从来没有出过差错,所有公务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各部门的同事有任何疑难问题,苏绰都会不吝答疑解惑,几乎所有的同事都称赞苏绰的才能。
就连苏绰的上司周惠达,也经常要向苏绰请教问题。周惠达在西魏堪称是萧何式的人物,宇文泰每次出征,都是周惠达负责镇守后方,地位相当于宰相。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也会被宇文泰问到不知道的问题,他只能去向苏绰请教。
这样一来二去,周惠达这个中间人便将苏绰引荐给了宇文泰,并称赞苏绰有“王佐之才”。而宇文泰的心里跟明镜似的,宇文泰说:“吾亦闻之久矣。”(引自《周书·苏绰传》)
此后,苏绰就成了宇文泰的贴身秘书,不论大事小事,宇文泰都要向苏绰询问,而苏绰每次都能对答如流。
最后,宇文泰竟然经常邀请苏绰谈话至深夜,苏绰向他阐述帝王大道,以及申不害、韩非的刑名之学和帝王之术。宇文泰听得入迷,便会不自觉地身体前倾,跪坐到席子前面,一直谈话至天亮,都不觉得厌倦和疲惫。
对此,《周书·苏绰传》做了十分生动描述和记载:
遂留绰至夜,问以治道,太祖卧而听之。绰于是指陈帝王之道,兼述申韩之要。太祖乃起,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诘朝,谓周惠达曰:「苏绰真奇士也,吾方任之以政。」
关于宇文泰和苏绰之间,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
据说,宇文泰向苏绰请教如何治国,而苏绰的回答是“用贪官,治贪官”,换句话说就是“以贪治贪”。这个故事看起来非常奇特,逻辑也很诡异,但是十分抱歉,这个故事纯属好事者杜撰,由于在网络上流传甚广,因此在这里有必要做一下辟谣。
事实上,西魏当时穷得叮当响,怎么可能支持整个国家实行“以贪治贪”,这显然不符合西魏的国情。而且,在苏绰后来的改革政策中,倡导清廉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这也和实际情况相悖。
从公元541年开始,由苏绰主持的改革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苏绰首先把改革的重点放在了提高行政效率和增加财政上。他提出裁减多余的官员,只设置了两个令长,并且实行屯田,从而增加财政和军用开支。
当年九月,苏绰又草拟了六条改革方案,经宇文泰批阅之后,正式颁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六条诏书”,也称“治国六条”。
它成为当时西魏推行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西魏的崛起以及后来北周的改革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六项改革方案分别是:
第一、清心;第二、敦教化;第三、尽地利;第四、擢贤良;第五、恤狱讼;第六、均赋役。
概括起来,主要就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整饬吏治,革新社会风气,一二四五都属于这一方面;另一方面,改革土地和赋税制度,增加财政和税收,从而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三和六都属于这一方面。
宇文泰非常看重苏绰提出的这六项改革方案,并要求各级官员深入学习和领会改革精神,推行“两学一做”,还要定期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公务员资格。苏绰不负宇文泰的嘱托,改革政策推行之后,社会风气顿时为之一新。
不过,苏绰的改革也有它的局限性。
比如第一项“清心”,实际上是倡导官吏廉洁自律,但是,对于朝廷而言,是不可能做到大力度反腐的。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天下三分,很多官员的朋友或者亲眷都在敌对国家,如果实行大规模的反腐运动,必然导致人才外流。
因此,东魏和西魏虽然都在倡导廉洁,但主要还是在做表面文章,喊喊口号,实际上朝廷对腐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腐败抓得不能太严,否则官员会直接叛逃到敌国。
苏绰的六项改革中,还有一处闪光点,这就是第四项“擢贤良”。
魏晋以来,官员选拔主要按照门第高低,用苏绰的原话来说就是“自昔以来,州郡大吏,但取门资”,“门资”也就是门第。而苏绰却提出罢“门资”,选贤良,这其实是在和当时的门阀社会相对抗。虽然有进步意义,但实际上在当时极难做到,这也可以看做是苏绰改革的局限之处。
但总体而言,苏绰的六项改革,却是为当时陈旧的社会注入一股新鲜空气,涤荡了当时的社会不良之风,更重要的是,为国家财政开源节流,经济状况为之一振。
然而,光有这些改革就够了吗?还不够。因为在当时,西魏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平等的民族关系之间的矛盾。
社会风气的确越来越淳朴了,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幸福了,但是尖锐的民族矛盾却还非常突出,尤其是在军队之中,胡汉矛盾时常激化,直接导致兵源不足和战斗力下降。
那么,该如何来解决这个矛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