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智力水平也就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这就给每个教师提出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现代化科学知识,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确实做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那么,教师如何通过明理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数学思维兴趣,调动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有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数学思维兴趣有利于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数学思维兴趣的产生又依赖于数学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实践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使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致志,主动持久的观察、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兴趣,调动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主动思考,敢想、敢说,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前提,如果学生不愿思考问题,不敢发表意见,则数学思维训练难于进行。怎样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兴趣,调动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呢?
1.利用演示、操作。演示可把图由静变动,能更好吸引学生的注意,起到直观的效果;操作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恰当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如教学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在让学生分别在投影片上画一角后,让学生思考:怎样比较所画的角的大小。请四人小组操作、讨论,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学生找到了方法,而后让个别学生上台在投影上演示,把画出来的角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既提高了兴趣,又提高了思维能力。
2.保护好奇心。好奇心是对所发生的新异事物感到惊奇,引发疑问,进行探究的心理倾问,它也能激发学生强调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点燃思维的火花。如,教学“圆的认识”中,学生对车轮是圆形而不是正方形觉得好奇,总想弄个明白,教师如果随便介绍一下,便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认识到车轮的轴长则是圆心到圆上任何一点的距离,即半径相等,这样,才使车子平稳行走。既理解了知识,又顺应了学生的需求。
3.必须克服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的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的教学现象。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将亲身体验与生活中认知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在活动探究中发挥创造性,进行自主的建构。
4.要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为学生创造一定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外部环境因素。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说明,有疑才能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才能使他们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在教学时通过谈话、设问、提问、实验等各种方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引起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某一新知识前,有意在已学题中设计一道未学题,学生突然遇到未学题,就会产生疑问,进行想解决问题,因此,思维动机被激发。进而在动手过程中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兴趣。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进行思维提供支柱。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用现实生活中属于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了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圆,老师不作示范,就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你们会画标准的圆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人人动手、动脑,很快,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并学会用圆规及借助圆形物体(如墨水瓶、茶杯盖、硬币等)画圆的方法。这时候,老师表扬他们主动动手参与、积极探索,然后问:“如果要建设一个圆形大花坛或者大水池,能用圆规画出来吗?”这样进一步激励了学生,他们又争先恐后地投入思考动手探究。通过操作实验,终于又发现了用标杆和绳子可以画较大的圆。还有,要多种形式评价、鼓励、激励思维。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有差异的,评价时一定要因人而异,借助各自思维的“闪光点”进行激励,不使任何一个学生的思维火花因评价不当而熄灭。
二、学会数学思维方法,感悟数学思维
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类比与猜想等是数学思维过程中运用的基本方法。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强调了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猜测等探索、发现性的思维活动。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常见的数学思想有:数学化、模型化、化归、单位、函数、整体、运动变化等。教学时,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对特殊实例的观察、试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成探索推理的过程中,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看到知识背后负载的方法,蕴涵的思想,并结合具体环节点化学生领悟这些思想和方法,那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是生动的鲜活的、可迁移的,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质的飞跃。这也正显示出恩格斯所说的“思维者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的断言。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中,引导学生运用类比与猜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反思、感悟出数学的化归思想和猜想验证思想。首先,要求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通过把平行四边形进行切拼转化的方法,这是用化归的思想,把新的图形转化成已知公式的图形。这为学习圆的面积提供了内在的类比逻辑,在推导圆面积公式时,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进行空间直接猜想,再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活动。由此得出圆面积计算公式。通过这样的先设想,再组织实验验证,使学生经历一个由大胆猜想到小心求证,由直觉思维发现到逻辑思维求证的科学家工作过程。
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数学思维
1.求异思维。对于小学生来说,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如,一位教师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这一课时,她出示了这样一道加法题:9+9+9+5+9=?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于是一个学生提出了9×4+5的方法,而另一个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建议用9×5-4的方法解。这个学生的思维有创见,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9,他假设在5的位置上是一个9,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9×5。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9-4才是原题中的实际存在的5。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
2.立体思维。如,义务教育十二册教材中的这样一道应用题:“一艘轮船所带的柴油最多可以用6小时。驶出时顺风,每小时行30千米。驶回时逆风,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顺风时的4/5。这艘轮船最多驶出多远就应往回驶了?”老师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第一种解法:因为这艘轮船往返行驶,驶出路程等于驶回路程。若设驶出最远路程要用x小时,那么驶回时要用(6-x)小时。列方程为:30x=(30×4/5)×(6-x)解这个方程得x=2,那么,驶出最远路程就是:30×2=80(千米)。
第二种解法:先求出逆风时的速度:30×4/5=24(千米),然后设这艘轮船最多驶出x千米就应往回驶了。根据行驶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以列出方程并解答,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
老师问:还有其它解法吗?这时,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举手了,他说:“我是这样想的,先求出这艘轮船逆风行驶时的速度:30×4/5=24(千米),然后把这艘轮船最多驶出的路程看作单位‘1’,根据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解这个算式的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这个同学利用的是类比思维方式,他是从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联想与它类似的一个熟悉的问题即工程问题。用熟悉的问题的解法来思考解答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创造思维的火花感染着全班的每一位同学。
四、重视口头举例,促进思维
教学实践证明,看的思维效率最低,写的思维效率较高,讲的思维效率最高,有许多思维过程的飞跃和问题的突破正是在讲的过程中实现的,而口头举例,不仅要求学生用自己语言进行表述,而且,举例说明能促使认知水平向较高层次发展。如,教学低年级“认识球、圆柱”时,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各自的特征后,分别举例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有些学生说,鸡蛋是球体的,因为可以滚;还有学生说,电筒是圆柱体,因为它的上下面是圆形的……这些例子能显示学生的认知情况,突出学生思维中的障碍,再在学生的讨论补充后,作了肯定和否定,从而使学生重新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正确思维。
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努力中,不仅要考虑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