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明从容地老去(罗西)
(2008年)
“年轻”曾为我抵了命,所以这条老命要尽量保持一点少年气,以致敬“年轻”。
开明从容地老去
罗西
年轻的时候,几个同龄朋友想合作开一家公司,名字都起好了:“能力公司”。
后来这事因为种种变故就搁在一边,没人再提了,各自为兵荒马乱的生活奔突、打拼。
55岁那年,他们又想起了这事,也准备了新项目,于是去工商局注册……
拿到执照的时候,他们都傻眼了,上面清清楚楚写着:能力有限公司。
大意了大意了。
我倒觉得这蛮有象征意义,年轻的时候,自信,仿佛“能力”满格;向晚的路上,才猛然发现,岁月不饶人,自己“能力有限”了,也算是觉悟、豁然开朗。
曾经轻狂,现在诚实。
“老”不可怕,因为很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一种时态,它只是让一个人学会了妥协、圆融、明白、承认,学会正视自己、现实,然后继续有分寸地有取舍地往前走。
是的,老了,应该就是更有分寸,更懂得分寸的美,懂得放下,喝下午茶,也懂得了朝花夕拾。
老气不必横秋,老去,只是更准确地把握人生。
眼睛开始老花了,但是思考更敞亮了。
能力是“有限”,但,是货真价实的能力,更清楚能力有几斤几两。
清楚的“有限能力”,比盲目的“能力无限”更可贵,也更有价值,更实用,更温和、诚恳。
(2016年)
这是理想的准老人心态,心平气和,看清不看破。
显然,我还没到这个层次,我还是很容易急躁、愤怒、焦虑,这不是血气方刚的副产品,是心脑血管老化、缺氧的表现。
我56岁了,一身亚健康,一个重要的“老相”就是动作不那么利索了,情绪却更烦燥了,即脑缺氧带来的愤怒。这不好,与慈祥、清和等老年的形容词不相符啊。
比如在楼下小店里买菜,我挑了5样菜,集中放在电子秤旁边,凑齐了,让店小二一样样地过称,这当中,有两个老太太见缝插针把自己挑好的菜强行放在电子秤上,无视我的菜还没称完……
那个上了年纪的店小二,脑子就被扰乱了:“五块三加九块六……”突然他又喊了老太太要的“萝卜七块四……”混了。
他只好清零,重来一遍。
结果另外一个老太太又插了一脚,来个“菜椒十三块八”……
我也乱了,火了,凶巴巴:“一个个来不好吗?你老人家能有什么急事?等我的称好了再放……”
恨不得全用反问句以加强不耐烦的语气。
确实,耐烦是一种禅。我与它还隔着几条街。
(2019年)
年轻的时候,为爱情,为事业,或者为一点钱一点名,拼死拼活过……侥幸没死,是“年轻”替你抵了命。
这个结果,也叫“老了”。
突然为“年轻”两个字感动不已,它是为我牺牲了。
如今,往后,都不要辜负“年轻”为自己付出的一切。
余生更好地活着,更心平气和一点,就是为了感念曾经的年轻。
曾在凤凰卫视创立过品牌节目的一位知识分子,今天发条微博,有点情绪:最近老有朋友劝我走出门房再干一番事业,我说干过了,到这把年纪,有过事业,温饱无虞,平安健康,比啥都好。老了,得知进退。
也许这是现实,不过更像一句牢骚、感叹。他才50。
加拿大有句话说,50岁,人生才刚刚开始。个人主义盛行的地方,往往不服老,一直天真,没有年龄感。
就好像他们没有“坐月子”一说,该折腾还是继续折腾:有人会去大学读个心理学,做点公益,玩点喜欢的手工,甚至是专门去跳舞……
总之,渐渐不急,不争,但是仍然自由自在,不慌不怕。
而东方老人很容易随着年岁增大而“装”起来、弱下来。
老去,可以安稳一点,但是不要守旧、顽固、偏执而成为青春的敌人……这是我对自己的勉励。
既然是致敬自己失去的、曾经为我们抵命的“年轻”,那就应该保持一点少年气。
否则暮气就成了朝气的反面,甚至是进步与文明的反面,那么,这种“老”,真的是“贼”了、糊涂了、世故了。
拼命过,该是惜命的时候了;惜命,是给生命力一点安全感与温柔,而不是惧怕、阻挡、扼杀活力。
是“年轻”替我抵了命,所以这条老命要保持一点少年气,以致敬“年轻”。
尽量老而生趣,尽力老而明白,去感受落日与春风。
罗西简介:
专栏作家,传统媒体人。
在《新民晚报》等全国50多家报刊写过专栏。
出版专著有《性感是另一种高贵》《你生命中的贵人往往是异性》等30多部。