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副对联说起

从一副对联说起

在中国大地上,逢年过节贴对联是一种传统习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对联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写在纸上和布上,也有刻在木头和竹子上。尽管形式不同,但对联的文字序列要求却非常讲究,既要平仄拼音协调,又要文字对仗工整。而对联既可张贴于堂而皇之的大门房门,也可张贴于某些特殊地方。如:酒店、彩门、饭馆、厕所等等,也有人在火葬场写下一副对联。

其实,国人对人的逝世相当讲究,也有不少规矩。一般人家都要为亡人设置一个灵堂,中间挂上遗像,两边用白纸黑字写上悼念的对联,作为一种深深的哀思和纪念。

对于死亡,国人比较忌讳提及,故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避免谈论这个话题。然而,这又是个现实问题,谁家、谁个迟早都会遭遇。我倒是认为,没必要回避,坦然面对即可。生老病死,本来就是自然规律,无人可以避免,为何却要忌讳它呢?

有一幅呈现在火葬场门前的对联是这么写的——上联是:“早来晚来早晚都来”;下联是:“先到后到先后全到”。

言简意赅,一看就懂,寓意明确,就是说所有的人都会经历一个从出生、衰老、疾病到死亡的过程;或许有的人早一点出生,或许有的人晚一点出生,但是不管怎么折腾,最后的终点就在此地。无论是富豪还是乞丐,无论是高官还是平民,谁也无法逃脱死亡,谁的归宿都在这里,结局就是一股青烟、一盒灰尘,飘然远去。

从撰写对联的规则来看,这副对联在意境上、句世上也很精彩。上下对联符合要求,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对联的内容真实可信,没有空虚。

但愿这幅对联对人们有所启示,那就是珍惜生命,正视死亡。这也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人生态度。

活着,就要注重身心健康,多学习、勤工作,爱运动、心态好,积德行善,多做奉献。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不要轰轰烈烈,只求安安心心。

死亡并不可怕,但死亡前的病痛和孤独,会给人们带来身体上的疼痛和心灵上的疼痛。有人之所以害怕死亡,那就是对死亡之后未知世界的恐惧,实际上也是一种面对孤独的恐惧。因为死亡往往意味着离开所有的人,孤独地走向另外一个世界。为何有的老人重病缠身还能支撑,一旦没有了某些牵挂,便很快撒手走了,就是因为他们尚有“一口气”贯穿始终。

2021年6月28日渭滨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