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冬亮 作者:冯跃生【散文】
打冬亮
文|冯跃生
腊月初七打冬亮是我们老家的乡俗,今年又到初七这一天了,不由得我回忆起了小时候的日子。
小时候就是爱过年,记得那时候一到冬天就盼望着打冬亮了,打冬亮既好玩,还能有用,初八要用冬亮煮腊八粥,听老人说初七打下的冬亮,能治百病,不但煮腊八粥用,还要将冬亮放到瓮缸里面储藏起来,以备正月吃,一直吃到春天,用来下老火。用现在的话说:随时爽一口,解解渴。打完冬亮,就等过年了,大概是到了腊七腊八离过春节的脚步就近了的缘故吧,因此常盼望着。
那时候,农村冬季一天吃两顿饭,乡村小学上午放学在一点多,午饭吃的比较晚,下午就不上学了。腊月初七日,晌午吃饭后,同学们相约上几个人,拿着篓匡扁担、斧头、铁锤、铁棍等家伙就出发了,相随一起去离村不远的地方的小河上去打冬亮了,冰面有的地方出现漂水了是常事,这是隆冬时节特有的现象,每逢天气恶变,天气愈凉,漂水就愈多,这时冻亮要膨胀,就像冬天河水要结冰一样,见到漂水,得绕着冬亮走,刚走上冰面伙伴们不由地边走边溜着冰,一不小心溜到漂水里了,有的同学漂水湿透了鞋子,有的同学滑冰滑到漂水里了,有的滑倒跌倒在漂水里了,外边的衣服也弄湿了,对于十三、四岁的男孩来说,这些问题都不在话下。
冻亮上行走,一不留神,冰面滑你个仰面朝天,那是常事,同学们嬉闹着,喜气洋洋地说笑着,沒有半点寒冷的感觉,现在想来人的精神作用力太大了,是热情热忱驱赶了寒意,是信心决心吓跑了寒冷,一直向前在冰面上寻找着目标。第一步先要找“爆冻”,原因一个是冰块质量高,二是在冰面上凸隆起来髙于冰面的,容易下手,三是能打到大的冰块块头。小的杂碎的冰块不易保存。走着走着,目标出现了,几个同学一起蜂涌而上,向爆冬开战了,一开始由于力气小,一下子很难在冰面上下开马口,只要下开马口,就好说了,冬亮毕竟是发脆的,几个同学轮番大干着,尽管有腊七腊八冻不掉耳朵,也要冻烂手的说法,但同学个个由于卖力气,顾不上鞋子和衣服湿,头上还是冒着热气。
六十年代人们人们普遍穷,没有好穿戴,赤身穿着单薄的棉衣,也没手套戴,两只小手和耳朵冻得通红,全身也暖不到那里去,正应验着一句俗语,“小孩不凉,酱瓮不冻。”时间过了一陣后,把爆冬终于拉开了一个口子,一块,两块……爆冬不但移为平地,而且見到了水底,成了一个大的冰窟窿,一会儿就收获了很多。在砸冬亮的过程中,铁棍或斧头砸下去砸在冰上,总要溅射起冰碴子,或溅到面部眼里,总让人睁不开眼,象是下意识的作弄你,或溅脖颈里感觉特别的凉。这大概就是乐趣和感受了。尔后各自装满自已的篓匡,要满载而归了。
后来长大了,对像打冬亮这些往事不得不思考一下,为什么要打冬亮呢?又要成为民间乡俗呢,后来才明白过来,这些名称、去病等说法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原来冬亮这一词由冬和亮词素构成,冬 ,有冬天之意,亮作明亮解释,冬天明亮的东西就是冬亮,更何况是在黑咕隆的腊月,并且是在腊七腊八,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是冰块最结实,看上去晶莹剔透,十分光滑,纯洁无瑕,明亮的像珍珠玉器一样,密度质量最大之时,也是冰块最亮发光的时候,所以叫冬亮。反之,再联想一下,河水刚结冰,特别是河水将要螎化之时,天气相对较热时,冰块发酥,质量下降,看上去就不是亮的了。真正意义上的冬亮,就是腊七腊八的冰块。正因它是冬天里质量最好的冰块,是水之精华,所以人们赋予它腊月初七日打的冬亮有去百病之说。
冯跃生,娄烦下静遊人,中教高级教师,娄烦书协会员。
诗海琴声2019年跨年晚会,一幅代表我们诗海人欢乐的盛宴,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诠释诗歌的美【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